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西台掛月峰,周長二里,建有法雷寺,明月西沉時遠望墜於峰巔,有如懸鏡。
北台葉斗峰,其頂平廣,周長四里,建有靈應寺。
民間有“躺在北台頂,伸手摸星星”之說。其下仰視,巔摩斗構;風雲雷電,出自半麓。嘗有大風,吹人墮澗;東望海氣,北眺沙漠。
中台翠岩峰,頂平廣,周五里,建有演教寺。該峰與北台、西台接臂而座;南眺晉明平川,北俯雁門雄關。巔巒偉峙,翠靄浮空。
五台山在東漢永平年間已有寺廟,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端坐祥雲,從西天飄然而來知是有佛感應,隨即派大臣蔡諳、秦景等人向西尋訪,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國得到佛經佛像,並巧遇正在當他傳教的天竺國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即相邀同至中國。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漢使以白馬馱載經卷和佛像到了洛陽。漢明帝一見釋伽牟尼佛像,果然和夢中所見一樣,越加崇信佛教,遂敕令修建了洛陽白馬寺,並請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永平十一年,二高僧來到清涼聖境五台山,見五座台頂圍護的腹地台懷,其山形地貌與釋伽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相似,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在五台山修建寺院。於是寺院接踵而立。
龍飛下了旅遊車,完全被五台山的秀麗景色所感染,正值驕陽炎炎,然而五台山卻慡快宜人,峰巒疊翠,嘉木蔥籠,野花爛漫,清泉遍地,伽藍寺宇,散布其間,時而清風徐徐拂人面頰,使人感到稱心愜意。
那個左臉有黑痣的人朝前走去,龍飛遠遠地跟著他。
那人徐徐走入塔院寺,天已黑下來,龍飛快走幾步,與那人拉開一定距離。他想著那人究竟與誰接頭。
塔院寺有一座高高聳峙的大白塔,素身金頂。這座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傳言,公元前486年,釋伽牟尼佛滅度,其屍骨煉就八萬四千個舍利子,印度阿育工用五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塔,頒於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內藏一個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壽塔,是中國十九座寶塔之一。據說原來阿育王鑄的那座慈壽塔,就藏在大白塔腹內。
這時,一陣晚風襲來,風吹鈴響,悠然成韻,別有一番幽雅情趣。大白塔北側有一座面寬五間。高兩層的大藏經閣。正中上方有一塊木匾,上書:兩塔今唯一尚存,既成必環有名言。如尋舍利及絲髮,未識文殊與世尊。是清代乾隆皇帝所題。
龍飛走進大慈延壽寶殿,只見內有釋枷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十八羅漢。殿院狹窄,出殿數步,就到了居高臨下的山門前。
塔院寺山門的石台階東側,緊接著就是萬佛閣的人口,萬佛閣是塔院寺的屬廟。那人站在殿內三菩薩像前怔了一會兒,用一雙賊眼左右瞧瞧。龍飛忙問到殿後。
那人摸了摸觀音騎的“朝天吼”,又朝後走去。穿過五龍王殿,來到殊像寺。寺外牌樓的前下方,有一股清澈見底、汩汩而流的泉水。那人趴在泉邊喝了幾口泉水,正見有個小尼姑出來汲水。那人一見尼姑,愣了一下。
小尼姑放下木桶,咯咯笑道:“老大爺,這泉可是神泉,取名般若,是梵語‘增加智慧’的意思。你喝了此水,定能長智慧!”
那人苦笑了一下,走入殿院。龍飛也跟入殿院,可是那人竟蹤跡全無。
二十四、古寺夜半哭聲
龍飛見那人消失有些著急,他來到文殊大殿內,只見三面牆壁上,有懸塑五百羅漢圖。懸塑的形狀如山洞裡倒垂下來的冰岸冰凌,支離參差,又像縷空的大浮雕倒嵌於殿內牆壁,加上藍、綠、紅對比鮮明的色調,在殿內柱子上還蹲有一尊羅漢,是濟公和尚。傳說羅漢們要升天國的羅漢堂了,人堂那天,是按貢獻排位次,濟公本應坐在一個好的位置上,但由於他來晚了一步,所有的座位都被印度來的羅漢占據了,他只好蹲在柱上了。
龍飛又走進寺後面一間客堂,上書“善靜室”。龍飛見室內有個白淨的年輕尼姑,正靜靜地坐在那裡看書。她穿著一身淡藍色的僧服,雙眼下垂地坐著,一種憂鬱的端莊神氣瀰漫著她的整個姿態,生動地、傷心地反映在她那美妙的外形上。顯得文靜,透出一種高雅和美麗的魔力。
龍飛想不到在這深山古寺里還有這樣一位典雅的女子,他注意地看了看她手中的書,竟是一本《紅樓夢》。
龍飛退了出去,又來到顯通寺、羅喉寺、十方堂、圓照寺等處,都沒有發現那人的蹤跡,他見天色已晚,又折了回來。路經殊像寺時,正巧遇見一個汲水的小尼姑。小尼姑笑道:“我家住持喚你。”
龍飛問:“你家住持是誰?”
