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豈不是認為“今不如昔”了嗎?豈不是認為“黃鼬降老鼠,一窩不如一窩”了嗎?我決不這樣相信。我上面雖然說到:我成了九斤老太的信徒。其實並沒有。我的信條一向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我始終相信“雛鳳清於老鳳聲”。我總認為人類總會越來越好的,而決不是相反。今天留學生的情況只能是暫時的現象。目前我們國家在生活福利方面還趕不上發達的國家,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這也只能是暫時的現象。我們有朝一日總會好起來的。今天有些留學生不想回國,我不譴責他們,我相信他們仍然是愛國的。即使已經“歸化”了其他國家的人,他們的腔子裡仍然會有一顆中國的心。那種手執刀叉,口咽大菜,懷裡揣滿了美元而認為心滿意足,認為是實現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人,畢竟只能是極少數。
我倚老賣老,刺刺不休,在上面講了這一些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愛聽的話。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相信,我的話不會沒有用處的。話中如果有可取之處,則請大家取之。如果認為根本沒有用,則請大家棄之如敝屣,我決不會有任何怨言。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
王國維在他著的《人間詞話》里說了一段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儘管王國維同我們在思想上有天淵之別,他之所謂“大學問”、“大事業”,也跟我們了解的不完全一樣。但是這一段話的基本精神,我們是可以同意的。
現在我就根據自己一些經驗和體會來解釋一下王國維的這一段話。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思是:在秋天裡,夜裡吹起了西風,碧綠的樹木都凋謝了。樹葉子一落,一切都顯得特別空闊。一個人登上高樓,看到一條漫長的路,一直引到天邊,不知道究竟有多麼長。王國維引用這幾句詞,形象地說明了一個人立志做一件事情時的情景。志雖然已經立定,但是前路漫漫,還看不到什麼具體的東西。
說明第二個境界的那幾句詞引自歐陽修的蝶戀花。王國維只是借用那兩句話來說明:在工作進行中,一定要努力奮鬥,刻苦鑽研,日夜不停,堅持不懈,以致身體瘦削,連衣裳的帶子都顯得鬆了。但是,他(她)並不後悔,仍然是勇往直前,不顧自己的憔悴。
在三個境界中,這可以說是關鍵,根據我自己的體會,立志做一件事情以後,必須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成功。無論是在對自然的鬥爭中,還是在階級鬥爭中,要想找出規律,來進一步推動工作,都是十分艱巨的事情。就拿我們從事教育和科學研究工作的人來說吧。搞自然科學的,既要進行細緻深入的實驗,又要積累資料。搞社會科學的,必須積累極其豐富的資料,並加以細緻的分析和研究。在工作中,會遇到層出不窮的意想不到的困難,我們一定要堅韌不拔,百折不回,決不容許有任何僥倖求成的想法,也不容許徘徊猶豫。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最後的成功。
工作是艱苦的,工作的動力是什麼呢?對王國維來說,工作的動力也許只是個人的名山事業。但是,對我們來說,動力應該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所以,我們今天的工作動力同王國維時代比起來,真有天淵之別了。
所謂不顧身體的瘦削,只是形象的說法,我們決不能照辦。在王國維時代,這樣說是可以的。但是到了今天,我們既要刻苦鑽研,同時又要鍛鍊身體。一馬萬馬的關係必須正確處理。
此外,我們既要自己鑽研,同時也要兢兢業業地向老師學習,打一個不太確切的比喻,老師和學生一教一學,就好像是接力賽跑,一棒傳一棒,跑下去,最後達到目的地。我們之所以要尊師,就是因為老師在一定意義上是跑前一棒的人。一方面,我們要從他手裡接棒;另一方面,我們一定會比他跑得遠,這就是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說明第三個境界的詞引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到處找他(她),也不知道找了幾百遍幾千遍,只是找不到,猛一回頭,那人原來就在燈火不太亮的地方。中國舊小說常見的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王國維引用這幾句詞,來說明獲得成功的情形。一個人既然立下大志做一件事情,於是就苦幹、實幹、巧幹。但是什麼時候才能成功呢?對於這個問題大可以不必過分考慮。只要努力幹下去,而方法又對頭,幹得火候夠了,成功自然就會到你身邊來。
這三個境界,一般地說起來,是與實際情況相符的。就王國維所處的時代來說,他在科學研究方面所獲得的成績是極其輝煌的,他這一番話,完全出自親身的體會和經驗,因此才這樣具體而生動。
