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像我這樣的年紀參加早覺會是有一點尷尬,因為"早覺會"的成員大多數是老人和婦女,不是早已退休,就是在家中無事,才有時間把一天最好的時光花在山上.

  我既不老不少,又是個忙人,在"早覺會"中是個異數.

  不知道"早覺"這兩個字是怎麼來的,意思可能是"早睡早醒"的人.那麼,是不是所有早睡早醒的人都可以說是"早覺"呢?

  在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人早睡早起,但是他們是為了謀求更大的權力、獨攬更大的利益、追求更大的名聲,他們雖然也早睡早起,但睡覺時千般計較,醒來時百般需索,這種人,算不算是"早覺"呢?

  早覺,應該不只是早睡早起.

  早覺,應該是"及早覺悟".

  由於看清了權位名利終必成空,及早開啟自已的性靈之門,這是早覺.

  知道了人生的追求到最後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及早去探索自己的神明之鑰,這是早覺.

  體會了現在乃是生命惟一可掌握的時刻,進入一種清明歡喜的境界,這也是早覺.

  因此,早覺不只是早睡早起這麼簡單的事,早覺是放下、拾得、無所牽絆的大丈夫事.

  有時起得更早,唱著許多年未唱的歌,內心就隨著早晨的微風與鳥鳴飛揚起來.

  感覺那些早覺的人,個個像赤子一樣.

  俯望著台北東區過分擁擠的樓房,我就祈願:希望這城市多一些早覺的人呀!

  知了

  山上有一種蟬,叫聲特別奇異,總是吱的一聲向上拔高,沿著樹木、雲朵,拉高到難以形容的地步.然後,在長音的最後一節突然以低音"了"作結,戛然而止.傾聽起來,活脫脫就是:

  知——了!

  知——了!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蟬如此清楚的叫著"知了",終於讓我知道"知了’這個詞的形聲與會意.從前,我一直以為蟬的幼蟲名叫"蜘蟟",長大蟬蛻之後就叫作"知了"了.

  蟬,是這世間多麼奇特的動物,它們的幼蟲長住地下達一兩年的時間,經過如此漫長的黑暗飛上枝頭,卻只有短短一兩星期的生命.所以莊子在《逍遙遊》里才會感慨:

  "惠蛄不知春秋!"

  蟬的叫聲嚴格說起來,聲量應該屬噪音一類,因為聲音既大又尖,有時可以越過山谷,說它優美也不優美,只有單節沒有變化的長音.

  但是,我們總喜歡聽蟬,因為蟬聲里充滿了生命力、充滿了飛上枝頭之後對這個世界的詠嘆.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聽萬蟬齊鳴,會使我們心中蕩漾,想要學蟬一樣,站在山巔長嘯.

  蟬的一生與我們不是非常接近嗎?我們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陰用在學習,渴望利用這種學習來獲得成功,那種漫長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樣;一旦我們被世人看為成功,自足的在枝頭歡唱,秋天已經來了.

  孟浩然有一前寫蟬的詩,中間有這樣幾句:

  黃金然桂盡,

  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

  聞蟬但益悲.

  聽蟬聲鳴叫時,想起這首詩,就覺得"知了"兩字中有更深的含義.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邊在樹上高歌,一邊心裡坦然明了,對自己說:"知了,關於生命的實相,我明白了."

  大佛的避雷針

  我帶孩子到南部鄉下去玩,順道參訪南台灣的寺廟,才發現台灣的大佛愈來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樣,十幾層樓高的大佛到處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廟前面也蓋了大佛,在視覺上造成一種荒謬之感.

  有一天,我帶孩子去參觀一座剛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層樓那麼高.

  孩子突然指著大佛像說:"爸爸,大佛的頭上有避雷針.""是嗎?"我順著孩子的手勢往上看去,由於大佛太高了,竟使我的帽子落下來.

  孩子問我:"大佛的頭上為什麼要裝避雷針呢?"

  我說:"因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說:"佛為什麼怕被雷打中?在天上,是不是雷公最大呢?"孩子的話使我無法回答而陷入沉思,我們千里迢迢跑來禮拜的佛像,祈求能保佑我們平安的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哩!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麼能保佑我們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我想到,蘇東坡有一次和佛印禪師到一座寺廟,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身上戴著念珠,蘇東坡不禁起了疑情,問佛印禪師說:

  "觀世音菩薩自己已經是佛了,為什麼還戴念珠,她是在念誰呢?"佛印說:"她在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

  蘇東坡又問:"她自己不就是觀世音菩薩嗎?"

  佛印禪師說:"求人不如求已呀!"

  看著眼前大佛像頭上的避雷針,大概也像觀世音菩薩手裡的念珠一樣,是在啟示我們:"求人不如求已呀!"

  人因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當成避雷針;人如果開啟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針,也不需要佛像了.

  佛像需要避雷針,是由於佛像太巨大了.

  人需要避雷針,是由於自我與貪婪大巨大了.

  我們把佛像蓋得很巨大,那是源於我們渴望巨大、不屑於向渺小的事物禮敬.很少人知道渺小其實是好的,惟有自覺渺小的人,才能見及世界如此開闊而廣大.

  把佛像蓋得很大很大,那是"出神"的境界.

  知道佛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的,那是"人化"的境界.

  權勢、名位、財富很大很大,那是"出神".掌大權.有名位、大富有的人還能自覺很渺小,那是"人化".

  佛像不必蓋得太大,因為心中有佛,佛就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如果心中無佛,巨大的佛像與摩天大樓又有什麼不同呢?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懷無限寬廣,心中無掛礙、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則塵世的權勢名利又怎能成為他的欲.拘限他的自由呢?

  位高權重的公卿王侯一旦心中無佛,心懷狹小,欲望永無終極,名利權位正好成為圍困他的磚牆,又何樂之有?

  因此,佛像把避雷針裝在頭上,人應該把避雷針裝在心中,時刻避免被利益與權力的引誘擊中.只要能自甘於平凡、安心於平淡的生活、在平常日子也有生的意趣,那避雷的銀針就已經裝上了.

  生活中美好的魚

  在金門的古董店裡,我買到了一個精美的大銅環和一些樸素的陶製的墜子.

  這是我從未見過的東西,使我感到疑惑.

  古董店的老闆告訴我,那是從前漁民網魚的用具,陶製的墜子一粒一粒綁在漁網底部,以便下網的時候,漁網可以迅速垂入海中.

  大銅環則是網眼,就像衣服的領子一樣,只要抓住銅環提起來,整個漁網就提起來了,一條魚也跑不掉.

  夜裡我住在梧江招待所,聽見庭院裡飽滿的松果落下來的聲音,就走到院子裡去撿松果.秋天的金門,夜涼如水,空氣清涼有薄荷的味道,星星月亮一如水晶,我突然想起韋應物的一首詩《秋夜寄邱員外》:

  懷君屬秋夜,

  靜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

  想到詩人在秋天的夜晚,散步於薄荷一樣涼的院子裡,聽見空山里松子落下的聲音,想到那幽靜的人應該與我一樣在夜色中散步,還沒有睡著吧!忽然感覺韋應物的這首詩不是寄給邱員外,而是飛過千里、穿越時間,寄來給我的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