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2頁
半天,貝爾才問了一句:「頭兒就這麼走了?」語氣中似乎有些不相信。
「嗯,走了。」伍德答道。「回去吧,我們繼續。」
雖然這麼說,他卻沒有挪動自己的腳步,大家和他也一樣,都站在門口,繼續望著唐恩離開的方向。
伯恩斯沒有跟出去,他在酒吧內,透過布滿了水汽的窗戶,還是看到了唐恩座駕離去的一幕。人都擁到了外面,剛才還熱熱鬧鬧,熱氣騰騰的酒吧內突然空了下來,也安靜了下來。
音響中播放的音樂剛剛好走完了一輪,又轉到了開頭的那首歌上。
那時你也老了,只要你說你需要我,
我就願意與你廝守。
我會在你身邊,為你修保險絲,
當你的燈不亮了。
你可以在爐邊織毛衣。
星期天早晨去兜兜風,
修修花園,除除雜草,
我不會有更多的要求。
到那時你還需要我嗎,你還會服侍我嗎?
當我六十四歲的時候……
(《冠軍教父》全書完)
後記
又到了寫《後記》的日子。在寫這篇後記之前,我專門跑去重看了一遍《我們是冠軍》的後記。看完了就一個感覺——時間過的真快,一眨眼三年過去了。我和三年前的自己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寫的角色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單純的熱血青年變成了一個中年大叔。
我的潛台詞可不是在說自己變成了中年大叔,實際上我還年輕著呢。有一個朋友來成都看到我說了一句話:「我一直以為寫出托尼·唐恩這種大叔的林海聽濤是一個最少三十四歲的猥瑣大叔了呢。」
我只能嘿嘿傻樂。
寫《冠軍教父》對我來說是一段很特殊的經歷,或者說也算是一種挑戰吧?
我第一次嘗試寫和自己年齡不相符,經歷也不相符的主角。年齡跨度從三十四歲到六十歲,這是生理年齡。至於心理年齡這種更虛幻縹緲沒個譜的東西,就更不好說了。
寫《我們是冠軍》的時候,對於人物的塑造,很多是參考我自己,以及我上學那會兒同樣青春洋溢的同學們。寫《冠軍教父》的時候,可就沒這條件了。
不過倒也有一個原型。
說到托尼·唐恩的塑造靈感,並非來自任何一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主教練。雖然看上去他很像穆里尼奧。但實際上腦海中第一次迸出這個形象是因為很早以前看的一部電影。
那部電影我在《我們是冠軍》裡面也多次提到,就是阿爾·帕西諾主演地《再戰星期天》。是一個反應美國職業橄欖球的電影,阿爾·帕西諾在裡面出演主角——托尼·達馬托,一個年紀大了有些跟不上時代了的落魄橄欖球前冠軍教練。
我一直都是阿爾·帕西諾的影迷,自然也對他所塑造的這個主教練形象如痴如醉。接著就有了這樣一個想法——寫一個像阿爾·帕西諾一樣的主教練,他不修邊幅,他滿嘴髒話,他話糙理不糙。他不怒自威,他聲音沙啞。肢體語言豐富,他剛愎自用,他還會遭受挫折,會被人戲弄和嘲笑,當然最後他還會抽所有對手的耳光。
就這樣,托尼·唐恩出爐了。選用「托尼」做名字,也是為了像阿爾·帕西諾塑造地這個角色致敬。
所以寫托尼·唐恩的故事對我來說。大部分時候都是一種享受。我能夠感到我理想中地那個主教練正一點點躍然紙上,成為活生生的可信、受人歡迎或者不受人歡迎但是無法忽視的人物。
我喜歡塑造人物,沒有什麼比創造出一個活生生的人更讓我有成就感的了。
我一點點寫,一點點完善他。從一頭撞進職業足球這個世界的輕狂、囂張跋扈的年輕人,到五十歲知天命安靜下來地老頭子,我慢慢寫,心也隨著這個過程而產生變化,我想像自己像他一樣輕狂衝動。話糙理不糙,我也想像自己像他一樣經歷了太多事情之後歸於平靜,渴望平淡。
這也是為什麼《冠軍教父》的結尾並不像《我們是冠軍》那樣煽情。對張俊來說,退役是他最璀璨之後猛地歸於沉寂的結局,前後反差頗大,所以也就更讓人感動。但是托尼不一樣。他是慢慢的,一點點收掉了刺眼張揚的光芒,就好像一朵慢慢凋謝的花,整個過程水到渠成,意料之中,好像下台階一樣,一步步拾級而下,非常自然。
這是符合唐恩性格的結局,因此我處理成現在這樣——有些平淡,不夠絢爛。卻流露出一股濃濃的溫馨和淡淡地離愁。
我覺得自己做到了。我愛死這個結局了。不管是托尼在數萬人的夾道送別下緩慢離開,還是坐車消失在深秋的雨霧中。都很自然。很符合最後一卷的意境——雲淡風輕。不管之前多麼輝煌,多麼絢爛,多麼刺眼,多麼不可一世,都逐漸歸於平淡。
頗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味道。
與寫冠軍的結局不同,寫冠軍地結局我黯然神傷了好幾次。但是寫托尼的結局,我是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完成的,就好像終於陪著老朋友一步步走完了一段漫長的旅程了一樣,抵達了終點,找個地方好生休息一下,對旅程中經歷的一切感到心滿意足。
就這樣我寫完了《冠軍教父》。
現在回過頭來看,發現我的字數竟然上了起點總字數排行榜的前十,連我自己都覺得頗為驚訝。不過這個統計有水分,我這兩年多寫的絕對沒有六百多萬字,否則我平均一天一萬字了,可是我很少會有這麼HIGH的時候。我自己私底下統計了一下,貌似有將近四百萬字了。
「嗯,走了。」伍德答道。「回去吧,我們繼續。」
雖然這麼說,他卻沒有挪動自己的腳步,大家和他也一樣,都站在門口,繼續望著唐恩離開的方向。
伯恩斯沒有跟出去,他在酒吧內,透過布滿了水汽的窗戶,還是看到了唐恩座駕離去的一幕。人都擁到了外面,剛才還熱熱鬧鬧,熱氣騰騰的酒吧內突然空了下來,也安靜了下來。
音響中播放的音樂剛剛好走完了一輪,又轉到了開頭的那首歌上。
那時你也老了,只要你說你需要我,
我就願意與你廝守。
我會在你身邊,為你修保險絲,
當你的燈不亮了。
你可以在爐邊織毛衣。
星期天早晨去兜兜風,
修修花園,除除雜草,
我不會有更多的要求。
到那時你還需要我嗎,你還會服侍我嗎?
