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話說得有點遠了;但是,既要講愛國主義,這些問題都必須弄清楚的。

  現在回頭來再談北大與愛國主義。在古代,幾乎在所有的國家中,傳承文化的責任都落在知識分子肩上。不管工農的貢獻多麼大;但是傳承文化卻不是他們所能為。如果硬要這樣說,那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傳承文化的人的身份和稱呼,因國而異。在歐洲中世紀,傳承者多半是身著黑色長袍的神父,傳承的地方是在教堂中。後來大學興起,才接過了一些傳承的責任。在印度古代,文化傳承者是婆羅門,他們高居四姓之首。東方一些佛教國家,古代文化的傳承者是穿披黃色袈裟的佛教僧侶,傳承地點是在寺廟裡。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者是“士”。士、農、工、商是社會上主要階層,而士則同印度的婆羅門一樣高居首位。傳承的地方是太學、國子監和官辦以及私人創辦的書院,婆羅門和士的地位,都是他們自定的。這是不是有點過於狂妄自大呢?可能有的;但是,我認為,並不全是這樣,而是由客觀形勢所決定的,不這樣也是不行的。

  婆羅門、神父、士等等都是知識分子,他們的本錢就是知識,而文化與知識又是分不開的。在世界各國文化傳承者中,中國的士有其鮮明的特點。早在先秦,《論語》中就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們儼然以天下為己任,天下安危繫於一身。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中國知識分子的這個傳統一直沒變,後來發展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後來又繼續發展,一直到了現代,始終未變。

  不管歷代註疏家怎樣解釋“弘毅”,怎樣解釋“任重道遠”,我個人認為,中國知識分子所傳承的文化中,其精髓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個是我在上面詳細論證的愛國主義,一個就是講骨氣,講氣節,換句話說也就是在帝王將相的非正義的行為面前不低頭;另一方面,在外敵的斧鉞前面不低頭,“威武不能屈”。蘇武和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優秀人物就是例證。這樣一來,這兩個特點實又有非常密切的聯繫了,其關鍵還是愛國主義。

  如果我們改一個計算辦法的話,那麼,北大的歷史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幾千年。因為,北大最初的名稱是京師大學堂,而京師大學堂的前身則是國子監。國子監是舊時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前身又是太學,則歷史更長了。從最古的太學起,中經國子監,一直到近代的大學,學生都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這也是存在決定意識這個規律造成的。與其他國家的大學不太一樣,在中國這樣的大學中,首當其衝的是北京大學。在近代史上,歷次反抗邪惡勢力的運動,幾乎都是從北大開始。這是歷史事實,誰也否認不掉的。五四運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雖然名義上是提倡科學與民主,骨子裡仍然是一場愛國運動。提倡科學與民主只能是手段,其目的仍然是振興中華,這不是愛國運動又是什麼呢?

  我在北大這樣一所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的、背後有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的學府,真正是如魚得水,認為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寫過,我身上的優點不多,唯愛國不敢後人。即使我將來變成了灰,我的每一灰粒也都會是愛國的。這是我的肺腑之言。以我這樣一個懷有深沉的愛國思想的人,竟能在有悠久愛國主義傳統的北大幾乎度過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還有什麼呢?還能何所求呢?

  1997年12月13日

  第48章 我對未來教育的幾點希望

  教育為立國之本,這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歷代王朝都執行的根本大法。在封建社會,帝王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為了鞏固統治,教育亦然。然而,動機與效果往往不能完全統一。不管他們的動機如何,效果卻是為我們國家培養了一批批人才,使我國優秀文化傳承幾千年而未中斷。

  今天,時移世遷,已經換了人間。教育為立國之本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們政府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方針,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興國的高度,可以說前承千年傳統,後開萬世太平。特別是在今天知識經濟正在勃然興起的大時代中,教育更有其獨特的意義。知識經濟以智力開發、知識創新為第一要素,不大力振興教育,焉能達到這個宏偉的目標?但是,我要講一句實話,我們的振興教育,談論多於行動。別的例子先不舉,只舉一個教育經費在國民總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之低,就很清楚了。我們教育所占的百分比,不但低於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也是比較低的。

  這讓很多人難以理解。我們國家正在努力建設,用錢的地方很多,這一點誰都理解,沒有人想苛求;但是,既然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那樣的高度,教育經費卻又不提高,報紙上再三辯解,實難令人信服。現在,據我了解所及,全國各類學校經費來源十分龐雜,貧富不均的程度頗為嚴重。大學的黨委書記和校長,主要任務是“找錢”,連繫主任的主要任務也是“創收”。如果創入不力或不利,獎金髮不出去,全系教員就很難團結好。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教學和科研,是出人才,出成果。現在卻舍本而逐末,這樣辦教育,欲求興國,蓋亦難矣。因此,我對未來教育的第一個希望就是切切實實地增加教育經費。

  我的第二個希望是重視大、中、小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現在我們中華民族的一般道德水平,實不能盡如人意。年輕的學生在這個大氣候下,思想水平也不夠高。他們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在像我這樣的思想保守的老頑固眼中,有時實在難以理解,現在,全世界正處在一個巨大轉變中,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的,特別是青年人,他們敏感易變,受的影響更大。日本據說有一個新名詞“新人類”,可見青老代溝之深。中國也差不多。我在中外大學裡待了一輩子;可是對眼前中國大學生的思想、情感等等,卻越來越感到陌生。他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有時候讓我目瞪口呆。在我眼中,有些青年人也仿佛成了“新人類”了。

  救之之法,除了教育以外,實在也難想出別的花招。根據我的了解,現在大學裡的思想教育課,很難說是成功的。一上政治課,師生兩苦,教員講起來乏味,學生聽起來無味。長此以往,不知伊於胡底!

  我個人認為,抓學生思想教育,應該從小學抓起。回想我當年上小學時,有兩門課很感興趣,一門叫做公民或者修身,一門叫做鄉土。後一門專講本地的山川、人物、風土、人情。近在眼前,學生聽起來有趣又願聽。講愛國從愛鄉開始,是一個好辦法。

  至於公民這一門課,則講的都是極簡單的處世做人的道理,比如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尊敬老師,和睦同學;講真話,不說謊話;干好事,不做壞事;講公德,不能自私;幫助別人,不坑害別人;要謙虛,不能驕傲,等等,等等,都是些平常的倫理規範。聽說現在教小學生也先講唯心與唯物,存在與意識,物質與精神,小學生莫名其妙,只能硬背。這能收到什麼效果呢?顯而易見,什麼好效果也是收不到的。到了中學和大學,依然是這一套,結果就是我在上面說到的師生兩難。現在全國都在談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足見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注意。這無疑是一個好現象。但是,我總覺得,空談無補於實際,當務之急是採取適當的行動,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