到了今天,社會大大地進步了,我們的學習條件大大地改善了,我們的學習動力也完全不一樣了;我們都應該立下雄心大志,一定要艱苦奮鬥,攀登科學的高峰。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治學的態度與方法
胡雋吟女士把她以前翻譯的、已經出版過的許多德國學者的學術論文匯為一編,重新出版,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這些篇論文雖然都是幾十年前寫的,但是一直到今天仍然很有用處,仍然從中可以學習到許多東西。
德國學術,不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成績斐然,名家學者燦如列星,在國際上一向享有盛名,受到各國學者的熱烈讚揚。原因何在呢?原因當然會是很多的。各人也可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據我自己的管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舉世異口同聲說的“德國的徹底性”(DeutscheGründlichkeit)。德國學者無論研究什麼問題,首先就是努力掌握與這個題目有關的文獻,包括古代的和近代的,包括德國的和外國的。德國學者都廣通聲氣,同世界各國的同行幾乎都有聯繫,因此,全世界研究動態,他們基本上都能掌握。對自己要研究的問題的各種學說,都有成竹在心。在這個基礎上,或者與此同時就大量搜集資料,不厭其詳,不懼其遠,只要能搜集到的,全都搜集。這兩件工作做完以後,才努力分析資料,然後作出恰如其分的結論。這樣的結論,即使不可能就是最後的結論,但就當前而言,已經是比較可靠的了。
我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學術論文集》中所收論文作者之一傅吾康教授,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我是一向欽佩的。過去的不必說了,就拿眼前傅吾康教授所進行的工作來說,也可以充分表現出這些特點。傅先生正在進行東南亞華僑問題的研究。據他自己說,他為了調查華僑的歷史情況和當前情況,曾跑遍了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城市與鄉村,市場與學校,古廟與墓地,只要有有關華僑的資料,不管是匾額,還是碑銘,不管是活的資料,還是死的資料,傅先生無不廣為搜羅,而且把這些東西都拍成照片,分門別類,儲存備用。他利用所有的交通工具,從最近代化的飛機、火車,一直到比較原始的騾車、小船。有時候也難免遇到一些驚險。吃苦耐勞那就更不必說。然而傅先生卻是鍥而不捨,決不後退。甚至一件不太重要的資料,也決不放過。數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地工作著。我上面談的“德國的徹底性”,在傅吾康先生身上難道不是表現得很具體,很充分嗎?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倚老賣老,刺刺不休,在上面講了這一些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愛聽的話。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相信,我的話不會沒有用處的。話中如果有可取之處,則請大家取之。如果認為根本沒有用,則請大家棄之如敝屣,我決不會有任何怨言。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
王國維在他著的《人間詞話》里說了一段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儘管王國維同我們在思想上有天淵之別,他之所謂“大學問”、“大事業”,也跟我們了解的不完全一樣。但是這一段話的基本精神,我們是可以同意的。
現在我就根據自己一些經驗和體會來解釋一下王國維的這一段話。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思是:在秋天裡,夜裡吹起了西風,碧綠的樹木都凋謝了。樹葉子一落,一切都顯得特別空闊。一個人登上高樓,看到一條漫長的路,一直引到天邊,不知道究竟有多麼長。王國維引用這幾句詞,形象地說明了一個人立志做一件事情時的情景。志雖然已經立定,但是前路漫漫,還看不到什麼具體的東西。
說明第二個境界的那幾句詞引自歐陽修的蝶戀花。王國維只是借用那兩句話來說明:在工作進行中,一定要努力奮鬥,刻苦鑽研,日夜不停,堅持不懈,以致身體瘦削,連衣裳的帶子都顯得鬆了。但是,他(她)並不後悔,仍然是勇往直前,不顧自己的憔悴。
在三個境界中,這可以說是關鍵,根據我自己的體會,立志做一件事情以後,必須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成功。無論是在對自然的鬥爭中,還是在階級鬥爭中,要想找出規律,來進一步推動工作,都是十分艱巨的事情。就拿我們從事教育和科學研究工作的人來說吧。搞自然科學的,既要進行細緻深入的實驗,又要積累資料。搞社會科學的,必須積累極其豐富的資料,並加以細緻的分析和研究。在工作中,會遇到層出不窮的意想不到的困難,我們一定要堅韌不拔,百折不回,決不容許有任何僥倖求成的想法,也不容許徘徊猶豫。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最後的成功。
