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眾人都坐下,面前擺著這些事情的抄寫件,拿起來看看大致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這才由周延儒繼續道:“按照次序來吧,先說第一個事情,陛下對內府的兵仗局很不滿,已經停辦了,匠人都打發去了遼東。讓內閣擬一個章 程出來,今後工部的軍器局軍器製造,如何保證質量的問題。”

  提到這個事情,其實最有發言權的就是洪承疇了,他是在外帶兵打仗回來的,知道大明工部的軍器局是個什麼玩意。本來是先進武器的鳥銃,因為質量太差,三發以內必然炸膛,直接導致軍隊寧願用冷兵器。嗯,大炮還好一點,但是也有限。質量笨重,打個三五炮就紅了炮管之類的問題非常普遍。當初湯若望在京師搞了一段時間,鑄紅衣大炮數門,還是有點成效的。但是那玩意動輒四五千斤,擺在城頭上還能用,拉出去野戰就是個累贅。

  朱由檢在這個問題上很不滿,自然是理由非常充分的。人家登州營是什麼裝備?純火器的裝備,什麼時候見過炸膛了?不滿歸不滿,這個軍器局牽涉太廣了,不是一句話就能解決的問題,不像內府是太監在管的,皇帝一句話就滅了。匠人全都發配遼東,幾個管事的太監都人間蒸發了。

  可以說皇帝對工部的軍器局是很火大的,只不過新的改良版制度之後,他不好直接插手。看上去是有點作繭自縛的感覺,但是朱由檢還是這麼去做了,可見陳燮對他的影響。

  作為內閣,要給個交代才行,繼續這樣下去,沒個對比就算了,現在有一個登州軍器局作為對比。襄陽整軍的四個總兵,都是登州裝備,怎麼沒見人家換成刀槍?皇帝不傻,以前是不知道,現在是知道了,還有能力去改變了。

  “工部軍器局製造的軍械,確實不如登州造。在陝西的時候,我手裡有幾門紅衣大炮,入川之時全都沒帶上。倒是襄陽整軍的四個鎮,帶上了百餘門火炮,輕便的緊,尋常一匹馬拉著走,山路有兩匹馬也能帶的走。”洪承疇當然要體現自己的長處,這個發言權不要是自己傻。而且他說的很藝術,沒說太過分的話,就說存在差距。

  話說到這裡,洪承疇就停下了,沒有繼續說怎麼辦。這也是說話的藝術。

  周延儒心裡有點膩歪,你說的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等於沒說嘛。我問的是怎麼辦,這活有點得罪人啊。京官對清苦啊,尤其是工部這樣的衙門,這些年也沒啥大的攻城。造點軍器應個場面,下面的軍隊還不愛用。以前是一團和氣,大家都裝著看不見。十多年的戰爭下來,這個事情早就暴露的一乾二淨了。期間還發生過一次大爆炸來著。

  第五百二十九章 效率

  “既然是陛下有旨意,先交給工部商議一下,看看他們能有什麼主意再說吧。”陳演作為次輔,及時的站出來給周延儒分憂,當然這個分憂的手法有點無聊的和稀泥的意思。總比沒有人說話,冷場尷尬的好。周延儒還沒表態呢,盧象升咳嗽了一聲。

  “軍器局品級雖不高,關係到軍隊的戰鬥力。既然他們耗費了大量的銀子又造不出合格的軍器,不如裁撤算了。”這話可是一點都不留情面,這裡面有盧象升的個人情緒,但是誰都無法否認,這是一句實話。問題是這裡牽扯到一系列的職位問題,不像內府那樣,皇帝一句話,兵仗局就撤了。這是朝廷的體制機構,怎麼能說撤就撤呢?

  盧象升不是不知道這個,但是他有過沉痛的歷史教訓,當年不肯議和,差點被坑死。反過來說,他要是當初答應了議和,黑鍋就是他來背了。所有輿論的炮火都得他來抗,結果也好不了,袁崇煥就是前車之鑑。所以這一次呢,他一看是皇帝的意思,很乾脆的再次先確保政治上的正確。這人是軸了點,但是不傻。而且這個軍器局造的裝備,實在是太次了。

  盧象升屬於不怕得罪人的,楊廷麟則另外有一個小九九。他是戶部尚書,要為朝廷的錢袋子考慮。工部那邊每年耗費幾十萬兩銀子,那是一點像樣的成績都沒有。

  “工部軍器局製造一桿鳥銃,耗費銀兩為十五兩(嘉靖年間是二兩三錢),登州造售價是三十銀元。軍器局造的鳥銃,易炸膛。射程亦不相同,優質者三十步可穿甲。反觀登州造,六十步可穿甲,連續發射十響無炸膛之虞,且為燧發鳥銃。射速更快。孰優孰劣,一目了然。既然陛下有心裁撤,不如就裁掉好了。”楊廷麟一算這個經濟帳,大家都不說話了。

  周延儒和陳演都看著洪承疇,只有他的反擊才有說服力,別人沒帶過兵啊。問題是。洪承疇根本就沒有反駁的餘地,人家說的句句是實話。洪承疇也只好點頭道:“要論火器,登州造絕對是最佳的。不過,大軍不能只裝備火器吧?”

  盧象升直接來了一句:“登州營,襄陽四鎮。除軍官及親兵之外,可都是裝備的火器。登州造還有卡槽刺刀,必要時也不懼近戰。”一句話,就給其他三位逼到牆角去了。

  “此事,還是慎重一點為好。軍器局,關乎軍備大事,不能說撤就撤。還是先讓工部自己拿一個章 程吧。”周延儒一看不行了,只好行駛他的權利。首輔直接提議。如果還有反對意見,那就投票表決吧。這個現場投票,一看就是三比二。所以楊廷麟和盧象升都沒再說了。反正目的達到了,一個要政治正確,一個要把醜話說在前面,將來打板子跟他們沒關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