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句話問到了疼處,他還真的就是這麼想的。這貨還是嫩了點,脫口道:“你怎麼知道?”說完就反應過來了,惱羞成怒:“你小子訛我!”陳燮抬手把手裡的茶杯丟了出去,奔著他的面門就去了,這貨嚇的眼睛閉上,沒等來茶杯砸臉上,只聽到砰的一聲,接著頸部一燙,亂跳亂抖。

  錢不多面露憂色,要勸陳燮,被一個嚴厲的眼神制止後,安心的坐回去。茶杯砸在小公爺的身邊柱子上,熱茶水把頸部被燙紅了。徐小公爺指著陳燮,哆嗦道:“你敢砸我?”

  陳燮冷笑兩聲:“就你這樣的廢物,要不是看在老國公的面子上,也配跟我後面掙銀子?帶你發財呢,傻孩子,還以為你真是個人物?識趣的,趕緊坐下,別在那跳來跳去的扮猴戲。”

  錢不多這個時候表現出很強的執行力,走在邊上道:“小公爺,國公府,可不止一個男丁。”就這麼一句話,這小子安生了。忍著衣服是濕漉漉的,坐下道:“好,我忍了。”

  陳燮豎起一根大拇指道:“好,就沖你這份忍耐,我看的起你了。老錢,告訴他吧。”

  錢不多附耳低語,徐小公爺聽著一臉的驚喜,忍不住站起道:“真的一年有五千兩?”

  陳燮剛接過鄭妥娘端來的新茶,狠狠的把茶杯放茶几上,咚的一聲,喝道:“坐下說話!”

  徐小公爺畏懼的看了一眼陳燮,現在他還不是國公呢,自然沒有什麼底氣。就算他是國公,連離開南京地界的能力都沒有。大明那幫文臣,眼珠子跟狼似的,時刻等待咬勛貴一口。在南京城裡他怎麼鬧都沒啥大事,你離開一個試試看?大明那麼些王爺,那個能離開封地?舉個例子,濟南的魯王,連出個濟南城去踏青都很難。明朝的文臣,在對付勛貴上很苛刻。

  錢不多冷笑著看他落座,繼續道:“小公爺找店面,貨源我來解決。半年一次分紅,南京城裡的破事歸小公爺解決。沒有問題,就在這份合約上簽字按手印,今後南京城裡,就這麼一家店買鐘錶,小公爺覺得掙不到銀子的話可以不答應。”

  第二百二十一章 銀圓開路

  “我什麼不答應,你當我傻麼?這玩意,現在都賣三千兩一個了,就這個,我還欠著人家銀子沒給呢。老錢,我能不能先支五百兩銀子?”徐小公爺一番話,陳燮聽著嗤的一笑,這貨看著陳燮,畏懼的縮了一下脖子。心裡對陳燮的怨恨深重,但是真的怕這個傢伙。他的兄弟可不少,事情辦砸了,老爺子只會看輕他不說,一筆好財源還沒了。

  徐小公爺依依不捨的走了,來到這地方,竟然連口酒都不留,真是太操蛋了。但是他得回去匯報,具體的事情還有待進一步的確定,沒有老頭子的點頭,他真不能做主。

  送走小公爺,回到堂前,錢不多看見陳燮坐著仰面閉目,鄭妥娘站在身後,給他捏肩膀,臉上的表情溫柔似水的。這個時候看見這個場面,錢不多的心中對陳燮的敬畏愈重。這些年跟著陳燮後面發財,老錢在南京這些勛貴世家的面前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今天這個事情,看似很冒險,實際上仔細想想,還是很有必要的。銀子這個東西,誰見了不喜歡啊?南京城裡水太深,魏國公家不過是第一個談判的目標而已。如果不能展示出足夠的強硬,稍稍有點軟弱,就會被無數紅著眼珠子的惡狼撲上來,啃的骨頭都不剩。

  錢不多甚至都不敢喘大氣,小心翼翼站在一邊,等著陳燮的下文。

  “老錢,南京這邊的事情。今後你負責吧。就不要回登州了,錢莊的事情太重要了,我多給你半成的乾股。”陳燮終於睜開眼,錢不多心裡狂喜,臉上卻是一點都沒表現出來。

  “思華,我還是有點擔心,徐老公爺那邊,未必就這麼好說話。”錢不多提醒一句,陳燮點點頭道:“這個老狐狸,跟他鬥心眼。比上戰場殺建奴都累。不出預料的話。這個時候,他家裡可有不少人在等著小公爺帶回去的消息。我要是稍微露出一點軟弱,今後這個南京分號的五百萬銀圓還有每年的利潤,他們就敢全部給我吞下肚子裡去。”

  “思華言之有理。這些人就這個德性。接下來該怎麼談?”錢不多進一步的請示。陳燮淡淡道:“鎮守太監那邊,帶上這封信,你去走一趟吧。勛貴那邊。明天會主動聯繫你的。這麼大一筆買賣,他們才不會捨得放棄。官場上的交道,我來打。”陳燮摸出一封信,遞給錢不多。

  “鎮守太監那邊,開個什麼價才好?”

  “不怕告訴你實話,這信是曹化淳寫的。有了這封信,他不會太過分,每年給個五千銀圓吧。”

  錢不多心裡算了算帳,然後才道:“方方面面都要打點到,這樣一來,每年在這些關係上頭的花費,就不下五萬銀圓。錢莊的利潤,可就薄了。”

  陳燮笑道:“老錢啊,你還是缺點見識。每年五萬銀圓的花銷,看起來很多。只要這些銀圓在南京城裡能像銀子一樣的流通,再花五萬銀圓都是值得的。你應該這樣想,今後整個大明的商家,都信任並且願意用銀圓,願意把銀子存進錢莊,取走的是銀圓。”

  別人這麼說,錢不多肯定不服氣,陳燮這麼說,他是認帳的。每年上下打點就得五萬銀圓,樓上的聽眾柳如是心裡暗暗吃驚。這陳姐夫,怎麼玩這一套也是那麼熟練,換成以前,柳如是的看法肯為“一定不是個好人”。現在嘛,給一通忽悠過了,是非觀念有點模糊,想法自然是成大事不拘小節之類的話。後來的史學家,因為陳寅恪的緣故,對柳如是多有推崇。實際上這個時候的柳如是,不過是個小女孩子。十幾年後也不到三十歲,見識能高到哪裡去?錢牧齋不肯投水殉國,她不是也跟著一直活下來了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