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反正快到團部了,只要有口氣就行。營長說。

  腸子,腸子,這一念頭猛烈地撞擊著陳樹湘的腦海。腸子都露出來了,為什麼還不死?

  快,快,再有十幾分鐘就到團部了。那個營長的聲音。

  營長,讓兄弟們喘口氣吧,實在走不動了。一個士兵哀求著。

  媽的,抬個人都抬不動。好吧,就歇幾分鐘,抽支煙咱們就走。營長說。

  多謝了,營長。

  擔架放下了。

  那幾個人躲開陳樹湘到路旁吸菸去了。

  腸子,腸子,再過10分鐘就到團部了,這一陣陣話語,渾沌一片地在他腦海里翻滾。決不能當俘虜,決不,決不。

  他伸出雙手,摸到了腸子,溫熱的腸子就握在他的手裡,此時他已不感到疼痛了。他咬了咬牙,雙手用盡力氣,大叫了一聲……

  他最後聽到了一句咒罵:媽的,這個傢伙把自己的腸子揪斷了。

  一切的感覺便都遠離陳樹湘而去了。

  幾個國民黨的官兵驚懼地望著躺在那裡已經死去的陳樹湘。

  劉達連長帶著10幾個人只顧在前面拼殺,他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殺出一條血路,掩護師長衝出重圍。子彈不停地在他們頭頂上掠過,炮彈不停地在他們身邊爆炸,一個又一個戰士,跑著跑著突然中彈倒下了,他們來不及看一看倒下的戰友是傷還是死,他們沒有時間去看,前面有敵人截堵,後面又有追兵,他們只能義無反顧地向前跑。

  那一顆炮彈在他們身後爆炸,劉達回了一次頭,他看見抬著師長的兩個人倒在了血泊中,師長也被從擔架上推翻下來,他想跑回去看一看師長,可是敵人卻先他們趕到了那裡,回是回不去了,回去不僅不能救出師長,而且自己也等於去送死。

  劉達在心裡悲哀地叫了聲:師長哇——前面是一個陡坡,他們竭盡全力向那個坡上衝刺,此時那個陡坡變得漫長又無邊際,他們堅持再堅持,子彈落在他們身前身後,山坡之上,就是一片一眼望不到邊際的樹林。他們憋足一口氣往前跑,終於衝進了樹林。他們沒有停止腳步,仍向前跑著……終於,後面的槍聲變得遙遠了。他們終於支撐不住,栽倒在林中的草地上。

  此時,他們只剩下了5個人。

  清醒過後的他們,跪在草地上哭了。為他們的劫後餘生,也為他們眼前的絕望。

  劉達在廣昌保衛戰時是個排長,從那一場戰爭中他已經真正領略到了什麼是生什麼是死。劉達參加紅軍已經4年了,大小仗經歷過無數次,他在戰鬥中變得成熟起來。

  他們雖然甩掉了追擊的敵人,但在這野山野嶺間想找到一條生存的出路談何容易。就他們5個人,別說堅持打游擊,就是活下去已經很不容易了。

  劉達那一刻下定了決心,走出森林,走回江西去,要打游擊也只能到江西去打。

  另外4個戰士沒有異議,但他們擔心,能走回江西老家麼?

  第二十五回 李德失意油榨坪 周恩來大夢驚醒

  1934年12月2日,黃昏時分,從湘江衝出來的紅軍,終於陸陸續續地集結在了三面環山的油榨坪。

  油榨坪是一個只有幾百戶人家的小鎮,紅軍指揮部就設在鎮中的一個小院裡。部隊接到了在油榨坪休整的命令,鎮裡鎮外到處可見紅軍臨時搭起的帳篷,還有神情疲憊的紅軍戰士的身影。

  12月4日,以朱德、周恩來、王稼祥的名義發布了《後方機關進行縮編的命令》。命令縮小軍團以及師級機關直屬隊,取消師的後方機關及兵站,將後方機關直屬隊的多餘人員,全部編入團的作戰部隊中,立即檢查、拋棄、銷毀不必要的文牘、物資及行李。

  湘江這一戰,使李德在紅軍中的地位徹底遭到了動搖。這兩天來,李德和博古的情緒都很低落,幾乎一言不發。關於紅軍到底該往哪裡走,他們也不再頑固地堅持以前的主張了。

  周恩來坐在鎮外的一個小山包上,望著眼前忙來忙去的紅軍戰士們的身影,想的很多,也想的很遠。這支從血戰中衝出的部隊,此時已經沒有了後方,也得不到補充,更談不上休息,說不定什麼時候,又會立即開拔了。

  部隊究竟要走向哪裡?是堅持原來的與2、6軍團會合的計劃,還是改變行軍路線,找到一個能讓紅軍站穩腳跟的地方?目前,李德和博古已經在紅軍中失去了威信,在這種情況下若沒有一個能統帥全軍的人,達到上下一致,想衝出敵人的重圍,仍然是個泡影。

  此時,在他們“最高三人團”中,有誰能夠擔此重任呢?

  對博古,周恩來是了解的,別說在如此危難關頭,就是在一次小戰役上,他也要依靠李德。那麼李德呢?實踐證明李德也不行,從廣昌保衛戰到這次紅軍西征的湘江血戰,李德已經失去了威信。不僅失去了威信,在紅軍廣大指戰員中還醞釀著一種敵視情緒。

  一個念頭陡然躍入腦海,他想到了毛澤東。他了解毛澤東。從寧都會議毛澤東交出兵權後,他就一直在冷靜地觀察著這個人。看來,只有毛澤東此時此刻才有能力也有威信拯救這支近乎癱瘓的部隊了。

  周恩來想到這,心裡多少踏實了一些。但很快周恩來又想到了這次湘江的失利。兵貴神速,這是作為一個指揮員必備的常識,然而此次紅軍西征卻無視這種常識。從蘇區出發時,僅就中央和軍委縱隊,就有1.4萬人,還有2000多副挑子和擔架,以及大批的騾馬馱隊。這個沉重的包袱足足拉長有50多公里,兩面是保護他們的縱隊。這種緩慢的移動,使紅軍主力一次又一次失去了戰機。可以肯定,如果沒有這麼大一個包袱,紅軍就不會在湘江兩岸損失這麼慘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