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頁
說明了一下他對學子們的重視。
其後收穫了一群誇讚,蕭子鴻再帶著舒淺施施然離開。
被留下的,跟著一起來的段九淵,就那麼被眾人圍上了。
“九淵,你怎麼和陛下一起來的?”
“九淵,你這是要成陛下面前紅人了啊!”
“苟富貴,勿相忘。”
“還記得當年同住一家貢院的情誼麼!”
裝了半天隨從的段九淵翻了個白眼:“得了啊,我可真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我現在還沒理清楚呢。莫名其妙就順了路,莫名其妙就跟著來了國子監。”
更莫名其妙的是。
大半月之後,在家裡一目十行還能直接背出來的段九淵,本正慵懶著,覺得當官也就那樣,還挺無趣的,就被敲了門。
門外一對夫妻,站在一個小孩身後。
那小孩兒行了禮,仰著頭對著段九淵開口:“姚華,崇州人士。段大人,您看,是您先考我,還是我先考您?”
段九淵:“……?”
姚華朝著段九淵解釋:“是這樣的。教主對您的才華非常仰慕,覺得您當我的先生,這事還算比較妥當。但是拜師總歸要雙方都樂意才成,就讓我爹娘帶我來京城了一趟。”
條理清楚。
就是教主是什麼?
段九淵後知後覺反應過來:“舒娘?娘娘?”
他又看向後頭兩個大人。
姚旭開扇子:“崇明教二當家,姚旭。旁邊是我妻師氏。娘娘介紹來的。”
段九淵看向這三人,最終還是將視線落在了不卑不亢的小傢伙身上:“已考過一場童子試?覺得可難?”
姚華點頭:“有點。筆不太好握,差點沒寫完。”
因為年紀太小,握筆寫字比常人慢很多。
不過,別人眼中的難,和姚華眼中的難好像不太一樣。
他側身讓開:“先進來再說,我要考的東西一時半會兒可考不完。你要考的,想來也一樣。”
姚華走進了門。
身後姚旭和師華對視一眼,也跟著一道走進了門。
大半天之後,連良辰吉日也沒選,什麼雜七雜八的流程都沒走。
送錢,倒茶。
一對師生就此結緣。
段九淵和姚華相見恨晚,頗為感慨。
原來這世上真有天賦奇才,且有才者不止一二。
第160章
光陰似箭。
轉瞬十年。
崇明教在海外各國生意越做越大, 教內人員不僅僅是尋常天丨朝百姓,還有了不少異國人。
天下書院四起, 有朝廷督辦和民間自辦, 崇文同時一樣尚武,逐漸發展。
百姓耕種產量遠大於十年前, 偶有一畝產量兩三倍甚之過往。
此等盛世, 並不僅僅是單單一個國家的自我盛世,還是相對於他國而言,甚至是帶起了他國的盛世。
沿海各國各自發展, 相互往來, 竟隱隱有了別的工學發展,是即便舒淺都不曾預想得到的。
其中最為好笑的一件事, 莫過於崇明教竟是靠著賣捕鼠器, 在遙遠的歐暹巴等國大賺了一筆, 原先不過是返鄉的伯恩斯, 就那麼順其自然成為了一代銷售商。
佛郎機國君主是其附庸國的國民,在前些年打仗輸過之後,又面臨了打仗贏來那些個國家的反抗。
再其後逐漸自我發展,倒是更加安穩了一些。
一年年過去, 萬邦來朝不再是寥寥幾個或者十幾個國。
朝廷的《外國傳》中,已有了好幾冊。
船運一日比一日方便的同時,陸運也逐漸方便了起來。北方不少州府土壤依舊貧瘠,但玉米等不需要極為富饒土壤的糧食依舊能夠得到豐收,餘下的百姓不再局限於農田, 而能夠加入到了運鏢等事業之中。
朝廷上北方人也逐漸增多。
南方經濟繁榮昌盛,在兩京制的帶動下,逐步實行州府對接策略,一州帶一州從而發展。
科舉三年一辦,更是才人輩出。
這年更是出了一個十六歲的解元,舉人中名符其實的第一,驚才艷艷,震撼京城。
然後第二年會試,沒去考。
理由是年紀太小,被他先生和家裡父親強按著不准考。名義上是說這個年紀就考容易太傲,不妥,還要磨練一下心智。
事實上是解元這個年紀去考,就算到了殿試,皇帝也會由於他年紀過小,而特意不給第一。那沒了六元及第,虧大了。
要知道這個小傢伙已經拿下了四個第一,就差兩個湊個齊整了。
一時間那年會試的眾人竟是不知道是該慶幸還是該羞憤。
這事傳到蕭子鴻那兒,蕭子鴻想了想他確實不會給姚華第一,和舒淺當笑話講了。
給了這孩子第一,要是沒有壓倒性的文章拿出來,不得已服眾。即便是拿出了好文章,回頭上了朝廷,眾人對他情感也頗為複雜,不如再壓壓。
於是又等三年。
皇帝昭告天下,準備要退位了。
此事於新年時昭告天下,太子雖年輕,但這些年早就開始旁聽六部,甚至在皇帝前往南京的半年內,主持京城中各項事務。
其治國才能,仁慈之心,天下群臣可見。
年中時會直接傳位,這一年就將是蕭子鴻當皇帝的最後一年。
其後收穫了一群誇讚,蕭子鴻再帶著舒淺施施然離開。
被留下的,跟著一起來的段九淵,就那麼被眾人圍上了。
“九淵,你怎麼和陛下一起來的?”
