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言下之意,陳燮不回京也行啊,你們給安排個說法。這一下周延儒倒是沒有話說了,直接一拱手道:“臣愚昧!還請聖裁!”

  要說最了解自己的人,往往不是朋友,而是敵人。尤其是那種整天盯著你,用放大鏡找毛病的人。陳燮和楊廷麟的關係很奇怪,兩人之前是生死與共的朋友,後來陳燮做的事情,不斷在挑戰文臣集團的權利,楊廷麟的立場發生了變化,站在了陳燮的對立面。

  兩人還是口頭約定的親家呢,就這個楊廷麟現在都裝著沒這個事情,陳燮也不提了。

  又是朋友又是敵人,這個關係就太複雜了。楊廷麟站起來拱手道:“陛下,不妨專設一職,總領江南各項改良事務,以大學士陳燮為首。衙門就設在松江府好了,這個衙門到底該叫什麼,還請陛下聖裁。”楊廷麟這個辦法還真的很管用,反正就是不讓陳燮回京,你在外面幹啥都行,至少在這個節骨眼上,就別回來折騰了。回頭大家廷推的時候,保證陳燮的內閣名額就行了,不然怎麼領導這個新衙門啊?

  朱慈烺得意不已,看看,服軟了吧?服軟就好,服軟就對了。當即笑道:“如此,思華先生所請之事呢?”又回到這個廢除匠籍、匠籍的事情上來了。這一次大家都學乖了,洪承疇趕緊站起道:“臣以為可准,此二者納入民籍。具體事宜,還請陛下派人去華亭問問。”

  大明的戶籍,士農工商為民籍,余者為賤籍。匠籍還算是好的,子女可以參加科舉,還有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賤籍的子女根本就沒這個資格。這也是陳燮這個戶籍改革的阻力,洪承疇老奸巨猾,你不是要改麼?我們答應了,你給個詳細的辦法出來。

  朱慈烺倒是對陳燮很有信心,一拍案道:“那就這樣,朝廷下旨,取消各路總督,設新衙門以及戶籍二事,遣使往松江府問策思華先生。散會!”

  天下的聰明人多了,能進內閣的哪個不是學霸之類的天才。御前會議再次鎩羽而歸的時候,在座諸位的心裡都在考慮一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輸的如此輕鬆?

  陳燮要是個目無君父的亂臣賊子也就罷了,實力不如人,對著刀槍頂多一死。具體有沒有死的勇氣,那就另說了。可惜陳燮不是,非但不是,還是一個忠臣。至少你找不到他作為一個亂臣賊子的證據。那麼問題又來了,陳燮在京,大家干不過就算了,不在京,怎麼還是干不過?這個道理就說不過去了,今天這個事情看上去很簡單,不難分析明白敗因。不外是李遇知來個提議,想大亂皇帝和陳燮這個聯盟的節奏,沒曾想被人從這個看上去最不可能反擊的地方,發起了重重的一擊。

  想到這裡的時候,回到內閣的幾位大佬都露出難以言表的情緒,周延儒匆匆走人,藉口乏了。剩下的幾個,坐在一起手裡捧著茶杯,都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好。

  最終還是盧象升打破了沉寂,開口淡淡道:“余觀思華出道至今,敢為天下先,能人所不能,且其言必行,行必果。”這是真話,真話是最難說的。真話也是最難聽的。盧象升想說什麼?為何只說了這麼一句,餘下的話呢?讀書人說話都喜歡這個調調麼?非也,無非是給眾位留一點面子。

  真話說半句就夠了,陳燮言出必行,說明他這個人真誠且能做實事。那麼剩下的話就不用說了,真誠這兩個字,在座的諸位,誰敢站起來拍著胸膛說:“真誠,從無虛偽之時。”楊廷麟、盧象升算是君子了,他們倆都不敢站起來說這話,在朝堂日久,誰沒個虛偽的時候?誰沒個無能為力的時候?尤其是面對浩浩蕩蕩的清軍入關之時,盧象升為了存個人清名,不肯給皇帝和楊嗣昌背黑鍋,哪怕知道自己要死也不妥協。

  明知道自己會死,盧象升也不肯附議議和,這難道是個忠臣應該有的行為麼?不是口口聲聲君臣父子麼?替皇帝背黑鍋怎麼了?放在歷史上看,大明朝要想延續,議和在當時是最好的應對策略。史冊上弘揚盧象升,對楊嗣昌和高起潛可不客氣,問題是實事求是的說,當時的大明沒有兩線作戰的能力。

  楊廷麟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了個人的名聲,大明朝的文臣有幾個是願意背一個污名的。

  盧象升一番話,算是把人皮扒下來了。說完他嘆息一聲,轉身就走。輸了就是輸了,還輸的如此沒脾氣。本事不濟就算了,本心也不如人,你還能說啥?誰在不計較個人名聲,任勞任怨的為大明江山累死累活?不敢說陳燮沒私心,但肯定是大明私心最少的一個官員。

  實際上就陳燮做的那些事情,戴一頂真誠無私,忠君為國的帽子,誰敢說廢話?

  “總不能任其繼續下去吧?”洪承疇單獨面對周延儒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一直在閉目養神的周延儒睜開眼睛,淡淡的撇他一眼,閉上眼睛嘆息道:“某便不信了,亨九沒看出來,陳思華所為者,為何也?”

  洪承疇坐下,重重的嘆息一聲道:“如何沒看出來?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發展工商,給大明的失地百姓,找一個活路。免得再有個天災人禍的,大明烽煙四起。人不是被逼急了,如何能鋌而走險?當初在三邊主剿,無非就是看不到撫局的可能性。”

  周延儒這才坐直道:“這才是陳思華讓人最佩服的地方,你我都是老於宦海之輩,為何你我沒有想到這個,反倒給一個後生小子開了先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