小尼姑嫣然一笑:“你隨我來。”
小尼姑帶他走進殊像寺大殿,殿內文殊菩薩駕狻猊塑像,高約九米,如出神工,那隻神獅四蹄蹬地,昂首豎耳,雙目圓睜,張牙捲舌,躍躍欲試,如抖擻精神,即將騰空而行。獅子的腰身和腿上呈藍底白點顏色,頸上長滿深綠色捲毛,胸間佩掛鮮紅的穗纓,顯得活脫生動。文殊菩薩端坐在獅子背上,面頰豐滿,兩耳垂腮,雙目平視,雙手做舉,身後的一片黃亮,真好像菩薩身L放出的靈光。
燭光搖曳。方才看《紅樓夢》的那個年輕尼姑走了進來。
小尼姑道:“她就是我們的住持清潔法師。”
清潔法師合掌向龍飛作揖道:“遊客定是貪游本寺,不能乘車歸去,不如暫住寺中。”
龍飛心想,那特務來到五台山,肯定是找接頭之人,方才瞬間不見,必是躲進深寺,我不如在五台山暫住一些日子,好探查明白。於是道:“既然法師願意施捨房屋於我,我倒想住一段時間,到時付錢吧。”
清潔法師搖手道:“佛家以救濟行善為旨,哪裡有收錢的道理?我觀你這相貌,像是江南人?”
龍飛道:“正是,我是江蘇人。”
清潔法師點點頭:“與我是同鄉。你可曾到過北京?”
龍飛道:“我現住在北京。”
清潔法師問道:“你可曾去過燕京大學?”
龍飛道:“燕京大學在建國時就已取消,現改為北京大學。”
清潔法師驚訝地問:“那燕京大學的校址呢?”
龍飛道:“燕京大學紅樓已作為革命文物遺址,成為國家文物局的辦公樓。”
清潔法師沉默不語。龍飛見她似有難言之隱,便岔開話題道:“這座大殿好漂亮,文殊菩薩好像活了!”
清潔法師徐徐道:“這裡面還有一段神話呢!那是盛夏的一天,綠毛獅子已經塑完,文殊菩薩也就差塑造頭部了。工匠們犯難了,菩薩的面容、神態究竟是什麼樣子,誰也沒有見過。有的說要塑成這樣,有的說要塑成那樣,七嘴八舌,眾說紛紛。做飯的伙夫正在伙房裡和養麥面,聽見院裡吵鬧,以為是發生了什麼事,忙出來擠插在人們中間打聽。弄清吵鬧的根由後,伙夫大聲說:”文殊菩薩像貌可不是隨便捏弄的,你們再吵也沒有用!‘伙夫返回房裡,正準備做養面饃饃。突然,院內金光閃爍。伙夫朝窗外一瞧,原來是文殊菩薩顯了真容!尋彩畫匠描摹已經來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就把籠屜里的養面搬出來,照著菩薩真容的樣子捏起來。頭部捏好了,文殊菩薩也在空中隱沒了。匠人們來了以後,急忙把養面頭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貼了金。看來,殊像寺的殊字,就是指這尊特殊塑像。“清潔法師說到這兒,忽然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從何方來?“
龍飛打趣道:“不要問我從哪裡來,也不要問我到哪裡去。”
清潔法師笑了,她把龍飛引到寺後西北角和那個客堂相鄰的一間僧房內。龍飛見那僧房也就十二平方米,一張木床,被褥整齊,一張木桌和兩張木凳,牆上貼著一幅觀音圖,布置雖簡陋,但覺安靜、整潔。
龍飛剛坐下一會兒,那小尼姑便端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麵條。清潔法師和藹地說:“先生,你一定餓了,快吃一點吧。”說完,飄然出去了。
龍飛腹中正是飢餓,狼吞虎咽般吃光了麵條,便倚在床上睡著了。
睡至深更半夜,他被一陣嚶嚶的哭聲驚醒。哭聲是從隔壁客堂里傳出來的。他想:這漆黑寂靜的夜裡,是什麼人哭得這麼傷心呢?
