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發心的那一刻,叫“願心”。更大的願心生起更大的力量,叫“願力”。願心極廣、願力極深,如大海的浩瀚無邊,叫做“願海”。依照願心、願力、願海去實踐,稱為“願行”。願與行都圓滿成就,叫“願行具足”。在具足之時,本願成就則國土顯現,那時則歷歷可見,稱為“願

  土”。我們看往生禮讚中的一首詩,就能知悉願土成就的情景:

  觀彼彌陀極樂界,廣大寬平眾寶成;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剎最為精。

  4

  在《華嚴經》里,依誓願之船航向彼岸,稱為“願波羅蜜”,一個人要具有十種德行,才能清淨願波羅蜜:

  一、盡成就一切眾生。二、盡莊嚴一切世界。三、盡供養一切諸佛。四、盡通達無障礙法。五、盡修行遍法界行。六、身恆住盡未來劫。七、智盡知一切心念。八、盡覺悟流轉還滅。九、盡示現一切國土。十、盡證得如來智慧。

  了解願波羅蜜十德,就能知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與“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無二無別了。那就好像我們現在發起一個去美國的心,這是“發心”之始;那我們會準備去美國的“資糧”,例如買機票、籌旅費、學英語,這是“行”的部分;有一天我們去了美國,這是“證”的部分。美國只有一個,在“想去”與“到達”之間,雖有距離,其目標是一致的呀!去美國如此,走向佛道也是如此。

  有關佛的菩提,依照《大智度論》的說法有五種:

  1.發心菩提——一切菩薩發心求取菩提,是得菩提果之因。

  1

  伏心菩提——菩薩透過各種波羅蜜的實踐,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2

  明心菩提——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如實知自心。

  1

  出到菩提——在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的菩薩,在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了煩惱的束縛,出離三界,得一切智。

  2

  無上菩提──即是佛果的覺智,等覺妙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提的最高境界,“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三藐三菩提”是“正、遍、知”之意,合起來說是“無上正遍知”。

  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稱“無上”。

  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稱“正遍知”。

  這含有平等圓滿的意思,大乘菩薩願行的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完成這種覺悟稱為“佛”,是“無上正等覺者”。

  因此,佛也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

  5

  “什麼才是真實的願呢?”

  對於願的疑惑,我們已解決了大半,我深信所有在這世間,此生能行善的人,都是從前曾有本願的菩提薩埵。像慈濟功德會的諸菩薩、善上人,都是順著本願的軌道開向菩提的故鄉;或是隨著弘願的航道,在飛向彼岸。這樣想,常使我動容讚嘆,心神震盪!“我不知道是不是曾有那樣的本願呀?如果不是本願,此刻要怎麼做呢?”在佛法裡,把願向前推動,叫做“願輪”,有兩個意思:一是菩薩的弘誓,因為願求堅固,能摧破一切魔障敵眾,如轉輪聖王的輪寶。二是菩薩從始自終,迴轉於自己的誓願而精勤不已。我們的輪子不斷向前走,只要看清前面的道路,忘記過去的痕跡有什麼要緊呢?如果願輪尚未轉動過,從現在開始轉動不是很好嗎?我想起飛機穿破雲層、火車行走深黑的鄉野的情景,我們一點也無畏,因為知道自己的發心,了解自己要抵達的目標。這時我翻開六個月前寫的原來那一頁,在旁邊加注兩句:

  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願,是我們寫在心靈筆記上熱情的希望,是給生命關懷的書帖,也是不枉費人間一遭的證明呀!

  心的蒙太奇

  對於生命的歷程,我覺得:『不管用什麼方法,把心開好是最重要的!』

  最近重讀被稱為“蒙太奇之父”的愛森斯坦傳記,還有他的著作《電影形式》《電影感》,與學生時代的感想完全不同,隱約找到一點禪味,心中十分快慰。

  現在做電影的人,幾乎無人不知愛森斯坦和蒙太奇,卻少人知道愛森斯坦是如何創造蒙太奇理論的。

  “蒙太奇”(montage)原來是電影剪接的意思,在愛森斯坦的手中,它變成了創意、節奏、形式、靈感的綜合,甚至成為一位傑出導演最重要的品質。

  在愛森斯坦的自傳里,他曾提過兩次自己如何在創意中發現蒙太奇:

  第一次是他在軍事學校的東方語文系就讀時,為了學習與俄文完全不同,幾乎背道而馳的日文,他不眠不休地背誦日語,由於日語對俄國人的思考方式與文字次序是極為嚴酷的考驗,使愛森斯坦學習到一種“非理性而情緒化的思考方式”,領悟到藝術創作也可以用非理性情緒化的思考來表達。

  還有一次是愛森斯坦在波若雷卡劇院當導演時,每次排戲,一位引座招待員的七歲兒子總是在旁觀看,愛森斯坦有一次看到那位男童的表情深受感動,覺得他那專注的神情甚至比舞台上的戲劇更動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