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黃支隊依舊死死地盯著萬利國。
萬利國說:“我真的沒有殺石倩倩!石倩倩真的死了嗎?”
第十六講現代法醫物證學
隨著DNA檢驗技術的發展,法醫物證學從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以來,得到了飛快發展。現在,DNA檢驗已經成為警察叔叔在破案過程中最為鋒利的一把武器。
大家都知道全世界很難找到兩個指紋一樣的人,同樣,全世界也很難找得到兩個DNA一樣的人,除了同卵雙生[注]的雙胞胎。
所以,法醫“蜀黍”們在現場提取到任何生物檢材,都可以進行DNA檢驗,確定這些生物檢材是屬於誰的,從而快速破案。DNA檢驗已經突破了原來只能檢驗體液等生物檢材的瓶頸。體液、組織、器官、帶有毛囊的毛髮、骨骼甚至牙齒都可以檢驗出DNA基因型。
因為DNA檢驗檢出面廣,極微量都可以檢出,而且具有極強的認定能力,所以它成了法醫物證最主要的內容,也給公安部門打擊犯罪提供了一種特別有力的技術手段。
DNA檢驗手段的主要步驟是:提取到現場檢材後,法醫“蜀黍”會對檢材進行一個處理,把含有人體DNA的微量檢材浸泡在液體裡,然後經過PCR擴增技術把微量的檢材片段放大。
大家都知道,DNA是一個雙螺旋結構。PCR的原理是用多種酶作用於雙鏈DNA,把它變性解旋成單鏈,然後在DNA聚合酶的參與下,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複製成同樣的兩分子拷貝。也就是說,一個雙鏈的DNA被拆成兩個單鏈,然後在一些試劑的幫助下,兩條單鏈分子拷貝後變成兩條雙鏈。這樣,一條DNA就變成了兩條。以此類推,DNA呈幾何數字增長。這樣DNA就順利被擴增了。
擴增後,經過一系列的檢驗手段,可以得出一個DNA圖譜,這個圖譜具有極高的特異性,可以作為認定犯罪分子的重要物證。
幾乎每個人的DNA都不一樣,同樣,人和動物的DNA也不一樣。那麼,從前的那些作用沒有DNA大的種屬實驗、血型實驗等,都被DNA檢驗所取代。現在幾乎沒有法醫“蜀黍”會再去做上述實驗。
但是預實驗卻被保留了下來。因為除了前文所述,預實驗有時候可以直接對案件偵破發揮作用以外,還有一些其他DNA檢驗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比如,現場有很多醬油色的斑跡,這些斑跡有的是滴落的醬油留下的,有的是可樂留下的,也可能有血跡摻雜其中。如果把那麼多斑跡一一帶回去進行DNA檢驗,就會貽誤戰機。有了方便快捷的預實驗,法醫“蜀黍”就可以迅速在這些斑跡中找到血跡,再送去進行DNA檢驗,這樣就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很多現場中,一些潛血痕跡是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法醫“蜀黍”用預實驗來找到這些潛血的存在,提取進行DNA檢驗,可以大大提高現場發現物證的概率。
有很多讀者關心DNA檢驗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得出結果,其實這個時間是不確定的。因為在DNA檢驗之前,有一個檢材處理的環節,不同的檢材,這個環節的用時是不一樣的。比如血跡的前期處理過程就很短,而骨骼要進行DNA檢驗,則需要經過敲碎、打磨、浸泡等很多工序,所需的時間也就長了很多。如果是血液等容易處理的檢材,法醫“蜀黍”最快可以在3~5個小時得出DNA檢驗結果哦。
還有一些生物學得很好的同學提問,大家都知道DNA存在於細胞核中,可是血紅細胞是沒有細胞核的,那麼為什麼血液反而是容易檢驗的DNA檢材呢?不應該是血液無法檢出DNA嗎?老秦要說了,同學!你是聽誰說血液里只有血紅細胞的?其實血紅細胞只是血液里主要的細胞成分,和血紅細胞作為好鄰居的白細胞會表示不服的:“同學!你當我不存在嗎?我有細胞核的好不好?”
還有些同學問,你們知道骨頭做DNA比較難,為啥還要提取骨頭,而不提取血液呢?老秦一臉黑線。同學!難道你不知道屍體腐敗到最後只會剩下一堆白骨嗎?
