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夏雪聽了激動不已,這個時代的人,求的不就是死後的哀榮麼?立下豐碑,香火不斷,還有什麼不能滿足的?說起來明朝人好忽悠啊,有個虛名就滿足了,居然不再提要求了。搞的陳燮都不好意思的,當即表示,這些為鐵路犧牲的人,每個人可以送一個兒子去教導隊。

  這個教導隊,現在也搬到遼東來了,依舊是登州營的傳統,就算是軍隊再怎麼改革,從這個學校里出來的學員,都是軍中晉升最快的一群人。雖然是武職,但也是個出身了。何況在遼東這個地方,當兵的地位不低,待遇甚至在文官之上。要不怎麼遼東這個地方,現在被御史彈劾說是化外之地呢?就是因為官員不能為所欲為,老百姓人人有槍,急眼了就跟你干。當然也有刁民,但是遼東的律法更為嚴格。針對一些刻意的抗法行為,嚴懲不貸。

  所以說,現在的遼東是個很怪的地方,官員在這個地方呢,如果不貪污腐敗,收入也不低。甚至可以利用手裡的權利,為家裡人開一些生意上的方便之門,這些反倒是可以的。但是有一點,這裡的民風異常的彪悍,這些年清軍退進山的很多,不斷的跟本地的百姓打來打去的。一個要下來搶,一個要拿手裡的槍保護私人財產。一開始的時候,幾乎每年都能打上大大小小的上千次,最近兩年太平多了,主要是女真人越打越少了。實在干不過,只好躲進山里苟延殘喘。反之,這邊則不斷的蠶食他們的領地,爭奪生存空間。

  總而言之,陳燮這一趟收穫巨大,雖然這個火車頭的功率,只要現代帶來的五分之一左右,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整齊機車,有完整的技術積累的寶貝。站在陳燮的角度看這個機車,就是一次偉大的劃時代的科技進步。

  在陳燮的要求下,第一台蒸汽機車,開始了第一次的長途運輸,拉著四節車廂一百多噸的貨物,從鞍山出發,奔著瀋陽而去。陳燮沒有去分享他們的榮譽,而是讓三位老先生坐在一節專門的車廂內,一路喝酒一路歌唱,奔著瀋陽而去。陳大人依舊是騎馬,提前一天連夜趕路,到了瀋陽後立刻布置下去,組織一個盛大的歡迎儀式,讓那些為火車和鐵路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享受一下高規格的榮譽。

  火車站還沒修好,所以只能在鐵路的盡頭,臨時搭建台子,連夜做的很草率,但是其他的歡迎儀式一點都不差。黃昏時分,發出尖叫的汽笛聲傳來時,瀋陽這邊等候的人沸騰了。鞭炮響了,鑼鼓密了,舞獅隊動了,耍龍燈的也跑了起來。各種樂器一起響起,圖的就是一個熱鬧,這場面也確實熱鬧的不行。

  機車緩緩的停下時,陳燮邁步上前,當著數千人的面,朝正在下車的三位老先生,還有一些在製造過程中出了大力氣的老工匠們,深深的鞠躬。當朝的閣部大人,行此大禮,車上的所有人就算沒喝酒,也是醉了。腦子裡暈乎乎的,被簇擁著往前走,耳邊全是好聽的,腳下如同踩在雲端上一樣,軟軟的沒有半點力氣。

  歡迎儀式之後就是慶功宴,好酒好菜管夠,陳燮端著酒碗,一座一座的給那些功臣敬酒。也不知道喝了多少的酒,迷迷糊糊的就這麼倒下了,怎麼回去的都不知道。第二天的中午陳燮才醒來,睜眼一看是在“我大清”的皇宮中,心裡罵了一句常時仁糊塗。不過這地方,一直就沒主人。除了一些沒有去處的太監和老宮女,似乎也沒什麼人住在裡面了。

  瀋陽的變化很大,主要體現在城區,新興的羊毛紡織業,給這個城市帶來了勃勃生機,大量的外來人口湧入這個城市,生產出來的羊毛呢子根本就不夠賣的。一些民間的商家,紛紛加入這個行業。工廠一間一間的蓋,大批女性找到了一份工作的同時,也要接受資本家殘酷無情的壓榨。

  第五百七十九章 大踏步

  曾經的聯合商號,現在已經不復存在,陳燮一手打造的巨大產業,現在留下的不過是一些重工業的部分。.訪問:.。商號這一塊的生意利潤依舊很大,幾經整改,現在是聯合商貿集團,‘交’給張家莊的兩個‘女’人在負責。每年上繳五成的利潤,其他的她們自有支配。張家莊為核心,朝登州方向快速擴張,現在已經分不出農村還是城市,除了城牆之外,城內外沒啥太大的區別。

  登州的重工業項目,轉移到遼東後,換了個新的名字,遼東重工業集團。核心產業是鋼鐵、機械製造,還有相關的技術改革部‘門’,就是所謂的科研機構,不過科研只能算是雛形。登州的教育培養不出現代化的大學生,最高水平的也就是現代社會的初中勉強畢業的水平。但是這些畢業生有一個特點,動手能力強。學校沒有多少教給他們的東西,都是實踐出來的。

  造船業則集中在兩個地方,一個是膠州灣(青島),一個是華亭(今上海),軍工企業也分兩個部分~哈,m.,一部分在遼東,一部分在華亭。登州方面的工業,現在就剩下一些民間資本在經營的輕工業。遼東方面,輕工業也‘交’給了民間和原來的關寧軍在做。

  這樣做的好處,陳燮可以集中‘精’力辦大事,壞處則是輕工業的這些產業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真是敲骨吸髓。還在登州的時候,陳燮就推行八小時工作制度,加班就要給加班費。到了民間的資本家這裡就不一樣了,大明人受陳老爺的制度保護,可以去找別的人來做嘛。朝鮮、東瀛,有的是‘女’人。這些‘女’人丟進紡織廠里,就是所謂的“包身工”大明版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