第12頁
老年談老(2)
不搶先夾塞活下去目的何在呢?要幹些什麼事呢?我一向有一個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看法: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卻不是為了吃飯。到了晚年,更是如此。我還有一些工作要做,這些工作對人民對祖國都還是有利的,不管這個“利”是大是小。我要把這些工作做完,同時還要再給國家培養一些人才。我仍然要老老實實幹活,清清白白做人;決不干對不起祖國和人民的事;要儘量多為別人著想少考慮自己的得失。人過了八十,金錢富貴等同浮雲,要多為下一代操心,少考慮個人名利,寫文章決不剽竊抄襲,欺世盜名。等到非走不行的時候,就順其自然,坦然離去,無愧於個人良心,則吾願足矣。
要說的話已經說完,但是我還想借這個機會發點牢騷。我在上面提到“老齡社會”這個詞兒,這個概念我是懂得的,有一些措施我也是贊成的。什麼幹部年輕化,教師年輕化,我都舉雙手贊成。但是我對報紙上天天大聲叫嚷“老齡社會”,卻有極大的反感。好像人一過六十就成了社會的包袱,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我看有點危言聳聽,不知道用意何在。我自己已是老人,我也觀察過許多別的老人。他們中遊手好閒者有之,躺在醫院裡不能動的有之,天天提鳥籠持鉤竿者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這只是少數,並不是老人的全部。還有不少老人雖然已經壽登耄耋,年逾期頤,向著百壽甚至茶壽進軍,但仍然勤勤懇懇,焚膏繼晷,兀兀窮年,難道這樣一些人也算是社會的包袱嗎?我倒不一定贊成“薑是老的辣”這樣一句話。年輕人朝氣蓬勃,是我們未來希望之所在,讓他們登上要路津,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對老年人也不必天天絮絮叨叨,耳提面命:“你們已經老了!你們已經不行了!對老齡社會的形成你們不能辭其咎呀!”這樣做有什麼用處呢?隨著生活的日益改善,人們的平均壽命還要提高,將來老年人在社會中所占的比例還要提高。即使你認為這是一件壞事,你也沒有法子改變。聽說從前錢玄同先生主張,人過四十一律槍斃。這只是憤激之辭,有人作詩諷刺他自己也活過了四十而照樣活下去。我們有人老是為社會老齡化擔憂,難道能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統賜自盡嗎?老齡化同人口多不是一碼事。擔心人口爆炸,用計劃生育的辦法就能制止。老齡化是自然趨勢,而且無法制止。既然無法制止,就不必瞎嚷,這是徒勞無益的。我總懷疑,“老齡化”這玩意兒也是從外國進口的舶來品。西方人有同我們不同的倫理觀念,我們大可以不必西施效顰。質諸高明,以為如何?
牢騷發完,文章告終,過激之處,萬望包容。
1991年7月15日
老年四“得”
著名的歷史學家周一良教授,在他去世前的一段時間內,在一些公開場合,講了他的或者他聽到的老年健身法門。每一次講,他都是眉開眼笑、眉飛色舞,十分投人。他講了四句話:吃得進,拉得出,睡得著,想得開。這話我曾聽過幾次。我在心裡第一個反應是:這有什麼好講的呢?不就是這樣子嗎?
一良先生不幸逝世以後,迫使我時常想到一些與他有關的事情,以上四句話,四個“得”,當然也在其中。我越想越覺得,這四句話確實很平凡;但是,人世間真正的真理不都是平凡的嗎?真理蘊藏於平凡中,世事就是如此。
前三句話,就是我們所說的吃喝拉撒睡那一套,是每一個人每天都必須處理的,簡直沒有什麼還值得考慮和研究的價值,但這是年青人和某一些中年人的看法。當年我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時候,從來沒想到這四個“得”的問題,因為它們不成問題。當時聽說一個個子高大的同學患失眠症,我大驚失色。我睡覺總是睡不夠的,一個人怎麼會能失眠呢?失眠對我來說簡直像是一個神話。至於吃和拉,更是不在話下。每一頓飯,如果少吃了一點,則不久就感到餓意。二戰期間我在德國時,餓得連地球都想吞下去(借用俄國文豪果戈里《巡按使》中的話)。有一次下鄉幫助農民摘蘋果,得到四五斤土豆,我回家後一頓吃光,幸而沒有撐死。怎麼能夠吃不下呢?直到八十歲,拉對我也從來沒有成為問題。
可是,“如今一切都改變”。前三個“得”,對我都成問題了。三天兩頭,總要便秘一次。吃了三黃片或果導,則立即變為腹瀉。弄得我束手無策,不知所措。至於吃,我可以說,現在想吃什麼就有什麼。然而有時卻什麼也不想吃。偶爾有點餓意,便大喜若狂,昭告身邊的朋友們:“我害餓了!”睡眠則多年來靠舒樂安定過日子。不值一提了。
我認為,周一良先生的四“得”的要害是第四個,也就是“想得開”。人,雖自稱為“萬物之靈”,對於其他生物可以任意殺害,也並不總是高興的。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人無二三”,這兩句話對誰都適合。連叱吒風雲的君王和大獨裁者,以及手持原子彈嚇唬別的民族的新法西斯頭子,也不會例外。對待這種情況,萬應神藥只有一味,就是“想得開”。可惜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尤其是我提到的三種人。他們想不開,也根本不想想得開。最後只能成為不齒於人類的狗屎堆。