————————————————————
[注]同卵雙生:因為同卵雙胞胎也稱作單卵雙胞胎,因為是由一個受精卵分裂為相同的兩部分,共用一個胎盤,所以他們的遺傳性狀甚至發育和生長都相同。而異卵雙胞胎則是由不同的受精卵發育而來,卵子和精子都不同,所以DNA也就不同了。
第九章詭異的咬痕
◎刑偵實錄
————————————————————
從黃支隊的眼神里,王小美看得出來,他已經放棄了併案的想法,他利用自己刑偵幾十年經驗積累起來的直覺,感受到了萬利國沒有說謊。
王小美得意地笑了笑,轉頭對趙偉說:“你說我們下一步應該怎麼辦呢?”
“啊?怎麼辦?我們法醫的工作不都已經完成了嗎?”趙偉撓了撓腦袋說道。
王小美正色道:“只要案子沒破,專案組的任何人都不能懈怠,任何人的工作都沒有完成。案件不破,工作不止。吃完中午飯,殯儀館集合,我們去復檢石倩倩的屍體。”
“又去殯儀館?”趙偉瞪起了眼睛,“這兩天都跑多少趟了啊!”王小美笑笑,說:“法醫的工作地點就在那裡,你得習慣。石倩倩屍體解剖的時候,廉峰和楊光不在,這次正好一起看看,看看他們有沒有新的見解。做技術就是這樣,兼聽則明,匯總越多人的意見,我們離真相就越近。”
“好吧。”趙偉說,“那我中午少吃點。”
畢竟已經破獲了其中一起命案,大家的心情大好,而且感覺肩上的擔子也輕了許多。吃午飯的時候,大家有說有笑,和昨天的死沉氣氛天壤之別。看得出來,大家對第二起案件的偵破也充滿了信心。
屍體被重新搬上解剖台。因為經過一夜的冷凍,雖然屍僵已經緩解,但仍顯得有些僵硬,屍體濕漉漉的,皮膚顏色已經開始變得有些發黃。
屍體上的創口最為顯眼,廉峰和楊光穿好解剖服就扒在解剖台一側,細細觀察起損傷形態。
“工具推斷沒問題,性質判斷沒問題。”廉峰說,“刀傷這麼凌亂,肯定是活動中砍刺形成的。這可以反映出兇手當時慌亂的心理狀態。”
“奇怪,兇手為什麼要慌亂啊?”楊光問。
廉峰說:“這可不好說,命案現場什麼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所以沒有特別充分的依據,說出來的都是猜測。現場留下的痕跡很少,只有那一雙運動鞋足跡有一些價值。對於嫌疑人的刻畫,除了是一個喜歡穿運動鞋的人,鞋碼偏小以外,好像告訴不了我們什麼。”
廉峰說完側臉看了看王小美,王小美沒有說話,正在呆呆地盯著屍體右側看。
“王姐,王姐。”趙偉喊了兩聲。王小美從冥想中回過神來,指著死者的右側上臂,說:“你們看!這是什麼?”
死者的右側上臂上,有一個橢圓形的淡紫色痕跡。王小美用酒精對這個區域進行了擦拭,不但沒有將其擦掉,反而更加明顯了。
“這是皮下出血啊。”王小美沉吟道。
“啊?皮下出血?我們之前解剖沒有看到吧?這,這,這怎麼回事呢?這麼明顯。”趙偉有些緊張,“不會是在冷凍櫃裡被什麼弄傷的吧。”
“我覺得你不該犯這樣的錯誤。”王小美說,“皮下出血,這是一種生活反應,是活著才能出現的反應,怎麼會是屍體冷凍中形成的呢?”
