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聯合國軍聲言要迎擊乘勝追擊的北韓軍隊。但是北韓軍隊則以主力突破了錦江的不撤退防線,同時在東線上迅速推進,試圖迂迴全面包圍不撤退防線。北韓軍隊終於“像秋風吹過高粱地一樣毫無聲息地通過了”聯合國軍火力交織的不撤退防線。然而這時美軍又補充了一五五毫米大炮,北韓坦克的威力也不再能像戰鬥初期在烏山作戰時那樣形成單方面的威脅了。加以北韓軍隊的飛機急劇地減少,不論在哪一場重要的戰鬥中,北韓空軍出動的飛機都寥寥無幾,地面部隊的機動力也逐漸不如從前迅速了。
然而從這個時期起,北韓軍隊在調遣兵力、戰術運用、指揮及作戰方面都顯示了高明的手腕。
渡過錦江突破對方防線的北韓軍隊主力,沒有立即攻入大田,卻南下迂迴到西面,從西面威脅大田的側面,造成包圍大田的形勢。
在此情形下,美軍連炊事員、技術員、事務員都加入步兵隊伍,如在瓮中作戰,拼命想贏得一點時間,一方面企圖至少牽制東面的威脅,出動F—80型、B—26型以及海軍飛機,開始猛烈轟炸。就在這時,第一騎兵師在甫江登陸了。
看到這種情況,東線的北韓軍隊突然開始南下,從忠州攻向咸昌的企圖就明顯了。針對這一局勢,美軍宣布這一帶是決戰之地,而北韓軍隊卻再度轉移,又從大田西面進行猛烈的炮擊,在第二天(二十日)占領了大田。就在大田防禦戰中,前線司令官廸安少將失蹤了。,另一方面,沿西海岸南下的北韓部隊顯示了驚人的速度,每天平均挺進三十公里。也就是說,十八日從大田戰線開拔,經過禮里、全州、光州、順天、晉州,沿西海岸長驅南下。據說這比當年山下(山下奉文,太平洋戰爭期間侵略馬來亞的日軍司令官。——譯者注)兵團在馬來半島南下時的大運動戰的速度每天還要快上二十公里。
這時人們才知道美軍原先把北韓軍隊的實力估計得過低了。比方說,美軍在烏山地區戰敗時,路透社記者曾報導說:“北韓軍隊善戰得出乎意外。”《紐約先驅論壇報》說:“如今可以看得很清楚,美國人把敵人的力量估計得過低了。在接連兩天的激烈戰鬥中,北韓軍隊顯示出他們訓練有素,在炮火下也保持嚴格的紀律,而且有優秀的指揮員指揮。”華盛頓方面則評論說:“誰也沒有料到北韓軍隊竟擁有這樣的軍事知識。”
北韓軍隊首先從西邊對最南端的晉州、馬山施加壓力。也就是說,北韓軍隊從疲勞較少的中部戰線南下,突破秋風嶺、金泉,逼近洛東江西岸,以迂迴西海岸的部隊,在七月三十一日攻下晉州,窺伺馬山,將匕首插向釜山的咽喉。
美軍又把新增援的部隊全部投入馬山,用空軍、炮兵、坦克部隊的一切火力展開攤牌戰。
北韓軍隊看到晉州告急,就近從北面發動猛烈攻勢,孤立了大丘;攻擊大丘的部隊同時又試圖在倭館附近渡河。在這裡展開了渡河、被擊退、再渡河、又遭到反擊的幾十次激烈戰鬥。
美軍出動了九十九架B—29型飛機,在方圓僅僅二十一哩的倭館戰線上進行密集轟炸,投下了五千枚炸彈。
另一方面,北韓軍隊在東部開始行動,攻陷景州,迫近蔚山。於是美軍方面放棄了整個洛東江第一線陣地,被追逼到太白山脈南麓最後的陣地上,全線只有二百多公里,形成眼看就要被趕到海里去的局面。正在這時候,據說大家都把它比作第二個敦刻爾克(法國最北端、臨多維爾海峽的港口。一九四〇年夏,英法聯軍被納粹擊敗後,主力曾從這裡撤退。——譯者注)。
但是從九月初起,美軍火力顯著加強,同時北韓方面攻擊的威力也略微減弱了。美軍在東線上一點點推回去,給陷於孤立的大丘解了圍,逐漸扭轉了局勢。就在九月十五日,美軍在仁川登了陸。
總之,戰爭開始時勢如破竹的北韓軍隊,到了洛東江戰鬥快結束時被阻住了,形成雙方勢均力敵的對壘局面,最後出現了略微逆轉的徵兆。戰爭初期,北韓軍隊的火力占優勢,但是在遭到敵軍以更強大的火力反擊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後退。由於美軍在仁川登陸,北韓軍隊拉得過長的補給線就處於被截斷的狀態了。
七
九月十五日,聯合國軍五萬人在一千架飛機的掩護下,利用大批日本的運輸人員,分乘艦艇三百艘在仁川登陸。在這樣龐大的兵力和物質力量面前,防守仁川的北韓軍隊抵抗不住,終於敗退。登陸的美軍一路向漢城推進。
《美國戰敗了》一書的作者若武要三寫道:
“不過,在仁川登陸的戰役中,北韓軍隊的防禦力量也太薄弱了。在隨後展開的漢城防禦戰中,他們卻顯示了極其頑強的抵抗力。因此,這就更不可思議了。對於這次北韓軍隊防禦力量意外薄弱的原因,有必要更進一步加以探究。”
據這位作者說,北韓軍隊之所以薄弱,主要是由於它的野戰能力雖然強大,卻沒有陣地戰的經驗。在從事陣地戰所必需的準備——構築工事、編隊及運用戰術等方面異常薄弱。他認為打陣地戰需要與打野戰頗不相同的軍事知識和經驗。
此外,正如金日成所回顧的,仁川防禦陣地上部署的儘是些“未經充分訓練的新兵”,這也是戰敗的原因之一。有人說,仁川登陸是“突然襲擊”,但是從戰局上看,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是誰都會料到的事。日清戰爭(指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爭。——譯者注)、日俄戰爭自不用說,追溯得更遠一些,就還有豐臣秀吉出兵朝鮮(豐臣秀吉(1536-1598),日本武將,曾於一五九二和一五九七年兩次侵略朝鮮。——譯者注),也都是在仁川登陸作戰,這已經是戰史上的常識,可以說“既不是什麼偉大的構思,也不是什麼天才的韜略”。應該指出的是,對於這樣明明白白的事態,北韓軍隊竟毫無防禦和準備。而且還可以指出,在這期間,北韓軍隊已完全失去了制空權。
在聯合國軍的猛攻下,漢城終於失陷。另一方面,由於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北韓軍隊從洛東江戰線開始全面大撤退。美韓軍隊從南方追擊,先鋒第八軍的第一騎兵師,同從仁川、漢城地區南下、與其呼應的第十軍在水原附近取得聯繫,於是形成了夾攻南線上的北韓軍隊的局面。
那末受到聯合國軍南北夾擊的北韓大軍被堵截、殲滅了嗎?根本沒有。他們在美軍面前像一股輕煙似地消失了。
“南線的北韓軍隊是怎樣擺脫了聯合國軍追擊的呢?這是戰局中的一個謎。他們就像一股輕煙似地消失了,幾乎一夜之間就無影無蹤了。美軍偵察機在公路上沒有發現北韓大軍移動的蹤跡,也沒有發現北韓軍隊把大軍調往北線的活動。重大的問題是:這些攜帶著裝備的北韓軍隊哪裡去了?”(美聯社記者懷特赫德)“北韓軍隊究竟到何處去了?三十日晚上,美軍情報軍官拼命地在尋找這一重大難題的答案。在這四天當中,大部分北韓軍隊一一約十萬人,至少是已從聯合國軍面前消失了。”(路透社記者巴蘭坦)
然而從這個時期起,北韓軍隊在調遣兵力、戰術運用、指揮及作戰方面都顯示了高明的手腕。
渡過錦江突破對方防線的北韓軍隊主力,沒有立即攻入大田,卻南下迂迴到西面,從西面威脅大田的側面,造成包圍大田的形勢。
在此情形下,美軍連炊事員、技術員、事務員都加入步兵隊伍,如在瓮中作戰,拼命想贏得一點時間,一方面企圖至少牽制東面的威脅,出動F—80型、B—26型以及海軍飛機,開始猛烈轟炸。就在這時,第一騎兵師在甫江登陸了。
看到這種情況,東線的北韓軍隊突然開始南下,從忠州攻向咸昌的企圖就明顯了。針對這一局勢,美軍宣布這一帶是決戰之地,而北韓軍隊卻再度轉移,又從大田西面進行猛烈的炮擊,在第二天(二十日)占領了大田。就在大田防禦戰中,前線司令官廸安少將失蹤了。,另一方面,沿西海岸南下的北韓部隊顯示了驚人的速度,每天平均挺進三十公里。也就是說,十八日從大田戰線開拔,經過禮里、全州、光州、順天、晉州,沿西海岸長驅南下。據說這比當年山下(山下奉文,太平洋戰爭期間侵略馬來亞的日軍司令官。——譯者注)兵團在馬來半島南下時的大運動戰的速度每天還要快上二十公里。
這時人們才知道美軍原先把北韓軍隊的實力估計得過低了。比方說,美軍在烏山地區戰敗時,路透社記者曾報導說:“北韓軍隊善戰得出乎意外。”《紐約先驅論壇報》說:“如今可以看得很清楚,美國人把敵人的力量估計得過低了。在接連兩天的激烈戰鬥中,北韓軍隊顯示出他們訓練有素,在炮火下也保持嚴格的紀律,而且有優秀的指揮員指揮。”華盛頓方面則評論說:“誰也沒有料到北韓軍隊竟擁有這樣的軍事知識。”
北韓軍隊首先從西邊對最南端的晉州、馬山施加壓力。也就是說,北韓軍隊從疲勞較少的中部戰線南下,突破秋風嶺、金泉,逼近洛東江西岸,以迂迴西海岸的部隊,在七月三十一日攻下晉州,窺伺馬山,將匕首插向釜山的咽喉。
美軍又把新增援的部隊全部投入馬山,用空軍、炮兵、坦克部隊的一切火力展開攤牌戰。
