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農民曆關於風水宜忌、命理沖煞的那一部分,都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看呀。
豎琴與法國號
我喜歡豎琴和法國號的音樂,說來奇特,是先愛上它的樣子。
二十幾年前的鄉下沒有什麼音樂環境,鄉下人知道的音樂大概不離歌仔戲、南北管,或者是一些國台語的老歌,最前進的人也只知道鋼琴和小提琴。
我也蠻喜歡鋼琴和小提琴音樂,卻不喜歡演奏時的樣子。拉小提琴的人總是歪著脖子,感覺上不是很輕鬆自由;彈鋼琴的人則是面前一具粗大笨重的大木箱,線條與造型不是很有美感的。
讀小學的時候,去看了一場電影,看到一個身穿白袍的少女彈豎琴,琴旁置滿了純白的馬蹄蘭,那個畫面令我為之著迷,那時候也沒有聽清楚豎琴的聲音,但仿佛覺得“演奏音樂就應該像那個樣子”,輕柔、舒坦,有一種靈性之美。以後,每看到有豎琴的唱片,就存錢買一張來聽,才發現豎琴的聲音單純素樸,好像春天時開放的野百合花,顏色、形狀高雅,香氣輕淡芬芳。
後來又發現,凡是演奏豎琴的少女都有一種特別的氣質,美,以及不凡,給人一種“人琴合一”的覺受。
喜歡法國號則是一個特別的機緣。我讀初一時,有一個堂哥是高中的樂隊,是吹奏小喇叭的。他每天在陽台上練習,常吹得臉紅脖子粗、青筋暴露。當他吹小喇叭時、家裡的人總是落荒而逃,只有我每天做忠實的聽眾,看一個鄉下青年借小喇叭吹出他的叛逆心聲。
有一天,堂哥不知從何處買來一把法國號,那捲曲的圓形有一點像園子裡的蝸牛。堂哥把法國號倒蓋在桌上,每天拿出來一再擦拭,感覺就像是虔誠地供養著某種聖物。他拿起法國號時,眼中充溢的光芒與神采,至今回想起來都令我動容。
堂哥仍然在陽台上吹奏小喇叭,吹完了,他就練習法國號。法國號的聲音比小喇叭溫柔多了,有著一種和平浪漫的氣質,像是草原中呼呼撫過的風聲,或是山谷中突然升起的一朵白雲,真是美極了。
我聽的法國號唱片都是堂哥買的,有時在靜夜裡,我們一起聽法國號,心情都會為之迷盪,然後相對地談論著日後要一起到台北去闖一番天下,賺到錢則買很多很多最好的唱片來聽。
堂哥後來並沒有到台北來,留在鄉下做消防隊員。有一次回到鄉下,他的法國號還在,但他說:“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吹過了。”我看那支仍擦得晶亮,被保存完好的法國號掛在壁上,知道堂哥的夢想已經被現實生活所深埋了。
豎琴,可以說充滿了女性的嫵媚;法國號,則象徵了男人的溫柔。都是我心中最美麗的樂器,而由樂器的形狀竟愛上了那特別的音樂,想起來,人生的因緣真是不可思議,形狀與本質之間也有著超越思維的關聯呀!
對於音樂我向來都有著一種神秘的、關於創造力的嚮往,幾乎是可以全盤接受的,像義大利的歌劇、希臘的四弦琴、印度的西塔琴、中國的南胡、歐洲的排簫、乃至鄉下的唱大戲、非洲的鼓樂都有令人動容之處。搖滾樂、流行歌、鄉村歌謠、黑人靈歌也是這樣的。
但是說來說去,最喜歡的還是豎琴與法國號,每次在生命的歡喜與悲情中,在悲欣交集之際,聽起來,就感覺到應該珍惜人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整個感覺、整個心情都融入音樂,實在是一種幸福,而那樣幸福的時刻並不太多呀!
失戀之必要
為了愛
失戀是必要的
為了光明
黑暗是必要的
這些年來,我時常思考到愛與恨的問題,因此收到你的來信感到特別心驚,你說到連續談了三場戀愛,被三個不同的男人拋棄,感受到每一次談戀愛的感覺愈來愈淡薄,每一次被拋棄則愈來愈恨。
第一次失戀,你的感受是:真恨!真想報復他!
第二次,你更進一步談到:我一定要想辦法報復!
第三次的時候,你的心噴出這樣的火焰:我要殺死他!