“那為什麼我們開始解剖的時候沒有看到?”趙偉知道,作為法醫,漏檢是一項嚴重的“罪名”。
“別緊張。”廉峰說,“皮下出血,如果程度較輕,在初次屍體檢驗的時候經常有發現不了的情況。屍體經過冷凍,皮膚失水變薄,通透性也就增加了,這時候淺淡的皮下出血就會出現在可視程度內了。”
“也就是說,冷凍可以讓不明顯的損傷更加明顯?”楊光問。
王小美點點頭,說:“我用酒精擦拭,也是這個原理,讓皮膚水分減少,通透性增強,皮下出血的形態就明顯了。這也是我讓大家對屍體進行復檢的原因,不論是現場復勘或是屍體復檢,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這個就是。”
“我們知道,皮下出血是很有意義的一種損傷形態。”廉峰說,“很多皮下出血可以反映出致傷工具的接觸面形態,對致傷工具的推斷有重要意義。”
“橢圓形的,中空的,這接觸面是什麼?”趙偉皺起了眉頭。“這處損傷的最重要的特徵並不是橢圓形,也不是中空。”廉峰已胸有成竹,“是橢圓形邊斷斷續續不整齊光滑。”“我知道了,咬傷!”趙偉大聲說道。王小美和廉峰都讚許地點點頭。王小美說:“我們常見的咬痕,肯定是橢圓形和中空的,但是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牙齒咬合面的牙列特徵。甚至我們可以通過這個牙列特徵做出犯罪分子的牙齒模型,作為今後甄別犯罪分子的依據和訴訟的證據。可惜,這個咬痕咬合面模糊不清,不具備製作牙模的條件。”
廉峰把屍體一旁袋子裡的衣服拿了出來,說:“這個位置是死者上衣袖子覆蓋的位置,犯罪分子即便是咬上去,咬到的也是衣服。衣服上當然不會留下痕跡,而且由於衣服的阻隔,皮膚上的痕跡也就模糊不清了。”
“哦,這樣。”趙偉說。“哎?哎?這裡也有一個!”楊光把屍體掀起來一點,指著屍體左側肩膀說。
“左側肩膀也有一處咬痕。”王小美說,“這就更能說明死者和兇手之間的搏鬥很激烈,活動範圍、體位變化也大。”
“可是,咬痕不是常見於性侵案件嗎?”趙偉羞澀地說。
王小美說:“是,咬痕常見於性侵案件,但是沒見過隔著衣服咬的吧?所以,我分析,這兩處咬痕不是攻擊性損傷,而是防衛性損傷。”
“啊?防衛性損傷?”趙偉翻了翻眼睛,“兇手其實是在自衛?”
“是的,我覺得現場搏鬥跡象很明顯,而兇手卻有防衛性動作。”王小美說,“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在搏鬥中,其實兇手是處於劣勢的。”“拿了刀,還處於劣勢。”
廉峰抱著雙臂說,“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兇手體力有限,二是兇手根本就不想殺人。”
萬利國說:“我真的沒有殺石倩倩!石倩倩真的死了嗎?”
第十六講現代法醫物證學
隨著DNA檢驗技術的發展,法醫物證學從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以來,得到了飛快發展。現在,DNA檢驗已經成為警察叔叔在破案過程中最為鋒利的一把武器。
大家都知道全世界很難找到兩個指紋一樣的人,同樣,全世界也很難找得到兩個DNA一樣的人,除了同卵雙生[注]的雙胞胎。
所以,法醫“蜀黍”們在現場提取到任何生物檢材,都可以進行DNA檢驗,確定這些生物檢材是屬於誰的,從而快速破案。DNA檢驗已經突破了原來只能檢驗體液等生物檢材的瓶頸。體液、組織、器官、帶有毛囊的毛髮、骨骼甚至牙齒都可以檢驗出DNA基因型。
因為DNA檢驗檢出面廣,極微量都可以檢出,而且具有極強的認定能力,所以它成了法醫物證最主要的內容,也給公安部門打擊犯罪提供了一種特別有力的技術手段。
DNA檢驗手段的主要步驟是:提取到現場檢材後,法醫“蜀黍”會對檢材進行一個處理,把含有人體DNA的微量檢材浸泡在液體裡,然後經過PCR擴增技術把微量的檢材片段放大。
大家都知道,DNA是一個雙螺旋結構。PCR的原理是用多種酶作用於雙鏈DNA,把它變性解旋成單鏈,然後在DNA聚合酶的參與下,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複製成同樣的兩分子拷貝。也就是說,一個雙鏈的DNA被拆成兩個單鏈,然後在一些試劑的幫助下,兩條單鏈分子拷貝後變成兩條雙鏈。這樣,一條DNA就變成了兩條。以此類推,DNA呈幾何數字增長。這樣DNA就順利被擴增了。
擴增後,經過一系列的檢驗手段,可以得出一個DNA圖譜,這個圖譜具有極高的特異性,可以作為認定犯罪分子的重要物證。
