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科舉的事情還不算完,考成法補充辦法才是割‘肉’的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裡面出現了一個新生事物,統計局。六科之道吧?這是皇帝的助手,現在這六科變成了七科,多了一個統計局,幹啥呢?縣以上的官府,每年的各種數據進行統計。吏部在考察一個官員的時候,必須要看他在任期間的這些統計數字,作為恆定一個官員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據。

  什麼意思?生產總值知道吧?就是這個玩意,被陳燮引進了大明。沒個縣年度的生產總值進行統計,降低的,主官們就回去歇息吧,連續三年都沒進步,回去雹子吧,別出來丟人現眼。大明的官員,不能改善百姓的生活,你做這個官你也有臉?連續三年以上,保持不變的,呵呵呵,升官的夢就停止了吧,你能維持現狀,真是難為你了。在這個級別干到退休吧。連續三年都有進步,保持一個進步的水準的,可以作為一個升官最基礎的依據。別跟皇帝說什麼教化之功,什麼百姓安分守己之類的話,那沒用。出來當官,沒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能耐,你就別想升官,甚至連官都沒得做。

  這個統計局,就是皇帝的耳目,直接對皇帝負責。

  朱慈烺這一套組合拳打出來,群臣真是措手不及了。科舉的問題好說,死道友不死貧道,但是這個統計局就不對了,這是皇帝的耳目啊。官員調整升遷,最後是需要皇帝用印的。好嘛,你這邊名單上去,那邊皇帝給吏部打了回票,這貨在任上對地方民生毫無作為,不行。

  這是什麼東西?這是皇帝手裡的核武器!一個文臣,最大的成就就是入閣並成為首輔,現在的廷推制度,你仔細一琢磨就完全不好了。你得有基層經驗,最少是在知府做過三年,這都是最低要求了。你得有中層經驗,巡撫三年。你還得有京官的經驗,六部、六科、御史台三年以上工作經驗。京官還好一點,在基層那真是要命了,地方的經濟指數不行,你就別想升官。這幫讀書人讓他寫文章 ,一點問題都沒有,讓他去發展經濟,那要命了。

  關鍵是這個統計數字的標準,是皇帝來制定的,特殊部‘門’來執行的。你向作弊都很難啊。

  但是在今天這個場合,前面喊了聖君在朝,後面你敢說皇帝昏庸?或者說被小人‘蒙’蔽?不敢,不敢就得捏著鼻子承認!

  暈乎乎的群臣,在這三把火上面,被烤的一個外焦里嫩。根本就沒有還手的餘地,朱慈烺成功的燒了三把火,主導了今天的大朝會。這三把火燒下來,大家都意識到,這不是出自朱慈烺的手筆,就那小身板,哪裡想的出這麼一個節奏,如此的渾然老辣。

  眾人把視線對準了陳燮,這貨此刻正站在那裡打瞌睡,昨晚上折騰的有點晚,朱媺娖說一個孩子太少,還得再生幾個,不然偌大的家業,都便宜外面的狐狸‘精’了。

  就這樣,在眾人恨不得咬死他的目光中,陳燮很失禮的在爭吵聲中打瞌睡。

  三個新舉措,無一例外都在朝會上通過了,沒法反駁啊。當今朝堂,可沒有劉宗周黃道周那種鐵骨錚錚的大臣,就算顧炎武這樣勉強七品,有資格站在尾巴上的臣子,他是支持這三個舉動的。認為是大明開國以來,唯有之壯舉。

  第六百五十三章 公正、意外

  朝會結束,消息以邸報的形式發布天下,朝堂上是達成一致了,民間的大爭吵卻拉開了序幕。哈,關鍵還是科舉這個事情,年齡一刀下來,多少人斷了前程。怎麼辦,沒法子,這事情在朝廷上已經過了,成為了正式的法律,誰也扳動不得。

  接著取消司禮監批紅權的一事,拿住了內閣和群臣,快速的通過了這個法令。事情定下來,民間的讀書人自然是要鬧騰的,怎麼鬧?寫文章 ,指桑罵槐,說是什麼有權‘奸’在朝,蠱‘惑’聖心,出此惡政。看起來被罵的人,只能是一個,那就是陳燮。

  但是這些罵聲對陳燮來說,一點都不起作用,反倒是陳燮利用手裡的報紙,開始了鋪天蓋地的宣傳。宣傳什麼?當然是宣傳他的理念。大明這個時代,人過四十就可以稱老夫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國家的官員,拿著俸祿,享受特權,卻不能為國家做多少年的事情。難道這樣就合理麼?再說了,35歲停止科舉,你是秀才,可以做鄉鎮的官,舉人可以從八品做起,成績優異者,照樣可以繼續升遷,不是斷了大家前進的道路嘛。

  報紙這個東西的威力太大了,對民間的三言兩語,根本就是碾壓之勢。關鍵是現在的民間不比以前了,隨著咨議局的出現,民間的本來是一夥的勢力,現在被分割了。科舉不成的去做買賣的人,也有了一個參政的餘地,不像以前那樣,要接官員的嘴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朝廷改革科舉,毫無疑問是得到工商階級支持的,隨著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大明現在到處都在缺人。缺什麼人?辦工商你得要人吧,這個人得有文化吧?干企業的,你得有人吧?這個人你好歹要有技術吧?陳燮從一個小小的華亭開始,拉開了江南工商業快速發展的序幕,進而引發了整個沿海省份的效仿。這些效仿,不是官方的。全是民間自發,然後推動官方。

  說到底還是利益,一個是經濟利益,一個是政治利益,在這兩大利益的推動下,任何保守勢力,都將被碾壓成渣渣。工商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大明有市場麼?毫無疑問,人口擺在那裡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內需巨大的市場,其次是海外的市場,歐洲的貿易,南洋的貿易,現在又多了一個印度的市場。說句不好聽的,都在忙著掙銀子的,誰有閒心聽你嘮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