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荊軻刺秦後,秦國即刻調整了遠交近攻的大方針,把矛頭指向燕國,王翦、李信大破燕代聯軍。燕王喜逃往遼東偏安了五年,期間老老實實地把兒子太子丹的人頭送給了秦王政。燕國人是辦不成大事的,因為他們沉不住氣,縱然燕昭王賢如堯舜,即使蘇秦巧舌如簧,但大方針是錯的,最多借力打力搞垮了強鄰齊國,而忘了提升自身競爭力,也許是仇恨讓燕國人失去了理性。真正的復仇者,應該像勾踐一樣隱忍,從不把仇恨表現在口頭上,找准機會痛下殺手,不給對手留翻盤的機會。時代不同了,人心壞了,所有的國恥家醜都算在了太子丹和荊軻頭上,四公子籠絡人才的伎倆都很老套可鄙,燕丹也背了很多莫名的口水和髒水!

  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賁水灌大梁城,延口殘喘的魏國終於成為歷史名詞。魏國是變法最早的一個國家,本來可以有一番作為的,只不過剛開始稱霸就四處碰壁,好端端一個強國硬是被打成了牆頭草!三晉的分裂只不過繁榮了三晉的文化,對於國家地位來說肯定是降低了,三晉中的硬柿子趙國都被捏得稀巴爛了誰還敢抵抗啊?三晉都是人才大國,又都是人才流失大國,其中趙魏兩國尤甚。三晉氣數已盡,信陵君不能力挽狂瀾,伊尹周公也不能,大廈將傾賢人君子們也不是超人,獨善其身之餘也只能唏噓慨嘆罷了!

  春申一何愚,刎首為李園。之後楚國陷入十年更三帝的內亂中,原本就封君泛濫(據考古及文獻統計共五十四人)、步履維艱的老大帝國一步步被占著茅坑不拉屎的李園拖到了絕路上。雖然楚國看似一盤散沙,但到底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想用區區二十萬大軍畢其功於一役還是有難度的,秦國為此損失了七名都尉和無數炮灰。

  秦王政親自道歉,邀請王翦出山,率六十萬大軍伐楚,並送至灞上。原先我一直以為送到了灞橋呢,車過灞橋收費站時還在無盡緬懷此段歷史呢,看來只不過是多此一舉罷了!古代為人臣者最怕君主忌憚,為了生存只能自污求全,王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袁崇煥軍功不能和王翦比,如果說王翦在政治上是個大學生那袁崇煥頂多算個小學三年級水平。

  王翦真不是蓋的,一出手就殺死了楚將項燕(一說自殺),楚王負芻得捲鋪蓋支邊了。十多年後王翦的孫子王離又殺了項燕的兒子項梁,不久王離就被項燕的孫子項羽所殺,這兩家殺來殺去成世仇了!楚國在春秋時出鏡率最高,甚至一度有可能統一中原,不過中原各國總戴著有色眼鏡看楚國,動不動就和楚國死磕,孟嘗君更是使出了同歸於盡的駭人打法來拖垮楚國。

  漢尼拔執掌軍權這年,王賁捉住了齊王建這隻大龜蛋,齊國滅亡,天下歸一。燕國好歹還有個刺客來耍耍帥,楚國至少還摻和了合縱聯軍,而齊國以犧牲他國換取和平不說,甚至秦人每亡一國還派使到咸陽道賀,人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齊王建和他娘君王后內鬥內行(齊人尚武,國家滅亡了竟然沒發生騷亂,同樣也證明齊國當局早已不能代表最廣大齊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秦國當成祖宗一樣供著,可人家不把他們當孫子。想當年齊桓公縱橫江湖、叱吒風雲成為萬千諸侯的偶像,後世竟坐以待斃,真不會給祖宗長臉啊!如果齊王建能採用即墨大夫的策略資助三晉英豪和楚國流亡政客,或許還能挽救覆亡的命運,縱然於事無補起碼我轟轟烈烈鬧了一場,至少也沒那麼丟人啊!

  滅衛雖然在胡亥手上完成的,有人說是為了紀念衛鞅,也有人說為了紀念呂不韋,還有人說沒必要,我認為客觀上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想把衛國這個小尾巴留給兒子做登基禮物,不然鎮不住那些元老,和李世民貶李勣讓兒子樹德一樣。秦始皇締造了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為漢族以及中華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搖籃,此後在華夏這塊土地上統一成了主旋律。秦始皇功蓋華夏,超越了三皇五帝,畢竟只有統一的民族才有可能是強盛的,而強盛的民族才能在弱肉強食的社會裡生存。秦始皇焚詩書,坑方士(被儒生概括為焚書坑儒)有他不理性和愚民的考量,可你要惹了掌握話語權的文化人就等於捅了馬蜂窩,相反毀壞文獻資料的項羽就沒那麼多人盯,大家極易把面子工程下西洋算到朱棣頭上,卻很少有人去清算劉大夏破壞海技術資料的罪。【全文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