幾乎每個人的DNA都不一樣,同樣,人和動物的DNA也不一樣。那麼,從前的那些作用沒有DNA大的種屬實驗、血型實驗等,都被DNA檢驗所取代。現在幾乎沒有法醫“蜀黍”會再去做上述實驗。
但是預實驗卻被保留了下來。因為除了前文所述,預實驗有時候可以直接對案件偵破發揮作用以外,還有一些其他DNA檢驗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比如,現場有很多醬油色的斑跡,這些斑跡有的是滴落的醬油留下的,有的是可樂留下的,也可能有血跡摻雜其中。如果把那麼多斑跡一一帶回去進行DNA檢驗,就會貽誤戰機。有了方便快捷的預實驗,法醫“蜀黍”就可以迅速在這些斑跡中找到血跡,再送去進行DNA檢驗,這樣就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很多現場中,一些潛血痕跡是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法醫“蜀黍”用預實驗來找到這些潛血的存在,提取進行DNA檢驗,可以大大提高現場發現物證的概率。
有很多讀者關心DNA檢驗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得出結果,其實這個時間是不確定的。因為在DNA檢驗之前,有一個檢材處理的環節,不同的檢材,這個環節的用時是不一樣的。比如血跡的前期處理過程就很短,而骨骼要進行DNA檢驗,則需要經過敲碎、打磨、浸泡等很多工序,所需的時間也就長了很多。如果是血液等容易處理的檢材,法醫“蜀黍”最快可以在3~5個小時得出DNA檢驗結果哦。
還有一些生物學得很好的同學提問,大家都知道DNA存在於細胞核中,可是血紅細胞是沒有細胞核的,那麼為什麼血液反而是容易檢驗的DNA檢材呢?不應該是血液無法檢出DNA嗎?老秦要說了,同學!你是聽誰說血液里只有血紅細胞的?其實血紅細胞只是血液里主要的細胞成分,和血紅細胞作為好鄰居的白細胞會表示不服的:“同學!你當我不存在嗎?我有細胞核的好不好?”
還有些同學問,你們知道骨頭做DNA比較難,為啥還要提取骨頭,而不提取血液呢?老秦一臉黑線。同學!難道你不知道屍體腐敗到最後只會剩下一堆白骨嗎?
————————————————————
[注]同卵雙生:因為同卵雙胞胎也稱作單卵雙胞胎,因為是由一個受精卵分裂為相同的兩部分,共用一個胎盤,所以他們的遺傳性狀甚至發育和生長都相同。而異卵雙胞胎則是由不同的受精卵發育而來,卵子和精子都不同,所以DNA也就不同了。
第九章詭異的咬痕
◎刑偵實錄
————————————————————
從黃支隊的眼神里,王小美看得出來,他已經放棄了併案的想法,他利用自己刑偵幾十年經驗積累起來的直覺,感受到了萬利國沒有說謊。
王小美得意地笑了笑,轉頭對趙偉說:“你說我們下一步應該怎麼辦呢?”
“啊?怎麼辦?我們法醫的工作不都已經完成了嗎?”趙偉撓了撓腦袋說道。
王小美正色道:“只要案子沒破,專案組的任何人都不能懈怠,任何人的工作都沒有完成。案件不破,工作不止。吃完中午飯,殯儀館集合,我們去復檢石倩倩的屍體。”
“又去殯儀館?”趙偉瞪起了眼睛,“這兩天都跑多少趟了啊!”王小美笑笑,說:“法醫的工作地點就在那裡,你得習慣。石倩倩屍體解剖的時候,廉峰和楊光不在,這次正好一起看看,看看他們有沒有新的見解。做技術就是這樣,兼聽則明,匯總越多人的意見,我們離真相就越近。”
“好吧。”趙偉說,“那我中午少吃點。”
畢竟已經破獲了其中一起命案,大家的心情大好,而且感覺肩上的擔子也輕了許多。吃午飯的時候,大家有說有笑,和昨天的死沉氣氛天壤之別。看得出來,大家對第二起案件的偵破也充滿了信心。
屍體被重新搬上解剖台。因為經過一夜的冷凍,雖然屍僵已經緩解,但仍顯得有些僵硬,屍體濕漉漉的,皮膚顏色已經開始變得有些發黃。
屍體上的創口最為顯眼,廉峰和楊光穿好解剖服就扒在解剖台一側,細細觀察起損傷形態。
“工具推斷沒問題,性質判斷沒問題。”廉峰說,“刀傷這麼凌亂,肯定是活動中砍刺形成的。這可以反映出兇手當時慌亂的心理狀態。”
“奇怪,兇手為什麼要慌亂啊?”楊光問。
廉峰說:“這可不好說,命案現場什麼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所以沒有特別充分的依據,說出來的都是猜測。現場留下的痕跡很少,只有那一雙運動鞋足跡有一些價值。對於嫌疑人的刻畫,除了是一個喜歡穿運動鞋的人,鞋碼偏小以外,好像告訴不了我們什麼。”
廉峰說完側臉看了看王小美,王小美沒有說話,正在呆呆地盯著屍體右側看。
“王姐,王姐。”趙偉喊了兩聲。王小美從冥想中回過神來,指著死者的右側上臂,說:“你們看!這是什麼?”
