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臉色陰鬱,冷冷道:「好,朕一定讓元妃心隨所願,元妃等著朕的好消息吧!」

  是夜,未及五月初一,皇上蒞臨昭陽宮留宿,長孫無垢承寵,翌日賞賜合卺一對,玉枕一雙,晉尚書長孫無忌為司徒,賜世襲罔替党項公。

  四月三十,皇上臨幸韋氏,翌日晉封韋昭儀。賜韋氏先祖修繕陵墓,並賞戶邑三千。

  五月初八,皇上留宿神武殿,陰氏獲寵,晉封昭容正二品,賜神武殿更名毓麟宮。

  五月十八,拓跋氏承寵,未晉封,仍以司闈身份服侍皇后。

  五月二十七,楊氏奉詔入甘露殿,七月初八,彤史記載有孕,晉封淑妃。

  心若死灰的滋味,原來是這般苦澀。昇平佇立在冰冷的棲鳳宮第一次知道當父皇再不肯踏入昭陽宮時,母后的心境究竟是怎樣的淒冷。

  七月末的棲鳳宮,梧桐樹已高聳葉茂,原本應悶熱的天氣卻因心境而變得冰冷。她默默坐在廊下,獨自感受心中空蕩的安靜,不,連她身外也是安靜的。宮人內侍因眼前形勢不明放慢了忠誠的腳步,更有往日與別宮它苑妃嬪來往密切的宮人開始戰戰兢兢求去。

  昇平知道,也許她該自請去北宮了。畢竟這宮中已經再沒有容她立身的理由。甚至連那些日夜服侍她的人,也未必是一輩子樂於跟隨的。

  蔚藍色天空里,一隻孤鳴的小雀展翅而過,在那抹藍色里,划過一絲陰鬱的顏色,緩緩的,緩緩的淡離視線。

  就像那個人,漸漸的,離開了她的眼前。

  昇平以為,她和李世民就此算別過了。畢竟他不將她打入北宮是念在舊國公主的身份,她自己是明白兩人此生不會再見了。

  誰知,她和他再見竟是在侑兒的病榻前。

  終日陪伴侑兒玩耍的奶娘見夏夜涼慡愜意,就領了侑兒在黃昏時分在御林苑放飛紙鳶,頑皮的侑兒手抓紙鳶絲線不肯放手,一味的向前奔跑。奶娘宮人連跑再追根本來不及抓住侑兒,跑著跑著,阿的一聲人已踩空跌落在地。奶娘上前檢查覺得侑兒並無大礙,也沒有當即傳御醫入內診斷。侑兒當日深夜開始高燒不退,服了奶娘自治的退暑西瓜凍也不見效用,甚至連自己平日裡天天都要喝上一碗的綠豆沙也不能再吃。最終奶娘覺得事情隱瞞不過只能通稟皇上和元妃知曉,並傳太醫院御醫入宮診斷。

  焦急的昇平低垂身子貼在侑兒身側,用臉頰貼了貼侑兒的額頭,只見小臉滾燙的厲害。

  奶娘戰戰兢兢回道:「代王昏沉已有大半日了,怎麼呼喚也不見清醒,元妃娘娘,奴婢該死,請元妃娘娘恕罪。」

  昇平心中已經滿是惱恨,但她並不多言,此時再給奶娘任何責罵都無濟於事了,救回侑兒要緊。

  得信的李世民攜內侍們匆匆而來,入殿門正與床榻胖的昇平對視,兩人幾乎同時愣住。自那日爭執後他們再不曾見過,中間一月有餘李世民又與幾位婕妤昭容相處頻繁,昇平心中已經漠然,再見面,除最初的驚訝很快表情回復漠然。

  李世民停頓腳步,而後又邁入殿內,兩人固守各自的矜持不肯相互搭言。

  同歡見狀命宮人為皇上送來茶盞,李世民面無表情的揮手,垂首望著床上病著的小人兒,雙眉蹩在一起。

  忽然侑兒臉色異常慘白,嘴唇開始不住抽搐,甚至全身顫抖成一團,嘴裡更是發出咯咯聲響。昇平駭然,立即將侑兒抱入懷中,她回身悽厲責問:「御醫怎麼還不來?快,再去太醫院催!」

