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寡人放過他?是他放過寡人罷。”劉貴妃這話一出,皇帝更加不悅,“寡人在他心裡還沒有李家那個豎子來得重要。他明知寡人有多不待見李承佑,卻偏偏要終日與李承佑為伍。寡人勸了他無數遍,他依然故我。還被李承佑利用,卻不自知。當初變法清算時,要不是看在他是你的兒子份上,寡人早就將他處死了。他倒好,剛剛解禁又跑到朝堂上來對寡人指手畫腳。還敢指責寡人的江山得來不正。”皇帝氣急,一口氣說了一大通話。

  劉貴妃一邊聽一邊哭,嘴裡一直喃喃著求饒。

  皇帝看著她這德行,突然像個癟了氣的球似的,疲憊的揉揉額角,說道:“平日裡我待你們母子倆不薄罷。你們卻視我為無物,將我的話當做耳旁風。”

  皇帝雖沒有了剛剛的疾言厲色,換成尋常夫妻間的說話語氣。可劉貴妃卻聽得冷汗淋漓。邊搖著頭邊打著哆嗦哭求:“陛下,沒有,我們絕沒有對陛下不敬啊……”

  “你的兒子當眾指責我高家江山得來不正。你枉顧我的話——後宮不得干政。既然你們母子倆這般恣意妄為,那便一起去蜀地罷。”

  皇帝生平最忌諱兩點,當初高家江山得來不正,再有便是後宮女人不得干政。是以,前邊幾個皇子當初鬧得天翻地覆,後宮的娘娘們誰也不敢在皇帝面前多說一個字。因為了解這位皇帝為了他的江山可以多絕情。

  而劉貴妃作為皇帝最親近的女人,卻和兒子一樣犯了大忌。

  她突然意識到什麼,懊悔不已,大喊一聲:“陛下——”

  皇帝卻再沒回頭看她一眼,拂袖而去。

  劉貴妃終於想明白自己即將失去什麼,頓時嚎啕大哭,哭得一塌糊塗。

  他倆二十幾年的夫妻,多少次聽到過別宮娘娘哭訴他的絕情。當初劉貴妃自信自己不會有那麼一天。可時至今日才明白最是無情帝王家。

  所以他的絕情說來就來,說流放就流放。

  她整個身子有些搖搖欲墜,恨不得就此死了算。

  她自知自小養尊處優,在宮裡又受盡寵愛,說起來比兒子還吃不得苦。

  如今卻到了這般田地。

  隨著劉貴妃母子一家流放蜀地後,高元禎一派正式倒台。

  曾經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楚王一下子倒了台。那些楚王一派人人自危,全沒了平日裡的不可一世,俱是夾著尾巴做人都不足以詮釋他們內心的不安。

  此消彼長,陳王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沒了楚王和李承佑壓制,他開始頻頻動作,逮著機會就打壓楚派官員。一時間朝堂上被他搞得烏煙瘴氣。

  老皇帝卻沒阻止,有人猜他是因為楚王一事深受打擊。已經失去一個兒子不想再丟一個兒子。所以才聽之任之。

  陳王大概也是摸准了皇帝老爹的心思。

  畢竟皇帝總共就三位成年皇子。如今最有希望的高元禎被貶黜京,已再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

  而另一個高元鈞又遠在千里之外,回不回得了京還兩說。

  他可不就成了父皇眼下唯一的繼承人麼。陳王覺得那座至尊之位已近在咫尺。

  明面上,陳王已是一家獨大。不少朝官紛紛向他拋來橄欖枝,欲投奔他。

  那些文官位置他陳王要染指,那些武官高位他更加不肯放過。

  當他得知東邊一帶的所有計劃宣告失敗。而那個中途離京的衛珩便是失敗的根源。陳王發了好大一頓脾氣。即刻召來心腹,誓言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將高元鈞狙殺在外,斷不能讓他有回京的機會。