北韓軍隊看到晉州告急,就近從北面發動猛烈攻勢,孤立了大丘;攻擊大丘的部隊同時又試圖在倭館附近渡河。在這裡展開了渡河、被擊退、再渡河、又遭到反擊的幾十次激烈戰鬥。
美軍出動了九十九架B—29型飛機,在方圓僅僅二十一哩的倭館戰線上進行密集轟炸,投下了五千枚炸彈。
另一方面,北韓軍隊在東部開始行動,攻陷景州,迫近蔚山。於是美軍方面放棄了整個洛東江第一線陣地,被追逼到太白山脈南麓最後的陣地上,全線只有二百多公里,形成眼看就要被趕到海里去的局面。正在這時候,據說大家都把它比作第二個敦刻爾克(法國最北端、臨多維爾海峽的港口。一九四〇年夏,英法聯軍被納粹擊敗後,主力曾從這裡撤退。——譯者注)。
但是從九月初起,美軍火力顯著加強,同時北韓方面攻擊的威力也略微減弱了。美軍在東線上一點點推回去,給陷於孤立的大丘解了圍,逐漸扭轉了局勢。就在九月十五日,美軍在仁川登了陸。
總之,戰爭開始時勢如破竹的北韓軍隊,到了洛東江戰鬥快結束時被阻住了,形成雙方勢均力敵的對壘局面,最後出現了略微逆轉的徵兆。戰爭初期,北韓軍隊的火力占優勢,但是在遭到敵軍以更強大的火力反擊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後退。由於美軍在仁川登陸,北韓軍隊拉得過長的補給線就處於被截斷的狀態了。
七
九月十五日,聯合國軍五萬人在一千架飛機的掩護下,利用大批日本的運輸人員,分乘艦艇三百艘在仁川登陸。在這樣龐大的兵力和物質力量面前,防守仁川的北韓軍隊抵抗不住,終於敗退。登陸的美軍一路向漢城推進。
《美國戰敗了》一書的作者若武要三寫道:
“不過,在仁川登陸的戰役中,北韓軍隊的防禦力量也太薄弱了。在隨後展開的漢城防禦戰中,他們卻顯示了極其頑強的抵抗力。因此,這就更不可思議了。對於這次北韓軍隊防禦力量意外薄弱的原因,有必要更進一步加以探究。”
據這位作者說,北韓軍隊之所以薄弱,主要是由於它的野戰能力雖然強大,卻沒有陣地戰的經驗。在從事陣地戰所必需的準備——構築工事、編隊及運用戰術等方面異常薄弱。他認為打陣地戰需要與打野戰頗不相同的軍事知識和經驗。
此外,正如金日成所回顧的,仁川防禦陣地上部署的儘是些“未經充分訓練的新兵”,這也是戰敗的原因之一。有人說,仁川登陸是“突然襲擊”,但是從戰局上看,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是誰都會料到的事。日清戰爭(指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爭。——譯者注)、日俄戰爭自不用說,追溯得更遠一些,就還有豐臣秀吉出兵朝鮮(豐臣秀吉(1536-1598),日本武將,曾於一五九二和一五九七年兩次侵略朝鮮。——譯者注),也都是在仁川登陸作戰,這已經是戰史上的常識,可以說“既不是什麼偉大的構思,也不是什麼天才的韜略”。應該指出的是,對於這樣明明白白的事態,北韓軍隊竟毫無防禦和準備。而且還可以指出,在這期間,北韓軍隊已完全失去了制空權。
在聯合國軍的猛攻下,漢城終於失陷。另一方面,由於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北韓軍隊從洛東江戰線開始全面大撤退。美韓軍隊從南方追擊,先鋒第八軍的第一騎兵師,同從仁川、漢城地區南下、與其呼應的第十軍在水原附近取得聯繫,於是形成了夾攻南線上的北韓軍隊的局面。
那末受到聯合國軍南北夾擊的北韓大軍被堵截、殲滅了嗎?根本沒有。他們在美軍面前像一股輕煙似地消失了。
“南線的北韓軍隊是怎樣擺脫了聯合國軍追擊的呢?這是戰局中的一個謎。他們就像一股輕煙似地消失了,幾乎一夜之間就無影無蹤了。美軍偵察機在公路上沒有發現北韓大軍移動的蹤跡,也沒有發現北韓軍隊把大軍調往北線的活動。重大的問題是:這些攜帶著裝備的北韓軍隊哪裡去了?”(美聯社記者懷特赫德)“北韓軍隊究竟到何處去了?三十日晚上,美軍情報軍官拼命地在尋找這一重大難題的答案。在這四天當中,大部分北韓軍隊一一約十萬人,至少是已從聯合國軍面前消失了。”(路透社記者巴蘭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