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歷史學家稱,這一舉動,奠定了大明未來五百年的基業,甚至是更久,那就是後來的歷史學家該總結的事情了。

  崇禎十八年夏,一支艦隊在大沽口停泊,在此,陳燮換船沿著海河入天津,這一路雖然辛苦,但是心情很好。困擾陳燮多時的問題,總算是解決了。這一次陳燮回來,可以甩開膀子在大明掀起一股工業化的浪潮了。

  南洋的大局,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了,總督林雅坐鎮興海城,源源不斷的財富變成強大的軍隊後盾。計劃是五年之內,向南洋移民五百萬,其中日裔一百萬,華裔四萬萬。人口從哪裡來呢?兩廣、福建、浙江這些省份,人口還是比較密集的。尤其是福建這個地方,女孩子生下來都要溺死的,為啥?養不活啊!

  具體到如何執行,那就是流放和人口買賣相結合,管他合法不合法,先把人弄去再說。還有一個人口來源,就是歐洲。相比之下,歐洲人有更強烈的海洋意識,在興海城這個地方,對歐洲人而言,無疑是個好地方,這裡沒有太強烈的歧視。大明人,還是比較溫和的。成為這裡的公民後,就會受法律的保護。

  陳燮離開南洋之前,一支強大的艦隊遠征印度,這支艦隊不是去打仗的,而是去嚇唬人的。順便呢,在印度的孟買搶一個地方,然後轉向緬甸,在仰光海岸登陸。印度的情況太複雜,那就先占了緬甸吧。陳燮還許了個願,誰要是能征服緬甸,就是大明的貴族中的一員。

  這話不是亂說的,是接到了皇帝的聖旨才說的。興海城的貴族跟大明的貴族,那是兩個概念,完全不同性質的東西。安排好一切之後,陳燮才往回趕,這一路都沒有在華亭多呆,簡單的看看女人們抱來的孩子,順便給鄭妥娘和葉纖雲生的兒子取了陳拱、陳柱的名字。

  船到天津登岸,等在碼頭上的是一臉風霜的王賁,這位虎將,在過去的日子裡,深入漠北的不毛之地,將漠北不服的蒙古人和女真殘部擊敗後,迫使他們臣服。就在年初,王賁自漠北班師,回到京師後,蒙古諸位王爺,跪在了京師的永定門外。朱由檢在城門上,見證了這激動人心的一幕後,冊封王賁為塞北候,冊封常時仁為遼東候。都是所謂的萬戶候了!

  隨行的何顯,倒是沒有封爵,不過他現在的職務可不簡單,京營都督。總領新軍之事,權利大的很。一貫低調的何顯,平時深居簡出,陳燮北歸,他才出來迎接。

  見到這兩位,陳燮也頗為激動,上前使勁的擁抱了一下,呵呵笑道:“都出息了!”

  “沒有公爺的栽培,哪有我們的今天。”王賁笑著回答,眼睛裡淚水克制不住的湧出來。當初一個在國公府內的對手,現在也是侯爵了。當初跟著北上,怎麼會想到有今天。可以說,大明來自北面的威脅,現在已經平定了。兩大功臣都封爵了。朱由檢兌現了承諾,陳燮也接受了他的安排,安心的回京師來面聖。

  “國公爺,奴婢在此等候多時了,給您請安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吳直,這會從後面冒出頭來,曹化淳老了,皇帝放他回家養老,吳直頂了上來,主動放棄了東廠太監的位置。派他來迎接陳燮,也是一種皇帝的姿態。

  “吳公公,有心了,一向可好?”陳燮也客氣的很,對於太監,他可沒輕視過。這些人,成事的本事沒有,壞事的本事絕對一流。

  “好好,托您的福,如今在司禮監坐了末把交椅。奴婢老了,您可是一點都沒變啊。”吳直感慨不已,陳燮跟以前來說,真的沒有太大的變化,看上去頂多就是三十歲的樣子。

  一番寒暄之後,陳燮的車馬沿著新修的通衢大道北上,這一路水泥道路,都是陳燮走後,朱由檢從內帑里出資,在各地的商戶主動捐助下修起來的道路。別說商戶們錢多的沒地方花,因為這條路修好之後,大明還要修從遼東到天津的路,這條路,則是分段收費的。

  第六百一十九章 新貌

  沿著官道北上,運河上依舊有船帆點點,海運興起之後,運河天津至通州段,反倒變得的興旺了起來。官道上車流如龍,昔日荒涼的北直隸,短短兩年就恢復了繁華甚至大大超過了以前。指著官道邊一支停車讓路的車隊,吳直頗為感慨道:“這是來自遼東的車隊,裝的都是羊毛呢子、皮毛這一類輕便的貨,重一點的都走水路。遙寄當年有人拿運河來說事,咱家就奇怪了,這運河離開了漕運,就此衰落了?如今看來,全是扯淡。貨物從南京出發,走水路至瓜州,轉入運河北上的,多了去了。還是要在於鼓勵工商,就算收點商稅,也是用在疏浚河道,修建管道上。閣部大人,您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太監進了司禮監,基本上就是人生最高的追求了。對這個機構,陳燮是很不喜歡的,但是皇帝肯定不會這麼認為,至少朱由檢不會。君權這個東西太過于敏感,不是哪個皇帝都有氣魄放棄手裡的權利。朱由檢已經做了不少讓步了,對外廷的控制已經不如開始那麼嚴了。

  其實陳燮以為,皇帝只要管該管的事情就行了。比如吏治,這是關係到江山社稷穩固的大事,還有就是國家發展的大方向,再有就是軍隊,管好這幾樣,就已經很不錯了。可惜,明朝這幫皇帝都是極端分子,要不就是怠工很徹底。要不就是什麼都要管,什麼權都要抓。而且這幫孫子都聰明,有偏才的真不少。什麼木匠高手。什麼修道能人。總之看看明朝這些中後期的皇帝,不務正業的好幾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