  李世民知道昇平是關心則亂,他立即沉聲:「你先將代王放下,不必如此驚慌。」昇平不肯放手,只是覺得侑兒全身冰冷臉頰滾燙,抱著癱在自己懷中的侑兒任由同歡如何討要,也不肯交給別人。

  李世民一步上前,用力將昇平雙臂打開,他利落將侑兒放置床上,以手背試探他的額頭,冷冷道:「先去浣洗一塊乾淨絲帕用冰鎮住,等御醫來了再說。」

  昇平望著眼前忙碌的宮人內侍,神情萬分焦急,看著李世民手掌握緊侑兒的小手,為他擦拭額頭冷汗,心中砰然一動。這個場景似極了她曾幻想過的父子和睦的景象,她也是在一旁悄然微笑。偏偏此刻眼前的兩人並沒有絲毫血緣,若她腹中的那個子嗣不曾離去,他也會這般慈愛對待嗎?

  此時正值深夜,太醫院代左判已出宮歸家,再來奉詔診治難以瞬時趕到。唯獨幾名值夜的御醫急匆匆進門,見皇上和元妃同時在此,他們立即慌亂的俯身以額觸地施禮。

  李世民揮袖:「不必見禮,先診治代王要緊。」

  為首御醫沈如是得旨,忙上前為楊侑診治,李世民佇立起身,冷冷望了一眼昇平,轉身又坐在長榻上,依舊沉默不語。

  沈如是診脈許久,頻頻捋著下頜的鬍鬚。代王楊侑的脈象有些異樣,似乎不是簡單的傷寒之症,更不是摔傷所致……他皺眉回稟:「皇上,代王此病來的蹊蹺。」

  昇平全身陡然緊張,整個人都繃緊了身子。李世民冷冷看了一眼昇平,寬大的手掌握住她的緩緩開口:「究竟怎樣蹊蹺?」

  「臣診斷代王體質康健,不該有急火攻心之兆,而此症來得怪異,不似尋常傷風症狀,似乎有什麼異物阻礙了代王身心血脈。臣懇請能開代王衣衫進行檢驗。」

  李世民沉默,旋即點頭:「准。」

  沈如是向元妃告罪,得到允許後轉身將楊侑衣襟打開,此時的楊侑渾身已經紅漲異樣,他雖然昏迷卻不停用手指抓弄胸口的一個紅色膿包。沈如是順著楊侑動作仔細檢查,發覺此處膿包上有一黑細針孔,針孔極細,如果不是認真湊到近前去看,根本不會發現。不需多說,他的冷汗已涔涔而下。

  沈如是在太醫院食用皇家供奉不過三載,之前在民間開辦行醫館。他雖醫齡短淺,卻見識了許多宮內太醫院御醫們都不曾見過的齷齪病症,更知道許多風流逸史背後的謀害手段。此時眼前代王楊侑身上的症狀,正同民間貴婦常常加害妾室所生女嬰使用的手段一模一樣,也正因如此,他知楊侑此次並非摔倒致傷,很有可能是被內人加害。

  沈如是將代王仔細的翻個身,又全身檢查一遍,他發現楊侑下腹,脊背,肩膀都有若干膿包隆起,有的已經年代久遠,膿包變成了黑痣掩蓋了上面的針孔,不再能查出其中是否還有針眼,有的是新近落下的疤痕,平日裡被中衣掩蓋,尋常人根本發現不得。

  沈如是緘默的回頭,有些不好開口,他面帶猶豫神情似說不說的吞吐模樣,昇平和李世民幾乎立即明白,李世民抬手一揮命宮人和內侍退出大殿,而後同歡將殿門反鎖,只留下李世民,昇平和沈如是三人在內殿沉色不語。

  一時間大殿陷入一片死寂,宮燈拖曳著三人身影,濃重得猶如千斤重。

  沈如是神色鄭重的向昇平和李世民抱拳叩首:「代王此症並非傍晚有意摔傷,而是有人暗中將針灸用的細針扎入代王身體,原本這些針尾部略長,不曾遊走心脈,只是代王今日這一摔,將心口處的針尖頂進皮肉正卡在心肺之間,心肺插有異物才會引發高燒不退。」