龍飛披衣起床,悄悄走出房門,來到客堂門前,他知是尼姑所居,又不好貿然問話或闖進去,只得站在那裡偷聽。
哭聲充滿怨哀,在這古寺之夜顯得淒婉、悲絕……
龍飛壯著膽子敲了敲客堂的門。
哭聲停止了,一切又恢復寂靜。
龍飛回到房內,把門鎖好,放心睡去了。
第二天早上,龍飛起床出門,正見清潔法師在山坡上練太極拳。她一見龍飛笑吟吟地問:“先生,昨夜睡得可好?”
龍飛道:“半夜裡不知是何人哭得那麼傷心?”
清潔法師的臉上飛紅,趕忙岔開道:“先生在屋內稍候,她們一會兒就給你送早飯來。”
“咱們這個寺共有多少尼姑?”龍飛問。
“有五個,一個回鄉探親去了。”
“她們安心在這當尼姑嗎?”龍飛又問。
“現在正是糧食困難時期,有的姐妹因為不願拖累家裡人,到這裡來了。也有一個小妹妹是不滿父母包辦婚姻跑來的。”
正說著,那個汲水的小尼姑端著一碗玉米面粥走了過來。
清潔法師笑著朝她努了努嘴:“正說著曹操,曹操就到。就是她,她叫翠花,是從四川來的。”
“法師背後又說我什麼壞話呢?”翠花笑著說,把粥端到龍飛的屋裡。
龍飛吃完早飯,獨自到五台山其它各寺轉悠,企圖找到那個獲取假情報的男人,可是一連二十多天,一直沒有發現那人的蹤跡。
這二十多天裡,隔壁客堂時而傳出嚶嚶哭聲,可龍飛已習已為常。這一天上午,龍飛正在屋裡想著破案之事,翠花閃了進來。
“先生今日上午沒有出去?”她拾掇著桌上的碗筷。
龍飛道:“這五台山好大,轉也轉不過來,好一個清涼世界。”
翠花道:“這五台山寺廟多,一個寺廟一個故事,比我們家鄉的峨眉山的寺廟多好幾倍,就說你隔壁的善靜室吧,就有一個非常美麗的故事。”
龍飛頓時來了興致,問道:“哦,什麼故事?”
“相傳清順治年間,三公主出家來到五台山,就住在殊像寺的這間客堂,並把它改為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是那拉氏所生,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妹妹,康熙皇帝的姑媽。清初,順治皇帝為了收攏明降將吳三桂之心,便將三公主許配給吳三桂之子吳應龍。但對吳三桂仍不放心,又讓他駐守雲南。後來,吳三桂真的鬧起叛亂來了,朝廷就把他的兒子吳應龍殺了。這樣三公主就出家來到五台山殊像寺。當時寺里還有一個同樣因婚姻不幸而出家的青年和尚,因為他家的門第不及女方家,女方拗不過家庭阻力,被迫另嫁了一個與她家門第相當的公子。這青年從此發誓永不娶妻,削髮當了和尚。這青年是一個英俊文雅、知書達禮的才子,出家後一心鑽研經書。三公主見他聰慧過人,就常常和他在善靜室一起研討禪理。然而,外界卻謠言四起,說他們之間有了愛情,發生了隱私。這話傳到北京,康熙皇帝龍顏大怒,認為有損皇族的聲譽,於是派人來五台山殊像寺放火焚寺,想將他倆和寺院一同化為灰土,以此來消除四外擴散的說法。這一天傍晚,殊像寺著了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霎時間烈火映得周圍幾百丈地方通紅,殿堂樓閣傾倒在地。出人意外地是人這樣大風這樣猛,但那善靜室卻沒沾上火。那青年和尚和三公主坐在室內,安然不驚。第二天,全寺燒得奄奄一息,只有善靜室獨存。派來暗裡放火的人回到北京稟報康熙皇帝,康熙聽了露出喜色。他想,全寺焚毀,只有善靜室獨存,這是佛的意志,佛以此來告訴人們,姑媽和那和尚沒有曖昧之事,是真正的佛家之徒。於是康熙撥巨款重修殊像寺,寺內康熙年間的御製碑文,記載著重修寺院一事……
北台葉斗峰,其頂平廣,周長四里,建有靈應寺。
民間有“躺在北台頂,伸手摸星星”之說。其下仰視,巔摩斗構;風雲雷電,出自半麓。嘗有大風,吹人墮澗;東望海氣,北眺沙漠。
中台翠岩峰,頂平廣,周五里,建有演教寺。該峰與北台、西台接臂而座;南眺晉明平川,北俯雁門雄關。巔巒偉峙,翠靄浮空。
