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句話是兩個意思.首先說說當父親的人,改革這麼多年,現代化的步伐一天快似一天,受到衝擊最大的應當是男人,一天幾份報紙一杯清茶閒天一聊就過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競爭之中,每個人為自尊為家人,為迎接別人的眼光拼爭著,這其中,男人尤甚.成功是天經地義的,而不成功的男人怕是連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於是更是沒白天沒黑夜地在人群中摔打.因此現代化的步伐越快,這其中的男人越是可憐越是需要拯救.那為什麼不在當父親這一機會到來的時候,多給一些時間讓自己和孩子呆在一起,讓那父子或父女之間的天倫沖淡一下競爭中的殘酷和疲憊.這是奔波中最好的良藥,這什麼要對此說"不"呢?看過一個調查,日本父親平均每天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時間不到二十分鐘,這個調查結果讓我明白:為什麼日本男人變態的比例高一些.但我想,中國的父親大可不必如此,什麼事情都是平衡著好一些.

  拯救男人從當父親開始,這句話的第二個意思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父親的身影在他或她的身邊多一些時間的話,也許我們這個民族,在明天陽剛氣會更多一些.

  中國人中庸氣質濃厚,野性與陽剛卻一直缺乏,各種因素都有,改變起來是難了些,但不改變這種情況,我們民族的血性又在哪裡?

  看看我們的孩子吧!從幼兒園到大學,一路上的老師,女性占了十之七八,難怪我們的孩子陰柔多了些而陽剛卻不足,即使在家中,中國的傳統也是母親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時間多,而父親總是甩手掌柜,因此孩子尋找陽剛,父親這個老師卻不身邊.

  但今天的父親別再這樣了,帶著你的孩子去球場奔跑去吶喊去遊戲去強健身體,也許一代又一代,我們的野性與陽剛會重新注入到這個民族的血脈之中,二十一世紀,讓父親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多一些再多一些吧!

  拉拉雜雜,從小到大,說了太多當父親的好處,但任何事都有正反兩面,初為人父的負作用也是有的.

  人常說,玩物喪志,孩子雖不是物件,但玩耍中,這樣的危險還是有的,過去多少有些事業至上,但有了孩子,就總想在家裡多呆上一些時間,找一個藉口就往家跑,周末加班,內心裡也有了牴觸.諸如此類,奔波的腳步開始有些放慢,但卻並不著急,因為快樂.

  記得兒子降生不久,我獲得了金話筒獎,本該激動,但可能因為兒子的到來,讓我看到了另外一種獎勵.金話筒獎勵的是我的事業,而兒子的到來卻是對我生命的一種獎勵,因此不管怎樣金燦燦的獎盃,也比不上行走在人群中,兒子信任地倚著我的肩膀安睡讓我興奮與感動,這是我獲得的最高的獎賞.

  三、

  世界,你會還還我一個怎樣的孩子?

  幾年前去學者于光遠先生家中採訪,閒談中先生告訴我們,在寫各種專稿、大部頭文章的同時,這幾年一直在做一件事:為自己的小孫女寫日記.

  先生覺得,小孫女從出生到掌握寫日記的本領,大約得將近十年的時間,如果自己替她把這十年的日記寫上,將來她自己接手,走到生命之路的終點,將會擁有一部完整的人生日記,從零到終點,豈不快哉?因此于光遠先生快樂地做著這件事.

  時常想起先生做的這件事,不過做了父親之後,我想做的並不是和先生一樣,為兒子先寫日記,然後將來他自己接上.而是時常有種感觸:我們沒有人,關於自己生命的記憶是完整的,歲月倒流,起始處依稀在三四歲的時候,再之前生命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其實我們並不知道.

  但有了孩子,這一切就開始不同,從第一聲哭泣開始,在他的一天天成長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不在自己腦海中的那段歲月,三四歲之前的那段記憶盲區,終於被兒子的成長填補了.