工作是艱苦的,工作的動力是什麼呢?對王國維來說,工作的動力也許只是個人的名山事業。但是,對我們來說,動力應該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所以,我們今天的工作動力同王國維時代比起來,真有天淵之別了。
所謂不顧身體的瘦削,只是形象的說法,我們決不能照辦。在王國維時代,這樣說是可以的。但是到了今天,我們既要刻苦鑽研,同時又要鍛鍊身體。一馬萬馬的關係必須正確處理。
此外,我們既要自己鑽研,同時也要兢兢業業地向老師學習,打一個不太確切的比喻,老師和學生一教一學,就好像是接力賽跑,一棒傳一棒,跑下去,最後達到目的地。我們之所以要尊師,就是因為老師在一定意義上是跑前一棒的人。一方面,我們要從他手裡接棒;另一方面,我們一定會比他跑得遠,這就是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說明第三個境界的詞引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到處找他(她),也不知道找了幾百遍幾千遍,只是找不到,猛一回頭,那人原來就在燈火不太亮的地方。中國舊小說常見的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王國維引用這幾句詞,來說明獲得成功的情形。一個人既然立下大志做一件事情,於是就苦幹、實幹、巧幹。但是什麼時候才能成功呢?對於這個問題大可以不必過分考慮。只要努力幹下去,而方法又對頭,幹得火候夠了,成功自然就會到你身邊來。
這三個境界,一般地說起來,是與實際情況相符的。就王國維所處的時代來說,他在科學研究方面所獲得的成績是極其輝煌的,他這一番話,完全出自親身的體會和經驗,因此才這樣具體而生動。
到了今天,社會大大地進步了,我們的學習條件大大地改善了,我們的學習動力也完全不一樣了;我們都應該立下雄心大志,一定要艱苦奮鬥,攀登科學的高峰。
《憶往述懷》 第二篇:學林漫步 《憶往述懷》 治學的態度與方法
胡雋吟女士把她以前翻譯的、已經出版過的許多德國學者的學術論文匯為一編,重新出版,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這些篇論文雖然都是幾十年前寫的,但是一直到今天仍然很有用處,仍然從中可以學習到許多東西。
德國學術,不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成績斐然,名家學者燦如列星,在國際上一向享有盛名,受到各國學者的熱烈讚揚。原因何在呢?原因當然會是很多的。各人也可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據我自己的管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舉世異口同聲說的“德國的徹底性”(DeutscheGründlichkeit)。德國學者無論研究什麼問題,首先就是努力掌握與這個題目有關的文獻,包括古代的和近代的,包括德國的和外國的。德國學者都廣通聲氣,同世界各國的同行幾乎都有聯繫,因此,全世界研究動態,他們基本上都能掌握。對自己要研究的問題的各種學說,都有成竹在心。在這個基礎上,或者與此同時就大量搜集資料,不厭其詳,不懼其遠,只要能搜集到的,全都搜集。這兩件工作做完以後,才努力分析資料,然後作出恰如其分的結論。這樣的結論,即使不可能就是最後的結論,但就當前而言,已經是比較可靠的了。
我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學術論文集》中所收論文作者之一傅吾康教授,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我是一向欽佩的。過去的不必說了,就拿眼前傅吾康教授所進行的工作來說,也可以充分表現出這些特點。傅先生正在進行東南亞華僑問題的研究。據他自己說,他為了調查華僑的歷史情況和當前情況,曾跑遍了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城市與鄉村,市場與學校,古廟與墓地,只要有有關華僑的資料,不管是匾額,還是碑銘,不管是活的資料,還是死的資料,傅先生無不廣為搜羅,而且把這些東西都拍成照片,分門別類,儲存備用。他利用所有的交通工具,從最近代化的飛機、火車,一直到比較原始的騾車、小船。有時候也難免遇到一些驚險。吃苦耐勞那就更不必說。然而傅先生卻是鍥而不捨,決不後退。甚至一件不太重要的資料,也決不放過。數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地工作著。我上面談的“德國的徹底性”,在傅吾康先生身上難道不是表現得很具體,很充分嗎?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