五台山在東漢永平年間已有寺廟,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端坐祥雲,從西天飄然而來知是有佛感應,隨即派大臣蔡諳、秦景等人向西尋訪,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國得到佛經佛像,並巧遇正在當他傳教的天竺國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即相邀同至中國。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漢使以白馬馱載經卷和佛像到了洛陽。漢明帝一見釋伽牟尼佛像,果然和夢中所見一樣,越加崇信佛教,遂敕令修建了洛陽白馬寺,並請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永平十一年,二高僧來到清涼聖境五台山,見五座台頂圍護的腹地台懷,其山形地貌與釋伽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相似,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在五台山修建寺院。於是寺院接踵而立。
龍飛下了旅遊車,完全被五台山的秀麗景色所感染,正值驕陽炎炎,然而五台山卻慡快宜人,峰巒疊翠,嘉木蔥籠,野花爛漫,清泉遍地,伽藍寺宇,散布其間,時而清風徐徐拂人面頰,使人感到稱心愜意。
那個左臉有黑痣的人朝前走去,龍飛遠遠地跟著他。
那人徐徐走入塔院寺,天已黑下來,龍飛快走幾步,與那人拉開一定距離。他想著那人究竟與誰接頭。
塔院寺有一座高高聳峙的大白塔,素身金頂。這座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傳言,公元前486年,釋伽牟尼佛滅度,其屍骨煉就八萬四千個舍利子,印度阿育工用五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塔,頒於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內藏一個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壽塔,是中國十九座寶塔之一。據說原來阿育王鑄的那座慈壽塔,就藏在大白塔腹內。
這時,一陣晚風襲來,風吹鈴響,悠然成韻,別有一番幽雅情趣。大白塔北側有一座面寬五間。高兩層的大藏經閣。正中上方有一塊木匾,上書:兩塔今唯一尚存,既成必環有名言。如尋舍利及絲髮,未識文殊與世尊。是清代乾隆皇帝所題。
龍飛走進大慈延壽寶殿,只見內有釋枷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十八羅漢。殿院狹窄,出殿數步,就到了居高臨下的山門前。
塔院寺山門的石台階東側,緊接著就是萬佛閣的人口,萬佛閣是塔院寺的屬廟。那人站在殿內三菩薩像前怔了一會兒,用一雙賊眼左右瞧瞧。龍飛忙問到殿後。
那人摸了摸觀音騎的“朝天吼”,又朝後走去。穿過五龍王殿,來到殊像寺。寺外牌樓的前下方,有一股清澈見底、汩汩而流的泉水。那人趴在泉邊喝了幾口泉水,正見有個小尼姑出來汲水。那人一見尼姑,愣了一下。
小尼姑放下木桶,咯咯笑道:“老大爺,這泉可是神泉,取名般若,是梵語‘增加智慧’的意思。你喝了此水,定能長智慧!”
那人苦笑了一下,走入殿院。龍飛也跟入殿院,可是那人竟蹤跡全無。
二十四、古寺夜半哭聲
龍飛見那人消失有些著急,他來到文殊大殿內,只見三面牆壁上,有懸塑五百羅漢圖。懸塑的形狀如山洞裡倒垂下來的冰岸冰凌,支離參差,又像縷空的大浮雕倒嵌於殿內牆壁,加上藍、綠、紅對比鮮明的色調,在殿內柱子上還蹲有一尊羅漢,是濟公和尚。傳說羅漢們要升天國的羅漢堂了,人堂那天,是按貢獻排位次,濟公本應坐在一個好的位置上,但由於他來晚了一步,所有的座位都被印度來的羅漢占據了,他只好蹲在柱上了。
龍飛又走進寺後面一間客堂,上書“善靜室”。龍飛見室內有個白淨的年輕尼姑,正靜靜地坐在那裡看書。她穿著一身淡藍色的僧服,雙眼下垂地坐著,一種憂鬱的端莊神氣瀰漫著她的整個姿態,生動地、傷心地反映在她那美妙的外形上。顯得文靜,透出一種高雅和美麗的魔力。
龍飛想不到在這深山古寺里還有這樣一位典雅的女子,他注意地看了看她手中的書,竟是一本《紅樓夢》。
龍飛退了出去,又來到顯通寺、羅喉寺、十方堂、圓照寺等處,都沒有發現那人的蹤跡,他見天色已晚,又折了回來。路經殊像寺時,正巧遇見一個汲水的小尼姑。小尼姑笑道:“我家住持喚你。”
龍飛問:“你家住持是誰?”
