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同抽水馬桶可以相提並論的是有自來水的白瓷洗臉盆。這也是從西方來的玩意兒。臉盆當然我們從很早就有,雖然不是像西洋一樣裝在牆上,上面有冷熱水龍頭的。顧名思義,臉盆當然是用來洗臉的。但據我所知道,正像中國的許多官吏,它也有兼差。普通是用來盛什麼東西,也可以用來洗菜和面。有的人早晨用它來洗臉,晚上再用來洗腳。這我總覺得有點不雅,大概可以算是很下乘的了。不過比這更下乘的還有。我在中學的時候有一位住同屋的同學,他的臉盆,早晨用來洗臉,晚上洗腳,夜裡小便。每天早晨起來的時候,先到廁所把小便倒掉,稍稍用水一洗,立刻就再倒上水洗臉。一天早晨他起得比較晚一點,工友進來送洗臉水,看到臉盆裡面有黃色的液體,以為不過是茶水什麼的,就把熱水倒在裡面。這位同學起來一看,心裡當然比誰都明白,但又懶得再喊工友。於是拿過毛巾肥皂來,就用手往臉上捧水。臉上的汗毛一根都不動。我一直到現在還佩服這位英雄。
西洋來的有自來水的白瓷洗臉盆到了中國以後是不是得到同樣的命運,我沒有看見,不能亂說。但它們的命運卻也不太好。我們中國同胞強迫它們兼差。兼了多少差,我沒有統計,也不能亂說。有一種差使卻很普遍,到處可以發見。我去年夏天在南京一個國立什麼館住的時候,最初因為人還不多,大體還過得去。後來人漸漸多了,每天早晨到盥洗室去洗臉的時候,總發見白洋瓷盆裡面滿是水果皮,花生皮,喝過的茶葉;開了自來水,不用膠皮塞,水也不會流下去。下面裝的泄水的管子等於虛設。到了北平也發現同樣的現象。我們宿舍里盥洗室里的白洋瓷盆也永遠不往下漏水,裡面仍然是水果皮,花生皮,喝過的茶葉。貼了布告,仍然沒用。看來恐怕還是我們的國粹老瓦盆好,可以隨處挪動。即便裡面丟上水果皮什麼的,只須拿出來一倒,立刻就又乾淨了。這不比裝在牆上有冷熱水龍頭的永遠不能挪動的白洋瓷盆好得多麼?
我開頭說到,我不懂什麼是西化問題,只能舉幾個實際的例子。現在例子舉出來了,但這與西化問題究竟有沒有關係呢?我想不出來。想來想去,自己也有點糊塗起來了。在糊塗之餘,我忽然做了一個夢。在夢裡有人告訴了我下面的故事:
有一位外國教授,因為看到人們天天吃豬肉,但豬的本身和它住的地方卻實在有點不乾淨,這樣的肉吃到肚子裡當然不會好的。於是就替豬們建築了一座屋子,四壁潔白,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地上還鋪了洋灰。洗澡吃東西都有一定的地方,器具也都漂亮潔淨。把豬們引進去以後,滿以為大功告成,心裡異常高興。但過了不久,豬卻接二連三地死起來。他以為豬本身有了病,於是把這群死豬拖出來,把屋子消過毒,又引進一群新的去。但過了不久,豬又接二連三地死起來。現在這位教授只好去找獸醫了。檢查的結果是因為過於興奮不安,心臟擴大而死。原來豬們看了這樣潔白的牆,這樣乾淨的地,這樣充足的光線,心裡怕起來,日夜坐臥不寧,終於死掉。
故事到這裡為止。但這故事離題卻有點太遠了。難道這也會同西化問題有什麼關係麼?這我說不上來。正面看西化問題,我沒有這能力。側面看呢,仍然沒看出什麼道理來。既然在糊塗之餘在夢裡聽到這故事,就把這故事寫下來做個結束吧。
1947年1月16日於北平
第36章 漫談出國
當前,在青年中,特別是大學生中,一片出國熱頗為流行。已經考過托福或gre的人比比皆是,準備考試者人數更多。在他們心目中,外國,特別是太平洋對岸的那個大國,簡直像佛經中描繪的寶渚一樣,到處是黃金珠寶,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草,宛如人間仙境,地上樂園。
遙想六七十年前,當我們這一輩人還在念大學的時候,也流行著一股強烈的出國熱。那時出國的道路還不像現在這樣寬闊,可能性很小,競爭性極強,這反而更增強了出國熱的熱度。古人說:“凡所難求皆絕好,及能如願便平常。”“難求”是事實,“如願”則渺茫。如果我們能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通,我們當時真會十分羨慕今天的青年了。
但是,倘若談到出國的動機,則當時和現在有如天淵之別。我們出國的動機,說得冠冕堂皇一點就是想科學救國;說得坦白直率一點則是出國“鍍金”,回國後搶得一隻好飯碗而已。我們絕沒有幻想使居留證變成綠色,久留不歸,異化為外國人。我這話毫無貶意。一個人的國籍並不是不能改變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國籍等於公園的門票,人們在裡面玩夠了,可以隨時走出來的。
但是,請讀者注意,我這樣說,只有在世界各國的貧富方面都完全等同的情況下,才能體現其真實意義,直白地說就是,人們不是為了尋求更多的福利才改變國籍的。
可是眼前的情況怎樣呢?眼前是全世界國家貧富懸殊有如天壤,一個窮國的人民追求到一個富國去落戶,難免有追求福利之嫌。到了那裡確實比在家裡多享些福;但是也難免被人看作第幾流公民,嗟來之食的味道有時會極醜惡的。
但是,我不但不反對出國,而是極端贊成。出國看一看,能擴大人們的視野,大有利於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可是我堅決反對像俗話所說的那樣:“牛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我一向主張,作為一個人,必須有點骨氣。作為一個窮國的人,骨氣就表現在要把自己的國家弄好,別人能富,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呢?如果連點硬骨頭都沒有,這樣的人生豈不大可哀哉!