  過去我的母親很少給我講我嬰兒期的表現,現在由於我兒子的種種表現,當奶奶的就經常來點縱向比較:"你當初比他還能哭""你快兩歲才會說話""每天特別晚了你還不睡覺,比你兒子還能鬧!"如此這般,在母親的不經意流露中,我也多了對自己嬰兒時期的感性認識,一直以為自己是優良少年的念頭多少有些動搖,種種劣跡讓自己搖頭.但生命終於被完整地串聯,這種喜悅沖淡了知道兒時劣跡的羞愧.

  常有人問我,要孩子有意思嗎?

  我總是先掩飾不住笑容,然後答:"太有意思了!"不是有人說:孩子是我們的宗教嗎?那我看自己,很象一個這方面的傳教士.當初張悅和我聊初為人父的這個話題時,我的傳教心態就暴露無疑,猛勸不沒結婚的張悅一定要成為母親,這之後更加變本加厲,遇到結婚沒結婚的育齡男女,就告訴人家當父母的快樂.效果如何,從不考慮,也因此當同事朋友中真的有人懷孕之後,就自以為是認為是我的勸告起了作用,可人家極不屑地回我一句:想要孩子的念頭比你還早呢?

  但我勸同齡人成為父母是有道理的,在現如今,和生命本身有關的快樂越來越少,我們常常在聲光食色的刺激中,體味著一種快樂,但孩子來了,你才知道,看著生命在你身邊一點一點萌芽,該是怎樣一道風景?

  很多人選擇兩人世界當然有自己的道理,在我很多這類朋友的腦海里,認為現在走的這條路已經習慣,而有了孩子,相當於走上另一路,誰知那會是怎樣的一段路程,一種風景.沿著這條路前行,快樂自然,但少有意外的驚奇和想像不到的驚奇,快樂有時來自轉折,成為父母就是一種轉折,下決心轉了以後才知道,熟悉的路上不一定有太多的風景,而轉折處才是山花爛漫.

  過去自己是兒子是孫子的時候,並不知道天倫之樂為何物,因為那時自己是別人之樂的緣由,而現如今,搖身一變,自己成了父母,天倫中的那份樂才真切知道,奔波中日益變硬的心竟又奇蹟般的濕潤與柔弱起來,粗糙的眼神重新變得細緻,由於小生命的介入,對自己生命之路也開始有了全新的理解.走路時,是該多一些牽掛的,牽掛多了才留戀,才一步一回頭,才體味與感動,免了一路向前奔波的無助與枯燥.

  當然我知道,成為父母不只是我說的這些好,那種艱辛和未來路上的坎坎坷坷都在不知名的路口等待,但我不悔,選擇了最初就選擇了路途,將來兒子是爭氣也好不爭氣也好,令我滿意也好不滿意也好,他終將有自己的一生,我們不過是送他上路的人,他有了自己的舞台,而我們坐在台下,隨著他的劇情或流淚或鼓掌;我們也不會忘記自己的舞台,如果有機會,兒子在台下也能願意鼓掌或流淚,那是最好.

  正如一散文家所寫,我套用成:他有屬於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父子一場,只能看作一把借來的琴弦,能彈多久,便彈多久,但借來的歲月畢竟是有其歸還期限的.不過歸還時,我們要感謝上蒼,肯在我們的奔波中借這樣一段快樂的歲月給我們,將來的歲月如何,那是一種該隨緣的事啊!

  孩子還小,想太久的未來,會顯得有些婆婆媽媽,但面對他們這一代的前路,擔心不能說沒有.

  多年以前,讀過台灣散文家張曉風的一篇散文《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張曉風的兒子要上小學啦,當母親的她本可相送,但終於忍住,揮了揮手,放兒子走了.但站在陽台上的母親看著兒子走進人流的背影,感觸頓生:"想大聲告訴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給你們一個小男孩,他還不知恐懼為何物,我卻是知道的,我把他交給馬路,匆匆的路人啊,你們能夠小心一點嗎?……我努力相信教育當局,多年以後,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他開始識字開始讀書,他會因而變得正直忠信,還是學會奸猾詭詐?當我把我的孩子交出來,當他向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給他的會是什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