小尼姑嫣然一笑:“你隨我來。”
小尼姑帶他走進殊像寺大殿,殿內文殊菩薩駕狻猊塑像,高約九米,如出神工,那隻神獅四蹄蹬地,昂首豎耳,雙目圓睜,張牙捲舌,躍躍欲試,如抖擻精神,即將騰空而行。獅子的腰身和腿上呈藍底白點顏色,頸上長滿深綠色捲毛,胸間佩掛鮮紅的穗纓,顯得活脫生動。文殊菩薩端坐在獅子背上,面頰豐滿,兩耳垂腮,雙目平視,雙手做舉,身後的一片黃亮,真好像菩薩身L放出的靈光。
燭光搖曳。方才看《紅樓夢》的那個年輕尼姑走了進來。
小尼姑道:“她就是我們的住持清潔法師。”
清潔法師合掌向龍飛作揖道:“遊客定是貪游本寺,不能乘車歸去,不如暫住寺中。”
龍飛心想,那特務來到五台山,肯定是找接頭之人,方才瞬間不見,必是躲進深寺,我不如在五台山暫住一些日子,好探查明白。於是道:“既然法師願意施捨房屋於我,我倒想住一段時間,到時付錢吧。”
清潔法師搖手道:“佛家以救濟行善為旨,哪裡有收錢的道理?我觀你這相貌,像是江南人?”
龍飛道:“正是,我是江蘇人。”
清潔法師點點頭:“與我是同鄉。你可曾到過北京?”
龍飛道:“我現住在北京。”
清潔法師問道:“你可曾去過燕京大學?”
龍飛道:“燕京大學在建國時就已取消,現改為北京大學。”
清潔法師驚訝地問:“那燕京大學的校址呢?”
龍飛道:“燕京大學紅樓已作為革命文物遺址,成為國家文物局的辦公樓。”
清潔法師沉默不語。龍飛見她似有難言之隱,便岔開話題道:“這座大殿好漂亮,文殊菩薩好像活了!”
清潔法師徐徐道:“這裡面還有一段神話呢!那是盛夏的一天,綠毛獅子已經塑完,文殊菩薩也就差塑造頭部了。工匠們犯難了,菩薩的面容、神態究竟是什麼樣子,誰也沒有見過。有的說要塑成這樣,有的說要塑成那樣,七嘴八舌,眾說紛紛。做飯的伙夫正在伙房裡和養麥面,聽見院裡吵鬧,以為是發生了什麼事,忙出來擠插在人們中間打聽。弄清吵鬧的根由後,伙夫大聲說:”文殊菩薩像貌可不是隨便捏弄的,你們再吵也沒有用!‘伙夫返回房裡,正準備做養面饃饃。突然,院內金光閃爍。伙夫朝窗外一瞧,原來是文殊菩薩顯了真容!尋彩畫匠描摹已經來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就把籠屜里的養面搬出來,照著菩薩真容的樣子捏起來。頭部捏好了,文殊菩薩也在空中隱沒了。匠人們來了以後,急忙把養面頭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貼了金。看來,殊像寺的殊字,就是指這尊特殊塑像。“清潔法師說到這兒,忽然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從何方來?“
龍飛打趣道:“不要問我從哪裡來,也不要問我到哪裡去。”
清潔法師笑了,她把龍飛引到寺後西北角和那個客堂相鄰的一間僧房內。龍飛見那僧房也就十二平方米,一張木床,被褥整齊,一張木桌和兩張木凳,牆上貼著一幅觀音圖,布置雖簡陋,但覺安靜、整潔。
龍飛剛坐下一會兒,那小尼姑便端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麵條。清潔法師和藹地說:“先生,你一定餓了,快吃一點吧。”說完,飄然出去了。
龍飛腹中正是飢餓,狼吞虎咽般吃光了麵條,便倚在床上睡著了。
睡至深更半夜,他被一陣嚶嚶的哭聲驚醒。哭聲是從隔壁客堂里傳出來的。他想:這漆黑寂靜的夜裡,是什麼人哭得這麼傷心呢?