死者的右側上臂上,有一個橢圓形的淡紫色痕跡。王小美用酒精對這個區域進行了擦拭,不但沒有將其擦掉,反而更加明顯了。
“這是皮下出血啊。”王小美沉吟道。
“啊?皮下出血?我們之前解剖沒有看到吧?這,這,這怎麼回事呢?這麼明顯。”趙偉有些緊張,“不會是在冷凍櫃裡被什麼弄傷的吧。”
“我覺得你不該犯這樣的錯誤。”王小美說,“皮下出血,這是一種生活反應,是活著才能出現的反應,怎麼會是屍體冷凍中形成的呢?”
“那為什麼我們開始解剖的時候沒有看到?”趙偉知道,作為法醫,漏檢是一項嚴重的“罪名”。
“別緊張。”廉峰說,“皮下出血,如果程度較輕,在初次屍體檢驗的時候經常有發現不了的情況。屍體經過冷凍,皮膚失水變薄,通透性也就增加了,這時候淺淡的皮下出血就會出現在可視程度內了。”
“也就是說,冷凍可以讓不明顯的損傷更加明顯?”楊光問。
王小美點點頭,說:“我用酒精擦拭,也是這個原理,讓皮膚水分減少,通透性增強,皮下出血的形態就明顯了。這也是我讓大家對屍體進行復檢的原因,不論是現場復勘或是屍體復檢,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這個就是。”
“我們知道,皮下出血是很有意義的一種損傷形態。”廉峰說,“很多皮下出血可以反映出致傷工具的接觸面形態,對致傷工具的推斷有重要意義。”
“橢圓形的,中空的,這接觸面是什麼?”趙偉皺起了眉頭。“這處損傷的最重要的特徵並不是橢圓形,也不是中空。”廉峰已胸有成竹,“是橢圓形邊斷斷續續不整齊光滑。”“我知道了,咬傷!”趙偉大聲說道。王小美和廉峰都讚許地點點頭。王小美說:“我們常見的咬痕,肯定是橢圓形和中空的,但是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牙齒咬合面的牙列特徵。甚至我們可以通過這個牙列特徵做出犯罪分子的牙齒模型,作為今後甄別犯罪分子的依據和訴訟的證據。可惜,這個咬痕咬合面模糊不清,不具備製作牙模的條件。”
廉峰把屍體一旁袋子裡的衣服拿了出來,說:“這個位置是死者上衣袖子覆蓋的位置,犯罪分子即便是咬上去,咬到的也是衣服。衣服上當然不會留下痕跡,而且由於衣服的阻隔,皮膚上的痕跡也就模糊不清了。”
“哦,這樣。”趙偉說。“哎?哎?這裡也有一個!”楊光把屍體掀起來一點,指著屍體左側肩膀說。
“左側肩膀也有一處咬痕。”王小美說,“這就更能說明死者和兇手之間的搏鬥很激烈,活動範圍、體位變化也大。”
“可是,咬痕不是常見於性侵案件嗎?”趙偉羞澀地說。
王小美說:“是,咬痕常見於性侵案件,但是沒見過隔著衣服咬的吧?所以,我分析,這兩處咬痕不是攻擊性損傷,而是防衛性損傷。”
“啊?防衛性損傷?”趙偉翻了翻眼睛,“兇手其實是在自衛?”
“是的,我覺得現場搏鬥跡象很明顯,而兇手卻有防衛性動作。”王小美說,“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在搏鬥中,其實兇手是處於劣勢的。”“拿了刀,還處於劣勢。”
廉峰抱著雙臂說,“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兇手體力有限,二是兇手根本就不想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