當我六十四歲的時候……
(《冠軍教父》全書完)
後記
又到了寫《後記》的日子。在寫這篇後記之前,我專門跑去重看了一遍《我們是冠軍》的後記。看完了就一個感覺——時間過的真快,一眨眼三年過去了。我和三年前的自己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寫的角色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單純的熱血青年變成了一個中年大叔。
我的潛台詞可不是在說自己變成了中年大叔,實際上我還年輕著呢。有一個朋友來成都看到我說了一句話:「我一直以為寫出托尼·唐恩這種大叔的林海聽濤是一個最少三十四歲的猥瑣大叔了呢。」
我只能嘿嘿傻樂。
寫《冠軍教父》對我來說是一段很特殊的經歷,或者說也算是一種挑戰吧?
我第一次嘗試寫和自己年齡不相符,經歷也不相符的主角。年齡跨度從三十四歲到六十歲,這是生理年齡。至於心理年齡這種更虛幻縹緲沒個譜的東西,就更不好說了。
寫《我們是冠軍》的時候,對於人物的塑造,很多是參考我自己,以及我上學那會兒同樣青春洋溢的同學們。寫《冠軍教父》的時候,可就沒這條件了。
不過倒也有一個原型。
說到托尼·唐恩的塑造靈感,並非來自任何一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主教練。雖然看上去他很像穆里尼奧。但實際上腦海中第一次迸出這個形象是因為很早以前看的一部電影。
那部電影我在《我們是冠軍》裡面也多次提到,就是阿爾·帕西諾主演地《再戰星期天》。是一個反應美國職業橄欖球的電影,阿爾·帕西諾在裡面出演主角——托尼·達馬托,一個年紀大了有些跟不上時代了的落魄橄欖球前冠軍教練。
我一直都是阿爾·帕西諾的影迷,自然也對他所塑造的這個主教練形象如痴如醉。接著就有了這樣一個想法——寫一個像阿爾·帕西諾一樣的主教練,他不修邊幅,他滿嘴髒話,他話糙理不糙。他不怒自威,他聲音沙啞。肢體語言豐富,他剛愎自用,他還會遭受挫折,會被人戲弄和嘲笑,當然最後他還會抽所有對手的耳光。
就這樣,托尼·唐恩出爐了。選用「托尼」做名字,也是為了像阿爾·帕西諾塑造地這個角色致敬。
所以寫托尼·唐恩的故事對我來說。大部分時候都是一種享受。我能夠感到我理想中地那個主教練正一點點躍然紙上,成為活生生的可信、受人歡迎或者不受人歡迎但是無法忽視的人物。
我喜歡塑造人物,沒有什麼比創造出一個活生生的人更讓我有成就感的了。
我一點點寫,一點點完善他。從一頭撞進職業足球這個世界的輕狂、囂張跋扈的年輕人,到五十歲知天命安靜下來地老頭子,我慢慢寫,心也隨著這個過程而產生變化,我想像自己像他一樣輕狂衝動。話糙理不糙,我也想像自己像他一樣經歷了太多事情之後歸於平靜,渴望平淡。
這也是為什麼《冠軍教父》的結尾並不像《我們是冠軍》那樣煽情。對張俊來說,退役是他最璀璨之後猛地歸於沉寂的結局,前後反差頗大,所以也就更讓人感動。但是托尼不一樣。他是慢慢的,一點點收掉了刺眼張揚的光芒,就好像一朵慢慢凋謝的花,整個過程水到渠成,意料之中,好像下台階一樣,一步步拾級而下,非常自然。
這是符合唐恩性格的結局,因此我處理成現在這樣——有些平淡,不夠絢爛。卻流露出一股濃濃的溫馨和淡淡地離愁。
我覺得自己做到了。我愛死這個結局了。不管是托尼在數萬人的夾道送別下緩慢離開,還是坐車消失在深秋的雨霧中。都很自然。很符合最後一卷的意境——雲淡風輕。不管之前多麼輝煌,多麼絢爛,多麼刺眼,多麼不可一世,都逐漸歸於平淡。
頗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味道。
與寫冠軍的結局不同,寫冠軍地結局我黯然神傷了好幾次。但是寫托尼的結局,我是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完成的,就好像終於陪著老朋友一步步走完了一段漫長的旅程了一樣,抵達了終點,找個地方好生休息一下,對旅程中經歷的一切感到心滿意足。
就這樣我寫完了《冠軍教父》。
現在回過頭來看,發現我的字數竟然上了起點總字數排行榜的前十,連我自己都覺得頗為驚訝。不過這個統計有水分,我這兩年多寫的絕對沒有六百多萬字,否則我平均一天一萬字了,可是我很少會有這麼HIGH的時候。我自己私底下統計了一下,貌似有將近四百萬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