讀了你的信,使我在夜暗的庭院中再三徘徊,抬頭看著遠天的星星,月光如洗,呀!這世界原是這樣的美好,為什麼人的心中要充滿恨意呢?由於懷恨,我們的心眼昏眠,就看不見世間一切的好,自然也看不到自己在這裡面的角色了。
我們時常談到愛恨,但很少人去深思愛恨的問題,我現在用佛經的觀點來看看愛恨,在南傳的法句經里,把愛分成四個轉變,也就是四個層次:
親愛――對他人的友情。
欲樂――對某一特定對象的愛情。
愛欲――建立於性關係的情愛。
渴愛――因過分執著以至於痴病的愛情。
這四個層次逐漸加深,也就逐漸產生了苦惱,因此經上說了一首偈:
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
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
苦惱生出恐懼,恐懼生出悲哀,悲哀再轉為嗔恨,其實如果往前追溯,愛與恨是同一根源,好像手心與手背一樣,所以佛陀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僧能生僧,亦能生愛。”
什麼是恨呢?經典里把忿恨連在一起,說它們是五種障道的力量,也是十種小隨煩惱的兩種:忿,恨之意,對有情、非情產生憤怒之心。恨,於忿所緣之事,數數尋思,結怨不舍。五種障道之力是欺、怠、嗔、恨、怨,欺能障信,怠能障進,嗔能障念,恨能障定,怨能障慧。
豎琴與法國號
我喜歡豎琴和法國號的音樂,說來奇特,是先愛上它的樣子。
二十幾年前的鄉下沒有什麼音樂環境,鄉下人知道的音樂大概不離歌仔戲、南北管,或者是一些國台語的老歌,最前進的人也只知道鋼琴和小提琴。
我也蠻喜歡鋼琴和小提琴音樂,卻不喜歡演奏時的樣子。拉小提琴的人總是歪著脖子,感覺上不是很輕鬆自由;彈鋼琴的人則是面前一具粗大笨重的大木箱,線條與造型不是很有美感的。
讀小學的時候,去看了一場電影,看到一個身穿白袍的少女彈豎琴,琴旁置滿了純白的馬蹄蘭,那個畫面令我為之著迷,那時候也沒有聽清楚豎琴的聲音,但仿佛覺得“演奏音樂就應該像那個樣子”,輕柔、舒坦,有一種靈性之美。以後,每看到有豎琴的唱片,就存錢買一張來聽,才發現豎琴的聲音單純素樸,好像春天時開放的野百合花,顏色、形狀高雅,香氣輕淡芬芳。
後來又發現,凡是演奏豎琴的少女都有一種特別的氣質,美,以及不凡,給人一種“人琴合一”的覺受。
喜歡法國號則是一個特別的機緣。我讀初一時,有一個堂哥是高中的樂隊,是吹奏小喇叭的。他每天在陽台上練習,常吹得臉紅脖子粗、青筋暴露。當他吹小喇叭時、家裡的人總是落荒而逃,只有我每天做忠實的聽眾,看一個鄉下青年借小喇叭吹出他的叛逆心聲。
有一天,堂哥不知從何處買來一把法國號,那捲曲的圓形有一點像園子裡的蝸牛。堂哥把法國號倒蓋在桌上,每天拿出來一再擦拭,感覺就像是虔誠地供養著某種聖物。他拿起法國號時,眼中充溢的光芒與神采,至今回想起來都令我動容。
堂哥仍然在陽台上吹奏小喇叭,吹完了,他就練習法國號。法國號的聲音比小喇叭溫柔多了,有著一種和平浪漫的氣質,像是草原中呼呼撫過的風聲,或是山谷中突然升起的一朵白雲,真是美極了。
我聽的法國號唱片都是堂哥買的,有時在靜夜裡,我們一起聽法國號,心情都會為之迷盪,然後相對地談論著日後要一起到台北去闖一番天下,賺到錢則買很多很多最好的唱片來聽。
堂哥後來並沒有到台北來,留在鄉下做消防隊員。有一次回到鄉下,他的法國號還在,但他說:“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吹過了。”我看那支仍擦得晶亮,被保存完好的法國號掛在壁上,知道堂哥的夢想已經被現實生活所深埋了。
豎琴,可以說充滿了女性的嫵媚;法國號,則象徵了男人的溫柔。都是我心中最美麗的樂器,而由樂器的形狀竟愛上了那特別的音樂,想起來,人生的因緣真是不可思議,形狀與本質之間也有著超越思維的關聯呀!
對於音樂我向來都有著一種神秘的、關於創造力的嚮往,幾乎是可以全盤接受的,像義大利的歌劇、希臘的四弦琴、印度的西塔琴、中國的南胡、歐洲的排簫、乃至鄉下的唱大戲、非洲的鼓樂都有令人動容之處。搖滾樂、流行歌、鄉村歌謠、黑人靈歌也是這樣的。
但是說來說去,最喜歡的還是豎琴與法國號,每次在生命的歡喜與悲情中,在悲欣交集之際,聽起來,就感覺到應該珍惜人生,因為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整個感覺、整個心情都融入音樂,實在是一種幸福,而那樣幸福的時刻並不太多呀!
失戀之必要
為了愛
失戀是必要的
為了光明
黑暗是必要的
這些年來,我時常思考到愛與恨的問題,因此收到你的來信感到特別心驚,你說到連續談了三場戀愛,被三個不同的男人拋棄,感受到每一次談戀愛的感覺愈來愈淡薄,每一次被拋棄則愈來愈恨。
第一次失戀,你的感受是:真恨!真想報復他!
第二次,你更進一步談到:我一定要想辦法報復!
第三次的時候,你的心噴出這樣的火焰:我要殺死他!
讀了你的信,使我在夜暗的庭院中再三徘徊,抬頭看著遠天的星星,月光如洗,呀!這世界原是這樣的美好,為什麼人的心中要充滿恨意呢?由於懷恨,我們的心眼昏眠,就看不見世間一切的好,自然也看不到自己在這裡面的角色了。
我們時常談到愛恨,但很少人去深思愛恨的問題,我現在用佛經的觀點來看看愛恨,在南傳的法句經里,把愛分成四個轉變,也就是四個層次:
親愛――對他人的友情。
欲樂――對某一特定對象的愛情。
愛欲――建立於性關係的情愛。
渴愛――因過分執著以至於痴病的愛情。
這四個層次逐漸加深,也就逐漸產生了苦惱,因此經上說了一首偈:
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
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
苦惱生出恐懼,恐懼生出悲哀,悲哀再轉為嗔恨,其實如果往前追溯,愛與恨是同一根源,好像手心與手背一樣,所以佛陀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僧能生僧,亦能生愛。”
什麼是恨呢?經典里把忿恨連在一起,說它們是五種障道的力量,也是十種小隨煩惱的兩種:忿,恨之意,對有情、非情產生憤怒之心。恨,於忿所緣之事,數數尋思,結怨不舍。五種障道之力是欺、怠、嗔、恨、怨,欺能障信,怠能障進,嗔能障念,恨能障定,怨能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