“九淵,你這是要成陛下面前紅人了啊!”
“苟富貴,勿相忘。”
“還記得當年同住一家貢院的情誼麼!”
裝了半天隨從的段九淵翻了個白眼:“得了啊,我可真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我現在還沒理清楚呢。莫名其妙就順了路,莫名其妙就跟著來了國子監。”
更莫名其妙的是。
大半月之後,在家裡一目十行還能直接背出來的段九淵,本正慵懶著,覺得當官也就那樣,還挺無趣的,就被敲了門。
門外一對夫妻,站在一個小孩身後。
那小孩兒行了禮,仰著頭對著段九淵開口:“姚華,崇州人士。段大人,您看,是您先考我,還是我先考您?”
段九淵:“……?”
姚華朝著段九淵解釋:“是這樣的。教主對您的才華非常仰慕,覺得您當我的先生,這事還算比較妥當。但是拜師總歸要雙方都樂意才成,就讓我爹娘帶我來京城了一趟。”
條理清楚。
就是教主是什麼?
段九淵後知後覺反應過來:“舒娘?娘娘?”
他又看向後頭兩個大人。
姚旭開扇子:“崇明教二當家,姚旭。旁邊是我妻師氏。娘娘介紹來的。”
段九淵看向這三人,最終還是將視線落在了不卑不亢的小傢伙身上:“已考過一場童子試?覺得可難?”
姚華點頭:“有點。筆不太好握,差點沒寫完。”
因為年紀太小,握筆寫字比常人慢很多。
不過,別人眼中的難,和姚華眼中的難好像不太一樣。
他側身讓開:“先進來再說,我要考的東西一時半會兒可考不完。你要考的,想來也一樣。”
姚華走進了門。
身後姚旭和師華對視一眼,也跟著一道走進了門。
大半天之後,連良辰吉日也沒選,什麼雜七雜八的流程都沒走。
送錢,倒茶。
一對師生就此結緣。
段九淵和姚華相見恨晚,頗為感慨。
原來這世上真有天賦奇才,且有才者不止一二。
第160章
光陰似箭。
轉瞬十年。
崇明教在海外各國生意越做越大, 教內人員不僅僅是尋常天丨朝百姓,還有了不少異國人。
天下書院四起, 有朝廷督辦和民間自辦, 崇文同時一樣尚武,逐漸發展。
百姓耕種產量遠大於十年前, 偶有一畝產量兩三倍甚之過往。
此等盛世, 並不僅僅是單單一個國家的自我盛世,還是相對於他國而言,甚至是帶起了他國的盛世。
沿海各國各自發展, 相互往來, 竟隱隱有了別的工學發展,是即便舒淺都不曾預想得到的。
其中最為好笑的一件事, 莫過於崇明教竟是靠著賣捕鼠器, 在遙遠的歐暹巴等國大賺了一筆, 原先不過是返鄉的伯恩斯, 就那麼順其自然成為了一代銷售商。
佛郎機國君主是其附庸國的國民,在前些年打仗輸過之後,又面臨了打仗贏來那些個國家的反抗。
再其後逐漸自我發展,倒是更加安穩了一些。
一年年過去, 萬邦來朝不再是寥寥幾個或者十幾個國。
朝廷的《外國傳》中,已有了好幾冊。
船運一日比一日方便的同時,陸運也逐漸方便了起來。北方不少州府土壤依舊貧瘠,但玉米等不需要極為富饒土壤的糧食依舊能夠得到豐收,餘下的百姓不再局限於農田, 而能夠加入到了運鏢等事業之中。
朝廷上北方人也逐漸增多。
南方經濟繁榮昌盛,在兩京制的帶動下,逐步實行州府對接策略,一州帶一州從而發展。
科舉三年一辦,更是才人輩出。
這年更是出了一個十六歲的解元,舉人中名符其實的第一,驚才艷艷,震撼京城。
然後第二年會試,沒去考。
理由是年紀太小,被他先生和家裡父親強按著不准考。名義上是說這個年紀就考容易太傲,不妥,還要磨練一下心智。
事實上是解元這個年紀去考,就算到了殿試,皇帝也會由於他年紀過小,而特意不給第一。那沒了六元及第,虧大了。
要知道這個小傢伙已經拿下了四個第一,就差兩個湊個齊整了。
一時間那年會試的眾人竟是不知道是該慶幸還是該羞憤。
這事傳到蕭子鴻那兒,蕭子鴻想了想他確實不會給姚華第一,和舒淺當笑話講了。
給了這孩子第一,要是沒有壓倒性的文章拿出來,不得已服眾。即便是拿出了好文章,回頭上了朝廷,眾人對他情感也頗為複雜,不如再壓壓。
於是又等三年。
皇帝昭告天下,準備要退位了。
此事於新年時昭告天下,太子雖年輕,但這些年早就開始旁聽六部,甚至在皇帝前往南京的半年內,主持京城中各項事務。
其治國才能,仁慈之心,天下群臣可見。
年中時會直接傳位,這一年就將是蕭子鴻當皇帝的最後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