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燮見他臉色難看,說話就是拱手扭開臉,一副極度不悅的樣子。心裡明白他的意思,陳燮還算給他面子,解釋道:“張大人,在下一貫裝束如此,就算平台召見,也是這身打扮。”

  呃,張秉文一口氣差點沒順過來,不可思議的看著陳燮,心說見陛下你也這個樣子?不怕君前失儀麼?陳燮似乎知道他心裡怎麼想的,先開口道:“我以為,只要把地方治理好了,為君父分憂,讓陛下少熬夜,少操心,那才是一個合格的臣子該做的事情。禮數確實很重要,但是禮數不是通過服裝來顯示的。你也別往心裡去,以後就習慣了。”

  張秉文如同被高壓電擊中,就差怒髮衝冠了,站起怒吼:“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陳燮很不給面子的一抬手道:“打住,這話你去跟建奴說吧,或者去跟流寇說。我這個人,喜歡用刺刀說話,沒刺刀用長刀說話也湊合。”

  張秉文丟下手裡的帳目,怒氣沖沖的轉身就走,邊走邊嘀咕什麼的時候,聽到身後陳燮說了一句:“讀書把腦子讀壞掉的書呆子,大明就毀在你們這些人手裡。”

  張秉文如同被一盆冰水從頭淋到腳,轉身拱手道:“陳燮,張某敬你為上官,卻不容你任意羞辱。”陳燮依舊淡然道:“我不過說了實話而已,那麼激動幹啥?先回去吧,以後習慣了就好。生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第三百七十九章 用意何在

  不歡而散是必然的!朱由檢離不開這些文人治理整個國家,陳燮卻沒有太把他們放在心上。明朝到了末年,文人代表的縉紳集團,不再是整個國家穩定的基石,而變成了這個國家體內最大的毒瘤。他們享受權利帶來的好處,卻不願意盡義務。當然也不是全部,但肯定是絕大多數。不僅僅是縉紳集團如此,整個明朝的既得利益集團,縉紳、勛貴、宗室,都在挖這個國家的牆角,喝這個國家的血。

  張秉文怒氣沖沖而走,這位在歷史上崇禎十二年濟南城破死節的文臣,相對來說還是一個比較盡職的官員。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陳燮對他還算是客氣。

  陳燮巡撫山東,上任一個月,做的這些事情,自然有人記錄在案,擺在朱由檢的書桌上。

  “這個陳思華倒是有趣,上任之後先整軍,別說拜見魯王了,就連濟南城內的德王都沒有拜見。你們都說說,陳思華搞的什麼名堂?”朱由檢面帶微笑的看完報告,問了一句站在面前的王之心和駱養性。

  這倆一個是東廠提督,一個是錦衣衛指揮使。山東的情報,都是這倆弄來的。因為曹化淳的關係,東廠跟陳燮的關係不說近乎,至少是比較和睦。作為天子耳目,該匯報的還是要據實稟報。陳燮做的這些事情,也沒什麼見不得人的。

  “萬歲爺,奴才以為,不見藩王,乃陳思華自愛之舉,整理軍務。乃當務之急。山東近在京畿,先整軍乃是穩妥之舉。”王之心小心翼翼的推論,用眼睛的餘光偷窺朱由檢的反應,看看他在微笑,心裡知道妥了。

  “臣以為。陳思華行事不同常人。往往當是很難看出端倪,故需時日才能看明白。”駱養性的答案,則比較中庸了。不過話也可以當成是廢話來聽。

  朱由檢擺擺手,示意兩人下去後,回頭問王承恩:“大伴,你說說看。”

  王承恩思索一番才道:“萬歲爺,奴婢愚鈍。不明其意。不過奴婢看陳思華在登州的過去,也是先以軍隊起家。這大概是他個人的做事習慣吧?”

  朱由檢笑道:“你們啊,格局還是太小了。陳思華為何先整軍,無他,名正言順爾。此先易後難之意,先看看各方的反應,以靜制動。手裡有兵權。出了問題也好及時的穩定局面。陳思華文武一把抓,卻沒有大動干戈的意思,朕以為還是有顧慮。山東兩個王府,一個聖人門第,都不是那麼好相與的。”

  一張布告出現在四個城門口。陳巡撫募兵。條件,十八歲以上,二十五歲以下的男性,身體健康,身家清白,識字優先,待遇從優。當兵從來都不是一個好職業,好男不當兵可謂深入人心的觀念。

  但是陳燮的布告一出來,排隊應募的青壯百姓,差點給軍營大門給堵上了。原因很簡單,待遇是真好,現在這年月,飯都吃不上,當兵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給別人當兵沒準要挨餓,給陳老爺當兵,一天三餐不是吹出來的,是吃出來的。

  山東兵不論老弱,每人每天三餐,早餐是稀飯就窩頭,午餐是白面饅頭,晚餐有時候是小米飯,有時候是雜和面窩頭。總之頓頓管飽,不帶說吃個半飽的。

  整頓山東兵才幾天,現在那些兵的臉上都能看到血色了,穿的也整齊乾淨,每天傍晚列隊自城外歸來,就是最好的活廣告。過去這些兵,活的跟乞丐差不多,現在這些兵,走路都得抬起頭。低頭?小心教官的鞭子!

  跟隨陳燮進駐濟南的不僅僅是軍隊,還有一個以劉慶為首的商業團隊。應該是急需的幕僚團隊,卻只有區區四個人選。莫泰、夏允彝、徐孚遠、孫克咸。其中以莫泰為首,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離群獨處的生活後,回到陳燮身邊的莫泰立刻展現出強大的獨當一面的能力。陳燮的幕僚團隊的格局,就是莫泰領銜,其他三人邊學習便工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