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今夕是何夕?他鄉說故鄉;
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
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
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
心熱如火,眼冷似灰
讀了這麼多“今夕何夕”、“今朝明朝”、“今年明年”的詩歌,真讓我們感覺茫然不已,一個日子在我們的生命逝去,有如閃電眨眼那樣快速,有如貓爪滑過那樣無聲,有如和風細雨吹拂那樣不可捕捉,每一天夜裡,當我們忙完了一天的事物,躺在床上都不免悵忙:這就是我的一天過去了嗎?
比較敏感的人會想到今天與明天的問題,會想到昨夜,想到去年此夜,想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然後懷著一點憾然睡去。
更敏感的人,就會因為這樣失眠了!
時間和空間的轉動竟是如此的無奈,青春不在、情愛不在、人生許多可珍惜的細節都已不在了,如果我們因此情緒被波動,就會沉溺其中永無出期!我們的心仍然與從前一樣熱,我們的眼卻不必像從前那樣的熱,我們或者可以在變動中有一種冷靜的觀照。
我很喜歡日本的宗演禪師的座佑銘:“我心熱如火,眼冷似灰。”
宗演曾為自己立下一個終身奉行的守則:
晨起著衣之前,燃香靜坐。
定時休息,定時飲食;飲食適量,絕不過飽。
以獨處之心待客,以待客之心獨處。
謹慎言詞,言出必行。
把握機會,不輕放過,但凡事再思而行。
已過不悔,展望將來。
要有英雄的無畏,赤子的愛心。
睡時好好去睡,要如長眠不醒。
醒時立即立床,如棄敝屐。
這雖然是禪師自勉的格言,對於容易耽溺緬懷的我們。以是非常有用的。如果能像禪宗那樣,只有今夕,就沒有昨夕明夕與何夕了。他的“睡時好好去睡,要如長眠不醒。醒時立即立床,如棄敝屐。”特別使我們心驚,令我想起文天祥在處於最險惡之境時,曾寫過的兩句話:“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忠肝義膽的孤臣與雲胸水懷的禪師竟有如此相似的格言,使我們知道要從絕處逢生,要昨死今生,非得有斷然的氣概不可。
當代修行極有成就的葉曼居士,有一次對我說,她把文天祥的“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略作改動,變成“時時可死,步步求生”,真是改得妙,一個人隨時隨地可以死去,是多麼瀟灑,而一個每一步都往活的地方走,是多麼勇毅。反過來,對於那些醉生夢死之輩,就是“時時可生,步步求死”了。
晴空有雲,不改蔚藍本色
“今夕何夕”是一個如真如幻、夢幻泡影、迷離朦朧的命題,人在某一種時空里就免不了會淪入那樣的悲情,其實我們有沒有好的觀點來看清過往的歷程罷了。
藥山禪師有一天在庭院裡散步,弟子道吾與雲嚴在旁邊隨侍,藥山指著兩顆樹,一棵是枯乾的樹,一棵是繁茂的樹,問道吾道:
“是枯的對,還是榮的對?”
“榮的對。”道吾說。
藥山說:“灼然一切處,光明燦爛去!”
問雲嚴道:
“是枯的對,還是榮的對?”
“枯的對。”雲嚴說。
藥山說“灼然一切處,放教枯淡去!”
這時候,有一位小沙彌走過,藥山再問:
“是枯的對,還是榮的對?”
小沙彌說:“枯者從它枯,榮者從它榮。”
藥山說:“不是,不是。”
這個故事,可以用來引證我們“今夕何夕”的觀點,如果像道吾說的是榮的對,那麼世界就是一片光明燦爛的錦繡了。雲嚴看師兄說錯了,就趕緊改口,但也不對,因為如果枯乾是對的,世界就會蕭索單調地走向枯寂之路,小沙彌說枯乾的讓它去枯乾,繁茂的讓它繁茂,這也不對,因為這樣就失去了人生的觀點,不能自己 做主了。
對一棵樹,枯是榮的最後,榮是枯的最初,因此枯與榮是不可分的,枯榮是一,沒有分別。在藥山的眼中,是進入了枯榮的本質,他眼裡就是樹。
對一個人的情境,今夕是昨人的結果,昨夕是今夕的過程,因此今夕和昨夕是不可分的。人生的路是一,沒有分別,我們能不能有真實之眼去超越枯榮的表像,來看見自己的本質年呢?
有時候在月明星稀的夜裡,我也會不知不覺的吟頌起白光的《今夕何夕》,這時候我就會想,我們不要畏怯生命的感懷、生命是憂傷,乃至生命里忘不了的悲情,那就像晴空里有雲,早晨有飛舞的晨曦,黃昏有輝煌的晚霞,都不能改變太空蔚藍是本色,有時反而增加了藍天的絢麗。
飄過、美麗過,一點也不染做,是多麼的好呀!
龐居士問趙洲禪師:
“有一切無關的人,究竟是什麼人?”
讓我們深深吸一口氣,再來看趙洲的回答:
“他不是人!”
能和一切有關,能從昨夕走到今夕,還能懷抱做希望走向生命的遠方,在某一個層次上是幸福的!