  李世民沉思不語,半日才又開口:「是否還能治癒?」

  沈如是緩緩搖頭,「針灸所用的針細長易斷,想取出,除非開胸取物。」①

  昇平猛地拍案站起,「你居然膽敢用爛術診治代王,居心為何?」

  開胸取物在隋唐皆是游醫使用,正規醫所無人膽敢擅動,內宮太醫院更是對此旁門左道不屑一顧。沈如是此時提議用爛術來診治代王,幾乎是將侑兒性命視為糙芥。

  李世民握緊昇平手指安撫她的情緒,定定望著沈如是:「把握幾層?」

  沈如是叩首坦言:「一成把握。不過如果不做開胸取出繡針,恐怕此針會遊走血脈,屆時代王性命才真的堪憂。」

  做是死,不做也是死,根本沒有第三條路可以選擇。昇平此刻幾乎亂了心中分寸,她無助的看向身邊的依靠,李世民回身將她抱住,語氣異常溫柔:「若是侑兒是你我子嗣,朕也會讓他去做。」

  昇平恍惚抬頭,對上李世民鎮定的目光,心中明白他為何突然說出這樣不著邊際的一句話。他傾向做開胸取物,不過又不願讓她誤解自己心懷他意。

  他定定的望住她給予全部堅定的力量,淡淡說:「若是代王就此遭逢不幸,朕會查出兇手為代王殉葬,好嗎?」

  李世民的掌心溫暖依舊,那股源源不斷的熱度讓昇平冰冷的心有些鬆動。他用力握住她的,他手上的勁道讓她幾乎放棄思考,必須強迫自己做出最艱難的選擇。

  昇平緩緩的點頭,澀然對李世民說:「如果代王不幸殞命,臣妾,恐怕也沒有求生的慾念了。」楊氏一脈只剩她們姑侄,更何況她早已將侑兒視做自己親生,根本無法接受侑兒離世的事實。

  李世民鄭重的頜首:「朕知道。」

  昇平回首,望著沈如是,鄭重神色:「沈大人,此事攸關代王性命,若有閃失……」

  沈如是立即撲倒在地,重重叩首:「若有閃失,臣願以死謝罪。」

  以一成把握賭代王一條性命,沈如是此刻臉色蒼白,願以自身承受最重的懲罰。

  昇平聽罷他的許諾,不禁悽然莞爾:「如果代王果真死於非命,本宮要了你的性命,能救活代王嗎?」

  沈如是沉默片刻,立即將自己頭頂從六品的烏紗帽摘掉,小心翼翼放在地面:「如果代王此次有其他閃失,臣願以臣全家四十五口性命做擔保。」

  沈如是並非為人狂妄,更不是醫術高超過人,他只是在審時度勢用一線生機博取自己來日前程似錦。若代王得治,他有可能取代太醫院左判而登得高位,若代王能夠存活,他必然會成為元妃娘娘最想感激之人。滿眼他日利益的人,永遠不會想像一旦失敗將會如何收場。

  可是,這樣利字當頭的人遠比其他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更讓昇平放心。只要她能許他足夠的利益,就一定能得到足夠的回報。

  李世民立即命沈如是全權準備開胸取針術,太醫院所有御醫則必須聽命沈如是,當場現配置睡聖散②,糙烏散③用於止疼麻醉,備桑白皮④用於fèng合。更有幾位不甚明了開胸之術的御醫被沈如是派遣端盆擦洗傷口之職,其他宮人內侍一概不得入內。

  昇平還想留下照料侑兒,反被李世民一把抱了出去,他面無表情回首,凜然目光掃過諸位忙碌的御醫:「朕將代王性命交給各位臣公了,朕等各位大人的好消息。」

  太醫院眾人對沈如是扛下這般玩命的苦差心中叫苦不迭,有口難言的他們紛紛叩首表白自己誓將代王救回性命。得到眾人肯定答覆,李世民邁步走出大殿,將昇平摟緊在懷中:「阿鸞,此次是否能救回侑兒性命,端看天意安排了。」

  ①開胸取物。唐代醫術較為發達,可做眼部外科手術。但開胸取物從華佗以後便很少有人做。唐代多為散醫敢於做開胸取物。也有開胸致死官司頻發。

  ②睡聖散:《扁鵲心書》卷下記載,由山茄花、火麻花配置,灸痛。清乾隆三餘堂刻本胡珏注云「今外科所用麻藥即是此散」,適用於「割瘡、灸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