  而他自己則開始著手對付衛珩,欲將他手中的兵權奪取過來。

  翌日,陳王安排一眾人上奏則彈劾衛珩私自離京。

  頓時想要投靠在陳王門下的官員像是看到了契機,紛紛附和,請皇帝嚴懲衛珩。

  朝中有一半官員紛紛出列要求嚴懲衛珩。另一半則採取觀望姿勢。

  最讓人看不懂的便是衛國公和高家翁婿倆。一個是親爹,另一個是姻親。這兩邊人竟然也毫無反應,就這麼冷眼旁觀著。

  姻親倒也罷,可衛國公是親生父親啊,怎能也置親兒子與不顧,也學著旁人冷眼旁觀呢。眾人心中頗為感慨,道是大難臨頭親人也照做壁上觀。

  朝堂形勢對衛珩來說極其負面,說不定他就此被罷官,丟了大好前程。

  不少人偷偷覷他,想看看當初風光無倆的大齊第一公子,面對這種情況該是如何慌張?

  奈何,眾人失望了,那衛珩如老僧入定般,就這麼靜靜地站在隊列中,不說話也不辯駁。他站得筆挺,跟棵松柏似的。好似這些人彈劾地不是他本人一樣。

  陳王覷了他一眼,心道他也就是佯裝鎮定罷了。大好前程即將毀於一旦,不信他真能無動於衷。他暗暗冷笑。對這番局面很滿意,就等著父皇罷了衛珩的職,他好爭取樞密使這個位置。

  陳王心裡算盤打得叮噹響,面上卻假意替衛珩求情。

  “父皇,兒臣聽聞,衛使君夫妻倆感情甚篤,這才剛新婚,日子過得蜜裡調油呢。老三卻將人妻子帶出了京,著實不體諒人。衛使君出城想來也是放不下新婚妻子罷了。大家都是過來人,不該以此小題大做。”

  有人大聲駁斥:“陳王此言差矣,這怎會是小事呢。衛使君堂堂樞密使為點兒女情長就枉顧軍紀,枉顧律令。倘若哪天為此誤了國事要如何收場。陛下,老臣覺得衛使君難堪樞密使之職。懇請陛下撤了衛珩樞密使的職,讓有能力的人來勝任。”一個微微顫顫的老頭義正言辭地奏請道。

  “臣附議。”

  “臣附議。”

  “……”

  一干官員跟下餃子似的跪伏下去,請皇帝處罰衛珩。

  皇帝看著他們一個接著一個地說,不表態也不附和。表情高深莫測。

  這些大臣不僅是人精還是戲精。特別是剛剛那位義正言辭指責過的老臣。見大傢伙表演了這麼久,皇帝也不做表態。心想還不夠,於是就加大“戲劇效果”,來點更博人眼球的。

  只見這老大臣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邊嚎邊“嘭嘭嘭”地磕起響頭來。那磕頭的聲響頓時震懾了旁邊跪伏著的大臣。他們猶豫了,想著要不要也跟著磕頭啊。

  可聽著聲音是真響。於是偷偷覷了幾眼,只見那老大臣額頭磕出一個高高的大腫包,泛著血絲,很是滲人。

  那一瞬間,這些大臣糾結了,到底磕還是不磕。正當大傢伙猶豫不決時,看夠戲的皇帝陛下終於開金口了。

  “諸位愛卿,既是事實,那便按規章辦便是。何須搞出這般陣仗,弄得跟個菜市場似的,著實難看。”

  皇帝這般一說,那些跟著演戲的臣工們臉唰地一下紅了。特別是那個演得最過的,一張老臉漲得跟豬頭似的。

  陳王連忙附和:“父皇說得是,衛大人這事本也算不得天大的事。按照律例,最多也就撤下樞密使一職罷了。”陳王還是不放心,生怕程序走著走著又變卦。故意這麼一說,非得逼得皇帝當即下旨拍板定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