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唉,說得還是太直接了,傷了她的心了。陸天豪在心裡嘆了口氣。

  在飛機巨大的轟鳴聲中,客機在跑道上開始滑行,漸漸飛離地面,穿向雲霄,陸天豪和張小雅的心也隨之回到了九州。

  那裡,還有數不清的事物在等著他們去處理。

  第六部

  第二百零四章

  暑期結束,新的學期又開始了。

  一批學生離開了學校,一批新同學又加入進來。

  鄭明明等高年級學生已經畢業,她們比自己的同學的運氣要好得多,不必辛苦地在勞工市場尋找工作——他們在畢業前就已經找到了工作,並可以繼續工作下去。方眉也正式做了九州報社的專欄記者,對一個新人來說,有這樣的成績是很了不起的。

  隨著龍游公司規模的經營規模的日益擴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新同學進入這家陸天豪創辦的公司,並為其貢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由於前段時間一直忙於歐聯公司的事情,而張震又去了上海,公司事務幾乎都是由劉小莉負責,她現在已經成為公司的主要負責人了,同時也是九州大學的名人。至於陸天豪本人,則成了九州計算機學院裡的一個傳說。

  陸天豪自己都沒意識到,他的公司正在朝集團公司的規模發展。上海那邊的新公司囊括了永明光學廠等多家公司在內,在張震的操作下事業發展蒸蒸日上,而龍騰軟體公司和他們的當代大學生網站更是以一日千里的速度突飛猛進。由於和勝大,谷歌等公司建立了夥伴關係,在很多大網站上,都可以看到龍游旗下的各家公司的網址連結,而在這一年半的經營中,龍游公司已經創造出了相當可觀的利潤。

  對陸天豪來說,每過一天,他就有著一筆可觀的收入進帳。

  歐聯公司的事情是長遠計劃,沒三兩年搞不下來,所以在和考恩斯特簽署了一連串的合作協議後,陸天豪重新把精神放回了自己的公司上。

  而陸天豪剛一回來,就面臨了好幾個大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是他以前從沒真正參與過的。

  張震在上海發來了一份email,上面告訴他,由於這段時間公司的發展迅速,龍游公司原有的組織架構和管理形式已經開始出現跟不上趟的情況。為了統一管理,更好的發揮出資源優勢,進行協同經營,必須成立新的管理層——成立董事會,建立企業CEO制度。

  說到CEO制度,中國人早已不陌生。人們最早知道CEO這個名詞,不是別人,正是那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不過真正的CEO,其實並不是所謂的執行長的意思,而是指的行政總裁,也就是大昌的姜婉兒所處的位置。

  只不過公司不比國家,不同的公司根據不同的需要建立不同的職位,其職能權限也有所不同。姜婉兒的行政總裁所擁有的權限,還不能真正達到CEO的標準,大昌集團依然是董事會—董事長——總經理的傳統管理機構。

  而張震提出的建立完善的CEO制度,就完全不同了。

  在這裡,要理解CEO制度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它的創建的意義所在。

  CEO制度的真正意義,其實就是體現著真真正正的擁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想像強·菲力普領導下的歐聯公司的下場吧,就可以明白兩權分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跨國公司全球業務的拓展,企業內部的信息交流日漸繁忙。由於決策層和執行層之間存在的信息傳遞阻滯和溝通障礙,影響了經理層對企業重大決策的快速反應和執行能力,一些企業開始對傳統的董事會——董事長——總經理式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變革。而CEO就是這種變革的產物之一。

  它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原來董事會手中的一些決策權過渡到原有經營層手中。CEO不是總經理,也不是總裁,權利卻是極大。董事會的權利被大幅削減,CEO卻對重大決策擁有拍板權。

  一般來說,CEO的擔任者,並不是公司的擁有者,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比爾蓋茨。

  面對經濟全球化及我國加入WTO,讓許多企業都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忙著策劃、調整,厲兵秣馬,以應對世界市場的挑戰。CEO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在我國出現的。不過,我國一些企業的CEO只是稱謂上作了更改,實際上還是董事會決策下的總經理日常負責制,並非真正意義上的CEO。應該說,人力資本作為資本走上前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最為主要的表現形式。一個企業總經理的稱謂改稱CEO,不能僅僅只是稱謂上與國際慣例的接軌,讓企業在產權制度、治理結構以及企業文化等諸多方面與國際慣例接軌應為更重要。

  因此,假如用傳統層面的看法去理解張震的提議,那麼張震的做法就是在奪權了——他提議建立CEO制度,然後由自己親自出任龍騰公司的CEO。

  理由很簡單,陸天豪做為公司的擁有者,更大的工作職能應該是指定公司發展方向,管理董事會,下達年度任務等一系列戰略行為上。

  事實上陸天豪也一直是這麼做的,在公司成立之後,他幾乎就很少干涉公司的具體經營,全部交給下面的員工負責,主要負責人就是張震和劉小莉。

  張震是老江湖,擅長營銷,財務,人事等方面,而劉小莉年紀輕,富於幻想,懂技術,主要負責技術方面。

  然而,這畢竟只是小公司的做法。當公司發展到一個足夠的規模時,就需要專人專責。含糊的將某事交給某人的做法不再符合時代潮流的需要。因此,張震在這個時候就提出了這個建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