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盧森有些得意的笑了笑道:「看吧?陛下還是偏向著老臣說話的。只是陛下……他們這樣想錯了嗎?」

  孝帝怔了一下,有些跟不上盧森的思路。

  「陛下,身為臣子在政務上若無攀比之心,只會人云亦云的碌碌無為,這樣的臣子就是合格的嗎?候申,裴浩,周延公三個人論才皆在老臣之上,老臣若不是先帝舊臣資格老一些,見到這樣的三位後起之秀內心中或許會更加的嫉妒吧。陛下剛才維護老臣訓斥了侯大人和裴大人,老臣感動莫名,但是陛下,老臣想要說的是,偏聽偏信則無異於堵住了耳朵蒙上了眼睛,從而領陛下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兼聽則明啊。」

  他對候申和裴浩歉意的笑了笑道:「二位大人,得罪了。」

  候申和裴浩這才明白盧森的用意,禁不住心裡的愧疚心更加的強烈起來。說實話,他們兩個人在軍機處沒少受到盧森的指點。雖然他們都或多或少的認為這位當了將近二十年宰相的盧大人其實不過就是資格老一點,論真本事絕對比不上自己。可是此刻他們倆在內心的翻江倒海中卻明白了一點,若是換做了自己,絕對做不到盧森這樣。

  劉凌一直沒有說話,此時聽到盧森又把話題帶向了別處,他心裡深深的感到了一種無力的悲哀,盧森抱定了必死的決心,這是在想陛下留遺言!或者是在為陛下最後一次出謀劃策!他是想在自己臨死以前盡最大的努力幫陛下做一些事,包括敲打一下進入軍機處後越發不可一世的候申和裴浩,尤其是以天子門生自居的後者。

  反正他決心要死了,不怕得罪人。

  他有心勸阻,卻不知道該說什麼。

  「朕知道了,朕都記下,若是忘了的話,你就狠狠的罵朕。朕給你這個權利,以後朕要是犯了什麼錯誤你就當面指出來,就算是罵朕都可以,朕絕對不會計較!書記官呢,給朕出來記下朕今日說下的話,以後再想盧森在朕面前直言無罪!」

  廷史跑進來剛要答應一聲,卻看到老宰相盧森對自己搖了搖頭。再看看孝帝的臉色,他有些左右為難。不過很快他在心裡就做出決斷,提筆在紙上記錄下孝帝今日說的話。

  候申心裡一震,暗想道陛下今日聽到盧森準備赴死的話相比是急的有些失去理智了,怎麼會做出這麼多沒分寸的事情來?且不說這直言無罪的權利,因為這雖然算是殊榮但卻並不怎麼招人妒忌,畢竟那些滿嘴跑馬車的御史大人們差不多都有這個權利。他在意的是孝帝之前對盧森的承諾,已經超出了理智的範圍。

  北漢國小民少,所以在高的爵位基本上都不會封賞食邑。二百戶,已經是封賞的極限了。而對盧森一張嘴就給了五百戶,這不得不說孝帝現在已經失去了理智。至於封為郡王,這更是讓人無語了,大漢立國至今還沒有封過一個異性王爺,就算當初幫著先帝建國的那幾個功勳大將都沒敢往這方面想,更何況盧森這樣一個文臣?就算他功勞再大,還打得過開國功臣?至於免死鐵卷,本朝更是從來沒有聽說過!

  雖然這樣想,但是候申理解孝帝此時的心情。孝帝登基至今能舉步維艱的維持著,完全靠著劉凌和盧森這一文一武兩個人支持,有劉凌,外事無憂。有盧森,內事無愁。說句心裡話,候申並不反對孝帝履行剛才對盧森做出的承諾。因為這樣一來的話,他也就有了更高的奮鬥目標。

  而裴浩想的則是陛下的寬厚仁慈,陛下的愛才,陛下的體貼,還有陛下難得一見的溫情。他不認為孝帝表現出平凡人的懦弱和依戀有什麼不妥,相反,這才是他心目中明君的形象。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不是帝王,而是神仙。帝王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

  而劉凌看到的,則是他二哥的真性情。作為帝王,平時的偽裝太厚重了,厚重到連他二哥自己都忘記了自己原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盧森見那廷史已經記錄下了孝帝的話也無可奈何,畢竟在皇帝和自己這兩個人之間選擇,廷史必須服從皇帝的命令。這也是他的本分是他的職責,他的工作就是記錄帝王每天的言行舉止。

  「謝陛下的厚愛,老臣……」

  盧森擦了把眼淚,哽咽著說道:「老臣還有最後一件事請求陛下。」

  他收拾起心情,盡職盡責的完成著屬於自己的使命。

  「你儘管說,朕無不應允!」

  盧森看了一眼劉凌,有些歉意的說道:「老臣不懂軍務,但老臣也曾聽說過兵貴精而不再多。前陣子歐陽專謀逆手下從賊者號稱三十萬,卻被王爺率領四萬精兵打的落花流水。由此可見此言不虛。我大漢如今疲弱,百姓生活困苦,連年戰亂土地荒蕪,朝廷今年施行了新政鼓勵百姓開荒種田,可是老臣從下面遞上來的摺子得知,分到土地的百姓手裡有糧食種子卻發愁沒有人去種!這些年不斷和大周開戰,平定叛亂,百姓中適齡的男丁都從了軍或者從賊,戰死者十之六七。」

  「以我大漢目前的國力,也養活不起現在這十餘萬大軍。老臣的意思是,百姓們分到了田地卻因為家中沒有勞力無法種植,光憑老弱婦孺如何才能恢復元氣?不如趁著大遼與大夏打得不可開交拼出了真火損失巨大,不管雙方誰勝誰敗恐怕兩年內都不會覬覦我大漢的機會退兵還農,精兵簡政。」

  「解放出一批不能真正為國出力的士兵回去種田,這樣一來的話一是減少軍費的開支,二是能儘快恢復百姓的活力。當然,老臣對軍務並不擅長,或許只是胡言亂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