專就中國而論,我並不悲觀。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是根深蒂固的,這都是幾千年來的歷史環境造成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現在中國人出國的極多,即使有的已經取得外國國籍;我相信,他們仍然有一顆中國心。
1998年11月12日
第37章 漢語和外語 (1)
問題的提出
我們正處在20世紀的世紀末中,也可以說是處在第一千紀的千紀末中,再過幾年,一個新的世紀,21世紀和一個新的千紀,第二千紀,就要來到我們眼前。值此世紀和千紀轉軌之際,學術界的各門學科都在進行回顧與前瞻,我們語言學界當然也不會例外。在過去將近一百年中,我們學術界以及學術界以外一些人士,對待外語的態度有天翻地覆的轉變。總的發展趨勢是,由世紀初的漠然懵然進到了世紀末的肅然狂然。時至今日,不但在中小學都有了英文教學,連給店鋪起名,給商品命名,給新生嬰兒起名字,都非帶點洋味不行;連官方的電台也稱之為btv,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是好事呢,還是壞事?這是進步呢,還是退化?茲事體大,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這裡先不深入探討。但是,我個人總認為,這是勢所趨,這是世界潮流所向,九斤老太頭搖得再厲害,也無濟於事。
但是,我們語言學界也不能獨立獨行,我們也不能反潮流,我們也必須在回顧與前瞻的基礎上思考與語言有關的問題。問題是千頭萬緒,絕不能畢其功於一役。我先提出一個在我們日常活動中和學術研究中漢語與外語的關係問題,來談一談我個人的看法。
西洋來的有自來水的白瓷洗臉盆到了中國以後是不是得到同樣的命運,我沒有看見,不能亂說。但它們的命運卻也不太好。我們中國同胞強迫它們兼差。兼了多少差,我沒有統計,也不能亂說。有一種差使卻很普遍,到處可以發見。我去年夏天在南京一個國立什麼館住的時候,最初因為人還不多,大體還過得去。後來人漸漸多了,每天早晨到盥洗室去洗臉的時候,總發見白洋瓷盆裡面滿是水果皮,花生皮,喝過的茶葉;開了自來水,不用膠皮塞,水也不會流下去。下面裝的泄水的管子等於虛設。到了北平也發現同樣的現象。我們宿舍里盥洗室里的白洋瓷盆也永遠不往下漏水,裡面仍然是水果皮,花生皮,喝過的茶葉。貼了布告,仍然沒用。看來恐怕還是我們的國粹老瓦盆好,可以隨處挪動。即便裡面丟上水果皮什麼的,只須拿出來一倒,立刻就又乾淨了。這不比裝在牆上有冷熱水龍頭的永遠不能挪動的白洋瓷盆好得多麼?