龍飛披衣起床,悄悄走出房門,來到客堂門前,他知是尼姑所居,又不好貿然問話或闖進去,只得站在那裡偷聽。
哭聲充滿怨哀,在這古寺之夜顯得淒婉、悲絕……
龍飛壯著膽子敲了敲客堂的門。
哭聲停止了,一切又恢復寂靜。
龍飛回到房內,把門鎖好,放心睡去了。
第二天早上,龍飛起床出門,正見清潔法師在山坡上練太極拳。她一見龍飛笑吟吟地問:“先生,昨夜睡得可好?”
龍飛道:“半夜裡不知是何人哭得那麼傷心?”
清潔法師的臉上飛紅,趕忙岔開道:“先生在屋內稍候,她們一會兒就給你送早飯來。”
“咱們這個寺共有多少尼姑?”龍飛問。
“有五個,一個回鄉探親去了。”
“她們安心在這當尼姑嗎?”龍飛又問。
“現在正是糧食困難時期,有的姐妹因為不願拖累家裡人,到這裡來了。也有一個小妹妹是不滿父母包辦婚姻跑來的。”
正說著,那個汲水的小尼姑端著一碗玉米面粥走了過來。
清潔法師笑著朝她努了努嘴:“正說著曹操,曹操就到。就是她,她叫翠花,是從四川來的。”
“法師背後又說我什麼壞話呢?”翠花笑著說,把粥端到龍飛的屋裡。
龍飛吃完早飯,獨自到五台山其它各寺轉悠,企圖找到那個獲取假情報的男人,可是一連二十多天,一直沒有發現那人的蹤跡。
這二十多天裡,隔壁客堂時而傳出嚶嚶哭聲,可龍飛已習已為常。這一天上午,龍飛正在屋裡想著破案之事,翠花閃了進來。
“先生今日上午沒有出去?”她拾掇著桌上的碗筷。
龍飛道:“這五台山好大,轉也轉不過來,好一個清涼世界。”
翠花道:“這五台山寺廟多,一個寺廟一個故事,比我們家鄉的峨眉山的寺廟多好幾倍,就說你隔壁的善靜室吧,就有一個非常美麗的故事。”
龍飛頓時來了興致,問道:“哦,什麼故事?”
“相傳清順治年間,三公主出家來到五台山,就住在殊像寺的這間客堂,並把它改為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是那拉氏所生,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妹妹,康熙皇帝的姑媽。清初,順治皇帝為了收攏明降將吳三桂之心,便將三公主許配給吳三桂之子吳應龍。但對吳三桂仍不放心,又讓他駐守雲南。後來,吳三桂真的鬧起叛亂來了,朝廷就把他的兒子吳應龍殺了。這樣三公主就出家來到五台山殊像寺。當時寺里還有一個同樣因婚姻不幸而出家的青年和尚,因為他家的門第不及女方家,女方拗不過家庭阻力,被迫另嫁了一個與她家門第相當的公子。這青年從此發誓永不娶妻,削髮當了和尚。這青年是一個英俊文雅、知書達禮的才子,出家後一心鑽研經書。三公主見他聰慧過人,就常常和他在善靜室一起研討禪理。然而,外界卻謠言四起,說他們之間有了愛情,發生了隱私。這話傳到北京,康熙皇帝龍顏大怒,認為有損皇族的聲譽,於是派人來五台山殊像寺放火焚寺,想將他倆和寺院一同化為灰土,以此來消除四外擴散的說法。這一天傍晚,殊像寺著了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霎時間烈火映得周圍幾百丈地方通紅,殿堂樓閣傾倒在地。出人意外地是人這樣大風這樣猛,但那善靜室卻沒沾上火。那青年和尚和三公主坐在室內,安然不驚。第二天,全寺燒得奄奄一息,只有善靜室獨存。派來暗裡放火的人回到北京稟報康熙皇帝,康熙聽了露出喜色。他想,全寺焚毀,只有善靜室獨存,這是佛的意志,佛以此來告訴人們,姑媽和那和尚沒有曖昧之事,是真正的佛家之徒。於是康熙撥巨款重修殊像寺,寺內康熙年間的御製碑文,記載著重修寺院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