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還有個屁的意見啊?事實擺在眼前,誰都沒法解釋這個現象。不一樣重的東西,怎麼會同時落下呢?這是什麼原因?腦子裡都在想這個問題呢。

  鐵球被拿走了,一個木桶被搬到台上,讓台上的代表們檢查之後,士兵又搬到台下,讓幾個推舉出來的秀才檢查之後,這才搬回台下。士兵先把桶里裝滿了水,然後蓋上一個特製的蓋子,上面有一個洞,再往上面插一根管子。所有這一切,都在眾人的眼皮底下做的。這根管子很長,大概有三丈長,頂部有一個喇叭口。還是陳燮站出手,手裡拿了一個杯子,裡面裝滿了水,放在地上,讓人用兜子固定好,一根繩子連著。做完這一切,陳燮開始往上爬了,到了塔頂,當著一千多人的面,拎水上去,舉在手上,慢慢的把這一杯水倒入這個細細的鐵管之中。一杯水還沒有倒完的功夫,現場的人看見了一個驚悚的場面,木頭啪的一聲裂開了,水從裂縫裡噴涌而出。

  陳燮再次出現在高台上講話的時候,現場的書生們已經徹底的失聲了。連續兩件在根深蒂固的觀念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發生了。沒有人會蠢到懷疑這個木桶被做了手腳,那麼這個事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家一定很費解,有人不會懷疑這是妖術吧?之所以把大家叫來現場旁觀,就是因為大家都是讀聖賢書的人。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可不是什麼妖術,這是格物學。這個實驗,大家回去都可以自己做,只要保證木桶和管子完全密封,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最後,我還是要說一句,格物致知啊,各位飽讀聖賢書的時代驕子們。讀書是為了明理,聖人早在兩千年前就告訴我們,格物致知。可惜的是,一些後人理解錯誤了,歪曲了聖人本來的意思。好了,時間還有,請大家看第三個格物實驗。”

  第三個實驗的動靜就大了,首先是四十匹馬,分兩邊等候。中間是兩根鐵索,鐵索的一頭綁在一個半球上,另一邊綁在一堆繩子上,一根繩子,代表一匹馬。半球在眾人看來有點怪,還有點大,一台蒸汽機和抽氣機被推了出來,當著眾人的面,蒸汽機發出了怪叫聲。南京呆過的人不足為怪,這玩意整天在響,抽水到高塔上,自來水大家都知道了。

  空氣抽空之後,兩個半球,絲毫沒有外物捆綁,驚人的吻合在了一起。蒸汽機尖嘯一聲之後,漸漸的停下,兩台機器都被推走。站在台上的陳燮這時候又道:“請大家看仔細了,這兩個半球之間,有沒有什麼相連的東西呢?”

  現場一片譁然,就是沒人出來提出反對的意見。陳燮這才做了個收拾,一邊掛上一匹馬,開始往相反的方向拉。很明顯,在鞭子之下,馬拉不開這兩個半球。幾分鐘後,陳燮做了個收拾,下面的士兵停下,又套上了一匹馬。再來,還是不行,再加,還是不行,四、五、六、七、八……。一直到全部的馬都套上之後,砰的一聲,半球才被拽開。

  現場,再次陷入了死寂,驚悚的看著陳燮在台上微笑的看著台下,就像一個神在俯瞰。

  第五百六十八章 不可逆轉

  關于格物致知的風波,如果說開始驚濤駭浪,結束的過程意外的短暫,但是卻不平靜。決心以死明志的劉宗周、黃宗羲,在他們的學生詳細的匯報了整個過程後,默默的收拾離開。陳燮是什麼人?你要拿妖術鬼神來說他,那是褻瀆了這位大明的擎天之柱。就算是劉宗周和黃宗羲再怎麼偏狹固執,在格物致知的問題上,已經沒有任何說辭能解釋的通。

  一張嘴再怎麼能說,也不會有親眼目睹的效果來的直觀。什麼是格物,什麼是格物致知之後產生的力量,陳燮已經詮釋的非常清楚了。一個木桶,一根管子,一杯水,就這麼簡單的實驗,讓很多人明白了一個道理。世間萬物很多道理,得去動手才能發現,閉門讀書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正如大明的讀書人,挽救不了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一樣的道理。

  幸運的是,這是一次學術上的爭論,而不是文武之間的對抗。圍繞著什麼才是格物致知的正確理解的話題,第二天的《明報》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探討。之所以是探討,原因是措辭沒有之前那麼激烈了,投稿的人則變得比較複雜,不再是單一的東林——復社一脈,也不在是單純的聲討陳某人的倒行逆施,更不要提什麼在先賢牌位前跪下謝罪的話。

  有一種觀點很有趣,作者的筆名叫匹夫之責。他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念。假設先賢們對於聖人原話的理解並沒有錯,只是不夠全面。這樣的話,就不難理解為何會有奇巧淫技一說。也就是說,聖人並不反對奇巧淫技,歷代君王對於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創舉。也給於了高度的評價和待遇。當今天子,不也一度下詔,要求民間有識之士,獻犀利之火器麼?格物致知,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某一個領域。這大概才是聖人最初的意思。

  這樣的觀點比較溫和,給“聖人”們留下了足夠的顏面。客觀的說,中華民族的整個道德體系,離不開這些神聖的奠基和後來者的弘揚。從一個民族的歷史角度看,這些歷史上被推崇的先賢們。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整體上來看,他們足夠當的起“偉大”二字。畢竟在當時的文化水準和社會現狀,能夠做出超出常人的理論研究,這本身就當的起偉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