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閣部,您對納迪姆那個紅毛鬼說的話,真的會做到麼?”陳子龍作為聽眾,這個話已經憋了很久了,眼看四下無人,悄悄的來問陳燮。

  頭也不回的陳燮淡淡道:“當然是真的,其實我就是需要一個藉口,然後對英國開戰。”

  陳子龍頗為不解道:“大人,從大明到歐洲,萬里之遙,行船要走上一年半載的。這在軍事上,似乎不和常理啊。”陳燮淡淡道:“我知道不和常理,但我僅僅需要一個藉口而已,又沒說直接打到歐洲去。我們可以用這個藉口,清理亞洲範圍內的歐洲勢力,然後以印度為跳板,前往非洲。花幾年的時間,在非洲占一塊地盤,然後再去歐洲也來得急。總而言之,這事情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大明要成為世界霸主,就必須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而停泊在港口的海軍,是不可能成為強軍的。”

  陳子龍的三觀也有點碎了,猶豫一會才道:“如此,與聖人的教誨不合啊。”

  陳燮抬手指了指大陸的方向道:“大明帝國能有今天的疆域,哪一寸土地不是用武力打下來的?想我中華之初不過區區九州之地,現在呢?沒有秦、漢、唐這些朝代的拓展,哪來的今日中華之格局?聖人還說過。乘桴浮於海。”

  講歪理的陳燮,居然一套一套的,居然把這話用在這裡了。陳子龍哭笑不得,人家聖人就不是你這個意思好吧,前面還有“道不行”啊,你貪污了。陳子龍也知道陳燮在講歪理。苦笑著搖頭而去,不再跟陳燮糾纏這個話題。實際上他心裡很清楚,陳燮志在四海,跟朝廷里的那些地主出身的傢伙,不是一個套路,這也是吸引他的地方。

  遼東,艦隊進入旅順灣,兩側的炮台以禮炮歡迎陳燮的駕到。遼東軍政大員,一體抵達港口。迎接陳燮的到來。時間雖然是初春,遼東依舊寒冷。一身戎裝的陳燮,披著一件軍大衣,走在最前面,衣衫筆挺,龍行虎步。

  新任遼東巡撫錢謙益,抵達遼東之後才知道現在的遼東跟過去的遼東不是一回事,比起過去的遼東。現在的遼東大了好幾倍。最北端已經囊括了昔日匈奴人的“北海”,也就是現代說的貝爾加湖。在那片區域生活的。都是從遼東逃過去的建奴。請降求和之後,大明允許他們在那裡繁衍生息,雖然說窮鄉僻壤的生存條件極為惡劣,但是常時仁還派出了一些軍人,到那去立了一塊碑,表示那裡是大明的疆域了。還有一支工程兵部隊。正在不斷的朝各個方向修路。說起來遼東還是地廣人稀,每年都在不斷的吸納來自日本和朝鮮的移民,吸引他們的正是遼東的土地,沿著公路一路往前墾荒,開出來的土地交給他們耕種。每年只收一成的稅收,十年後才正常收稅。因為土地的巨大吸引力,每年至少有五十萬兩國百姓,在大明派出的官員指導下進行墾荒。十年之後,他們只要沒有不良的犯罪記錄,就可以獲得大明的國籍,同時還能得到每人二十畝土地。

  到任之後的錢謙益,才發現遼東真是個刷政績的好地方,真不明白之前的官員怎麼就呆不下去?就算是每年只收一次的土地稅,也夠這些官員吃飽喝足,還能撈不少政績了。

  看見陳燮登岸,錢謙益率先上前拱手:“見過閣部大人,一路辛苦了。”

  陳燮笑著回禮道:“牧齋先生也不不易,遼東苦寒之地,不知能否習慣?”

  錢謙益笑道:“沒什麼不習慣的,冬天來的時候,呆衙門裡有地暖。慚愧慚愧,自打從天津乘火車到了瀋陽,在下就一直在貓冬。沒辦什么正經事情,也沒啥事情可做。剛開始的時候,還惦記著城裡有沒有流浪漢,後來才聽說,但凡有個流浪漢,都叫軍隊給拿了,要不安心去耕作,要不就丟進礦山里挖煤。遼東,不養閒人懶漢!”

  陳燮看了一眼常時仁,這貨上前來敬禮道:“公爺,這可不怪我。這些年遼東到處缺人,以其讓這些流浪漢在街上呆著,不如給他們找個吃飯的地方。再說了,我不抓他們,也得被那些黑心的人販子抓了去,賣給私人開的礦山,結果就是死了連口棺材都混不上。”

  陳燮笑道:“我有怪你麼?只要是正常人,沒病沒災的,在遼東還能混到沿街乞討,那就是一個懶人。爹媽沒教育好,官府幫忙教育就是。對於那些肯賣力氣好好幹活的,官府也要為他們撐腰說話。懲惡揚善,不能讓遵紀守法勤勞肯乾的老實人吃虧。”

  火車站就在碼頭附近,一輛專列停在這裡,從馬車上下來的陳燮,特意走到火車頭這裡看了看。這一次來遼東,可不是來玩的。如今陳燮忙的很,能夠讓他從華亭走一趟遼東,肯定是有重大的事情發生了。

  “閣部,這是最新的機車,改良了工藝和設計,最大功率是之前的一型車的三倍。目前還無法克服兩次膨脹的技術,不能不說有點遺憾。該型機車,在時速120公里條件下,發揮出功率6000馬力”負責給陳燮介紹新機車的,已經不是湯若望這個紅毛鬼,這是大明土生土長的專家劉星。第一批接觸陳燮帶來的現代機車中的一員,當是他還是個毛頭小伙子。如今已經是三十出頭,那輛機車,已經被他和他的同伴們拆卸了無數次。

  “你們已經做的很好了!”陳燮不覺感慨,看著這輛已經很接近近代蒸汽機車的傢伙,不能不說大明的這些人,聰明才智絕對沒的說。仔細一想也是啊,新中國建立的時候,中國有啥啊?結果不到一百年,中國就追上了世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