想不開的事情很多,但統而言之不出名利二字,所謂“名韁利索”者便是。世界上能有幾人真正逃得出這個韁和這條索?對於我們知識分子,名韁尤其難逃。逃不出的前車之鑑比比皆是。周一良先生的第四“得”,我們實在應深思。它不但適用於老年人,對中青年人也同樣適用。
2002年6月16日
老年十忌(1)
我已經在本欄寫過談老年的文章,意猶未盡,再寫“十忌”。
忌,就是禁忌,指不應該做的事情。人的一生,都有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共性。老年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有一些獨特的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特性,老年禁忌不一定有十個。我因受傳統的“十全大補”、“某某十景”之類的“十”字迷的影響,姑先定為十個。將來或多或少,現在還說不準。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吧。
一忌:說話太多
說話,除了啞巴以外,是每人每天必有的行動。有的人喜歡說話,有的人不喜歡,這決定於一個人的秉性,不能強求一律。我在這裡講忌說話太多,並沒有“禍從口出”或“金人三緘其口”的涵義。說話惹禍,不在話多話少,有時候,一句話就能惹大禍。口舌惹禍,也不限於老年人,中年和青年都可能由此致禍。
我先舉幾個例子。
某大學有一位老教授,道德文章,有口皆碑。雖年逾耄耋,而思維敏銳,說話極有條理。不足之處是:一旦開口,就如懸河泄水,滔滔不絕;又如開了閘,再也關不住,水不斷湧出。在那個大學裡流傳著一個傳說:在學校召開的會上,某老一開口發言,有的人就退席回家吃飯,飯後再回到會場,某老談興正濃。據說有一次博士生答辯會,規定開會時間為兩個半小時,某老參加,一口氣講了兩個小時,這個會會是什麼結果,答辯委員會的主席會有什麼想法和措施,他會怎樣抓耳撓腮,坐立不安,概可想見了。
不搶先夾塞活下去目的何在呢?要幹些什麼事呢?我一向有一個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看法: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卻不是為了吃飯。到了晚年,更是如此。我還有一些工作要做,這些工作對人民對祖國都還是有利的,不管這個“利”是大是小。我要把這些工作做完,同時還要再給國家培養一些人才。我仍然要老老實實幹活,清清白白做人;決不干對不起祖國和人民的事;要儘量多為別人著想少考慮自己的得失。人過了八十,金錢富貴等同浮雲,要多為下一代操心,少考慮個人名利,寫文章決不剽竊抄襲,欺世盜名。等到非走不行的時候,就順其自然,坦然離去,無愧於個人良心,則吾願足矣。
要說的話已經說完,但是我還想借這個機會發點牢騷。我在上面提到“老齡社會”這個詞兒,這個概念我是懂得的,有一些措施我也是贊成的。什麼幹部年輕化,教師年輕化,我都舉雙手贊成。但是我對報紙上天天大聲叫嚷“老齡社會”,卻有極大的反感。好像人一過六十就成了社會的包袱,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我看有點危言聳聽,不知道用意何在。我自己已是老人,我也觀察過許多別的老人。他們中遊手好閒者有之,躺在醫院裡不能動的有之,天天提鳥籠持鉤竿者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這只是少數,並不是老人的全部。還有不少老人雖然已經壽登耄耋,年逾期頤,向著百壽甚至茶壽進軍,但仍然勤勤懇懇,焚膏繼晷,兀兀窮年,難道這樣一些人也算是社會的包袱嗎?我倒不一定贊成“薑是老的辣”這樣一句話。年輕人朝氣蓬勃,是我們未來希望之所在,讓他們登上要路津,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對老年人也不必天天絮絮叨叨,耳提面命:“你們已經老了!你們已經不行了!對老齡社會的形成你們不能辭其咎呀!”這樣做有什麼用處呢?隨著生活的日益改善,人們的平均壽命還要提高,將來老年人在社會中所占的比例還要提高。即使你認為這是一件壞事,你也沒有法子改變。聽說從前錢玄同先生主張,人過四十一律槍斃。這只是憤激之辭,有人作詩諷刺他自己也活過了四十而照樣活下去。我們有人老是為社會老齡化擔憂,難道能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統賜自盡嗎?老齡化同人口多不是一碼事。擔心人口爆炸,用計劃生育的辦法就能制止。老齡化是自然趨勢,而且無法制止。既然無法制止,就不必瞎嚷,這是徒勞無益的。我總懷疑,“老齡化”這玩意兒也是從外國進口的舶來品。西方人有同我們不同的倫理觀念,我們大可以不必西施效顰。質諸高明,以為如何?