我開頭說到,我不懂什麼是西化問題,只能舉幾個實際的例子。現在例子舉出來了,但這與西化問題究竟有沒有關係呢?我想不出來。想來想去,自己也有點糊塗起來了。在糊塗之餘,我忽然做了一個夢。在夢裡有人告訴了我下面的故事:
有一位外國教授,因為看到人們天天吃豬肉,但豬的本身和它住的地方卻實在有點不乾淨,這樣的肉吃到肚子裡當然不會好的。於是就替豬們建築了一座屋子,四壁潔白,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地上還鋪了洋灰。洗澡吃東西都有一定的地方,器具也都漂亮潔淨。把豬們引進去以後,滿以為大功告成,心裡異常高興。但過了不久,豬卻接二連三地死起來。他以為豬本身有了病,於是把這群死豬拖出來,把屋子消過毒,又引進一群新的去。但過了不久,豬又接二連三地死起來。現在這位教授只好去找獸醫了。檢查的結果是因為過於興奮不安,心臟擴大而死。原來豬們看了這樣潔白的牆,這樣乾淨的地,這樣充足的光線,心裡怕起來,日夜坐臥不寧,終於死掉。
故事到這裡為止。但這故事離題卻有點太遠了。難道這也會同西化問題有什麼關係麼?這我說不上來。正面看西化問題,我沒有這能力。側面看呢,仍然沒看出什麼道理來。既然在糊塗之餘在夢裡聽到這故事,就把這故事寫下來做個結束吧。
1947年1月16日於北平
第36章 漫談出國
當前,在青年中,特別是大學生中,一片出國熱頗為流行。已經考過托福或gre的人比比皆是,準備考試者人數更多。在他們心目中,外國,特別是太平洋對岸的那個大國,簡直像佛經中描繪的寶渚一樣,到處是黃金珠寶,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草,宛如人間仙境,地上樂園。
遙想六七十年前,當我們這一輩人還在念大學的時候,也流行著一股強烈的出國熱。那時出國的道路還不像現在這樣寬闊,可能性很小,競爭性極強,這反而更增強了出國熱的熱度。古人說:“凡所難求皆絕好,及能如願便平常。”“難求”是事實,“如願”則渺茫。如果我們能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通,我們當時真會十分羨慕今天的青年了。
但是,倘若談到出國的動機,則當時和現在有如天淵之別。我們出國的動機,說得冠冕堂皇一點就是想科學救國;說得坦白直率一點則是出國“鍍金”,回國後搶得一隻好飯碗而已。我們絕沒有幻想使居留證變成綠色,久留不歸,異化為外國人。我這話毫無貶意。一個人的國籍並不是不能改變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國籍等於公園的門票,人們在裡面玩夠了,可以隨時走出來的。
但是,請讀者注意,我這樣說,只有在世界各國的貧富方面都完全等同的情況下,才能體現其真實意義,直白地說就是,人們不是為了尋求更多的福利才改變國籍的。
可是眼前的情況怎樣呢?眼前是全世界國家貧富懸殊有如天壤,一個窮國的人民追求到一個富國去落戶,難免有追求福利之嫌。到了那裡確實比在家裡多享些福;但是也難免被人看作第幾流公民,嗟來之食的味道有時會極醜惡的。
但是,我不但不反對出國,而是極端贊成。出國看一看,能擴大人們的視野,大有利於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可是我堅決反對像俗話所說的那樣:“牛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我一向主張,作為一個人,必須有點骨氣。作為一個窮國的人,骨氣就表現在要把自己的國家弄好,別人能富,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呢?如果連點硬骨頭都沒有,這樣的人生豈不大可哀哉!
專就中國而論,我並不悲觀。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是根深蒂固的,這都是幾千年來的歷史環境造成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現在中國人出國的極多,即使有的已經取得外國國籍;我相信,他們仍然有一顆中國心。
1998年11月12日
第37章 漢語和外語 (1)
問題的提出
我們正處在20世紀的世紀末中,也可以說是處在第一千紀的千紀末中,再過幾年,一個新的世紀,21世紀和一個新的千紀,第二千紀,就要來到我們眼前。值此世紀和千紀轉軌之際,學術界的各門學科都在進行回顧與前瞻,我們語言學界當然也不會例外。在過去將近一百年中,我們學術界以及學術界以外一些人士,對待外語的態度有天翻地覆的轉變。總的發展趨勢是,由世紀初的漠然懵然進到了世紀末的肅然狂然。時至今日,不但在中小學都有了英文教學,連給店鋪起名,給商品命名,給新生嬰兒起名字,都非帶點洋味不行;連官方的電台也稱之為btv,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是好事呢,還是壞事?這是進步呢,還是退化?茲事體大,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這裡先不深入探討。但是,我個人總認為,這是勢所趨,這是世界潮流所向,九斤老太頭搖得再厲害,也無濟於事。
但是,我們語言學界也不能獨立獨行,我們也不能反潮流,我們也必須在回顧與前瞻的基礎上思考與語言有關的問題。問題是千頭萬緒,絕不能畢其功於一役。我先提出一個在我們日常活動中和學術研究中漢語與外語的關係問題,來談一談我個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