河的感覺
秋天的河畔,菅芒花開始飛揚了,每當風來的時候,它們就唱一種潔白之歌,芒花的歌雖然是靜默的,在視覺里卻非常喧鬧,有時會幾到一株完全成熟的種子,突然就爆起,向四面八方飛去,那時就好象聽幾一陣高音,譁然。
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
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
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
心熱如火,眼冷似灰
讀了這麼多“今夕何夕”、“今朝明朝”、“今年明年”的詩歌,真讓我們感覺茫然不已,一個日子在我們的生命逝去,有如閃電眨眼那樣快速,有如貓爪滑過那樣無聲,有如和風細雨吹拂那樣不可捕捉,每一天夜裡,當我們忙完了一天的事物,躺在床上都不免悵忙:這就是我的一天過去了嗎?
比較敏感的人會想到今天與明天的問題,會想到昨夜,想到去年此夜,想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然後懷著一點憾然睡去。
更敏感的人,就會因為這樣失眠了!
時間和空間的轉動竟是如此的無奈,青春不在、情愛不在、人生許多可珍惜的細節都已不在了,如果我們因此情緒被波動,就會沉溺其中永無出期!我們的心仍然與從前一樣熱,我們的眼卻不必像從前那樣的熱,我們或者可以在變動中有一種冷靜的觀照。
我很喜歡日本的宗演禪師的座佑銘:“我心熱如火,眼冷似灰。”
宗演曾為自己立下一個終身奉行的守則:
晨起著衣之前,燃香靜坐。
定時休息,定時飲食;飲食適量,絕不過飽。
以獨處之心待客,以待客之心獨處。
謹慎言詞,言出必行。
把握機會,不輕放過,但凡事再思而行。
已過不悔,展望將來。
要有英雄的無畏,赤子的愛心。
睡時好好去睡,要如長眠不醒。
醒時立即立床,如棄敝屐。
這雖然是禪師自勉的格言,對於容易耽溺緬懷的我們。以是非常有用的。如果能像禪宗那樣,只有今夕,就沒有昨夕明夕與何夕了。他的“睡時好好去睡,要如長眠不醒。醒時立即立床,如棄敝屐。”特別使我們心驚,令我想起文天祥在處於最險惡之境時,曾寫過的兩句話:“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忠肝義膽的孤臣與雲胸水懷的禪師竟有如此相似的格言,使我們知道要從絕處逢生,要昨死今生,非得有斷然的氣概不可。
當代修行極有成就的葉曼居士,有一次對我說,她把文天祥的“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略作改動,變成“時時可死,步步求生”,真是改得妙,一個人隨時隨地可以死去,是多麼瀟灑,而一個每一步都往活的地方走,是多麼勇毅。反過來,對於那些醉生夢死之輩,就是“時時可生,步步求死”了。
晴空有雲,不改蔚藍本色
“今夕何夕”是一個如真如幻、夢幻泡影、迷離朦朧的命題,人在某一種時空里就免不了會淪入那樣的悲情,其實我們有沒有好的觀點來看清過往的歷程罷了。
藥山禪師有一天在庭院裡散步,弟子道吾與雲嚴在旁邊隨侍,藥山指著兩顆樹,一棵是枯乾的樹,一棵是繁茂的樹,問道吾道:
“是枯的對,還是榮的對?”
“榮的對。”道吾說。
藥山說:“灼然一切處,光明燦爛去!”
問雲嚴道:
“是枯的對,還是榮的對?”
“枯的對。”雲嚴說。
藥山說“灼然一切處,放教枯淡去!”
這時候,有一位小沙彌走過,藥山再問:
“是枯的對,還是榮的對?”
小沙彌說:“枯者從它枯,榮者從它榮。”
藥山說:“不是,不是。”
這個故事,可以用來引證我們“今夕何夕”的觀點,如果像道吾說的是榮的對,那麼世界就是一片光明燦爛的錦繡了。雲嚴看師兄說錯了,就趕緊改口,但也不對,因為如果枯乾是對的,世界就會蕭索單調地走向枯寂之路,小沙彌說枯乾的讓它去枯乾,繁茂的讓它繁茂,這也不對,因為這樣就失去了人生的觀點,不能自己 做主了。
對一棵樹,枯是榮的最後,榮是枯的最初,因此枯與榮是不可分的,枯榮是一,沒有分別。在藥山的眼中,是進入了枯榮的本質,他眼裡就是樹。
對一個人的情境,今夕是昨人的結果,昨夕是今夕的過程,因此今夕和昨夕是不可分的。人生的路是一,沒有分別,我們能不能有真實之眼去超越枯榮的表像,來看見自己的本質年呢?
有時候在月明星稀的夜裡,我也會不知不覺的吟頌起白光的《今夕何夕》,這時候我就會想,我們不要畏怯生命的感懷、生命是憂傷,乃至生命里忘不了的悲情,那就像晴空里有雲,早晨有飛舞的晨曦,黃昏有輝煌的晚霞,都不能改變太空蔚藍是本色,有時反而增加了藍天的絢麗。
飄過、美麗過,一點也不染做,是多麼的好呀!
龐居士問趙洲禪師:
“有一切無關的人,究竟是什麼人?”
讓我們深深吸一口氣,再來看趙洲的回答:
“他不是人!”
能和一切有關,能從昨夕走到今夕,還能懷抱做希望走向生命的遠方,在某一個層次上是幸福的!
河的感覺
秋天的河畔,菅芒花開始飛揚了,每當風來的時候,它們就唱一種潔白之歌,芒花的歌雖然是靜默的,在視覺里卻非常喧鬧,有時會幾到一株完全成熟的種子,突然就爆起,向四面八方飛去,那時就好象聽幾一陣高音,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