牢騷發完,文章告終,過激之處,萬望包容。
1991年7月15日
老年四“得”
著名的歷史學家周一良教授,在他去世前的一段時間內,在一些公開場合,講了他的或者他聽到的老年健身法門。每一次講,他都是眉開眼笑、眉飛色舞,十分投人。他講了四句話:吃得進,拉得出,睡得著,想得開。這話我曾聽過幾次。我在心裡第一個反應是:這有什麼好講的呢?不就是這樣子嗎?
一良先生不幸逝世以後,迫使我時常想到一些與他有關的事情,以上四句話,四個“得”,當然也在其中。我越想越覺得,這四句話確實很平凡;但是,人世間真正的真理不都是平凡的嗎?真理蘊藏於平凡中,世事就是如此。
前三句話,就是我們所說的吃喝拉撒睡那一套,是每一個人每天都必須處理的,簡直沒有什麼還值得考慮和研究的價值,但這是年青人和某一些中年人的看法。當年我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時候,從來沒想到這四個“得”的問題,因為它們不成問題。當時聽說一個個子高大的同學患失眠症,我大驚失色。我睡覺總是睡不夠的,一個人怎麼會能失眠呢?失眠對我來說簡直像是一個神話。至於吃和拉,更是不在話下。每一頓飯,如果少吃了一點,則不久就感到餓意。二戰期間我在德國時,餓得連地球都想吞下去(借用俄國文豪果戈里《巡按使》中的話)。有一次下鄉幫助農民摘蘋果,得到四五斤土豆,我回家後一頓吃光,幸而沒有撐死。怎麼能夠吃不下呢?直到八十歲,拉對我也從來沒有成為問題。
可是,“如今一切都改變”。前三個“得”,對我都成問題了。三天兩頭,總要便秘一次。吃了三黃片或果導,則立即變為腹瀉。弄得我束手無策,不知所措。至於吃,我可以說,現在想吃什麼就有什麼。然而有時卻什麼也不想吃。偶爾有點餓意,便大喜若狂,昭告身邊的朋友們:“我害餓了!”睡眠則多年來靠舒樂安定過日子。不值一提了。
我認為,周一良先生的四“得”的要害是第四個,也就是“想得開”。人,雖自稱為“萬物之靈”,對於其他生物可以任意殺害,也並不總是高興的。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人無二三”,這兩句話對誰都適合。連叱吒風雲的君王和大獨裁者,以及手持原子彈嚇唬別的民族的新法西斯頭子,也不會例外。對待這種情況,萬應神藥只有一味,就是“想得開”。可惜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尤其是我提到的三種人。他們想不開,也根本不想想得開。最後只能成為不齒於人類的狗屎堆。
想不開的事情很多,但統而言之不出名利二字,所謂“名韁利索”者便是。世界上能有幾人真正逃得出這個韁和這條索?對於我們知識分子,名韁尤其難逃。逃不出的前車之鑑比比皆是。周一良先生的第四“得”,我們實在應深思。它不但適用於老年人,對中青年人也同樣適用。
2002年6月16日
老年十忌(1)
我已經在本欄寫過談老年的文章,意猶未盡,再寫“十忌”。
忌,就是禁忌,指不應該做的事情。人的一生,都有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共性。老年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有一些獨特的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特性,老年禁忌不一定有十個。我因受傳統的“十全大補”、“某某十景”之類的“十”字迷的影響,姑先定為十個。將來或多或少,現在還說不準。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吧。
一忌:說話太多
說話,除了啞巴以外,是每人每天必有的行動。有的人喜歡說話,有的人不喜歡,這決定於一個人的秉性,不能強求一律。我在這裡講忌說話太多,並沒有“禍從口出”或“金人三緘其口”的涵義。說話惹禍,不在話多話少,有時候,一句話就能惹大禍。口舌惹禍,也不限於老年人,中年和青年都可能由此致禍。
我先舉幾個例子。
某大學有一位老教授,道德文章,有口皆碑。雖年逾耄耋,而思維敏銳,說話極有條理。不足之處是:一旦開口,就如懸河泄水,滔滔不絕;又如開了閘,再也關不住,水不斷湧出。在那個大學裡流傳著一個傳說:在學校召開的會上,某老一開口發言,有的人就退席回家吃飯,飯後再回到會場,某老談興正濃。據說有一次博士生答辯會,規定開會時間為兩個半小時,某老參加,一口氣講了兩個小時,這個會會是什麼結果,答辯委員會的主席會有什麼想法和措施,他會怎樣抓耳撓腮,坐立不安,概可想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