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7頁
皇后雖然已經承諾免死,但謝瑩仍不由自主以“被逼無奈”為藉口替她自己開脫,只誰都知道,那時阿史那奇桑還活著,並計劃著以勝州為據點再度進犯大周,謝瑩自以為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才不遺餘力策劃這起弒君行動。
只謝瑩的動機不重要,眾臣也不在意她的生死,因為如果沒有韋海池的配合,單靠謝瑩及那一幫突厥餘孽,有什麼可能深入軍營遊說紀駐鋌?而且造成天子險些龍馭歸天的毒藥,可不是什麼突厥劇毒,那是公羊余的獨門毒術,僅管韋海池矢口否認,可眾臣其實更加相信公羊余的供辭不存詆毀。
仍然擔任穆宗被弒案的主審薛謙,意識到兩件要案之間的關聯,或許這回足夠將廢太后置之死地,在他看來,廢太后也的確死有餘辜,故而迫不及待地追問:“謝氏六娘,你可有其餘證據證實口供。”
“妾身為任氏收容,為防暴露行蹤,不宜於任氏面會,故回回聯絡都頗經輾轉並通過書信,妾身保留有任氏筆書,就埋藏在曾經住處,院內一棵桂花樹下,殿下可使人掘出。”
十一娘頷首,先令宮人將謝瑩帶出,拘禁在刑室,一邊傳審任氏,一邊下令大理寺卿親率金吾衛,去取謝瑩供述的書證。
而任氏自從被謝瑩說服,幫助她縱火脫身之時,便已經放棄了掙扎,故而當被盤問,也沒有半點隱瞞,兩番對楔、天衣無縫,眾臣其實均已相信廢太后的確行為了前後兩樁弒君大罪,尤其是馮繼崢,竟提議要把廢太后論罪處死。
他這時已經驚慌失措,似乎直到這時才突然醒悟其實他也是知情不報,如果再為廢太后開脫求情,大有可能一同陪葬,所以他心急於表明立場,與韋海池楚河漢界,因為皇后至今仍然願意給他機會在旁聽審,說明並無意誅連。
反而是陶葆儀,雖說其實已經確定韋海池罪證確鑿,但仍有顧慮,他直接提出:“聖上與殿下立意改革法制,強調論罪處刑,當重實據而輕口供,臣以為,便當先為表率,如今僅有口供,並不足以弒君之罪,對廢太后加以懲處。”
這話的意思是,相比法製革新,韋海池一條已入窮途末路的喪家之犬,生死實在無關要緊。
十一娘是打算徹底“處理”掉韋氏這一毒瘤的,但她當然也明白陶葆儀的建議極有道理。
就算人證紛紛指供,且謝瑩還提供了書證,但書證只能證實她與任氏之間的來往,沒有辦法證實韋海池的確指使了任氏行為弒君之罪,根據新法,韋海池拒不認罪,且又的確缺乏真憑實據,並不足夠將其定罪為弒君逆徒。
但做為執政人,十一娘當然有權將韋海池直接處決,然上行下效,帝後一旦濫用權力,又如何保障新法能夠在制度上真正約束官員不再貪贓枉法污,司法官員能夠大公無私?
所以十一娘聽從了陶葆儀的建議,反而對馮繼崢不以為然,非但沒有改變對其品行的定論,甚至對其更加不屑。
今後的朝堂,不再需要阿諛奉承之徒,更不容“一心圖私”的臣子,十一娘欣賞陶葆儀以及邵廣、林昔一類人的剛正不阿,他們不會揣度上位者的意願,敢於直諫,這才附和興盛治世需要的棟樑之才。
關於通敵叛國以及弒君兩大案件,十一娘沒有草率處斷。
結束會商之後,她終於給了謝瑩機會。
左右沒有閒雜,謝瑩也終於說出了心裡真正想說的話:“皇后殿下,應當是想效仿則天女皇吧?”
此時十一娘約談之處,是在紫宸苑內一處高閣,遠望有一片青瓦飛檐,山巒起伏間,似乎隱隱可見寶塔閒亭,又有雲層移卷,昭顯著時光無聲的流淌,這玄奇的變幻,凡世人坐得再高,仿佛也無法真正參透。
十一娘好半響才收回目光,迎向謝瑩的迫切,有稍急的東風貫穿高樓,傳來不知哪處垂銅的流響。
她說得很慢,那緩沉的語速,甚至帶著毫不經心的諷刺:“則天女皇?聞所未聞,何談效仿?”
到這地步,竟還在裝模作樣!
謝瑩反倒有些不耐煩了,她身體稍往前傾,目光甚至透出幾分狂躁:“我能感覺到,時勢原本不應如此,柳十一娘原本並不具備殿下此等智慧,她就是一個懦弱無知女流,當今天子早該死於甘州起事,死於韋海池及突厥人夾擊!沒有復興之世,賀周社稷在此時應當已經顛覆,是殿下改變了歷史,殿下與我一樣,應當都是來自千年之後,只有我們才不受男尊女卑約束,只有我們才不同於這一時代愚蠢無知女流,只有我們,才敢根本無視皇權,也只有我們,才能做到,改變這天下,隨心所欲操控歷史。”
原來謝瑩竟有此等誤會?這讓十一娘的確有些哭笑不得。
但她肯定不會當真笑出來:“原來如此,原來歸來者果然有更加玄妙之識覺,所以,你才知道紀駐鋌對聖上懷有仇恨。”
“賀燁原本應當死於紀駐鋌刺殺!”謝瑩的身體更加前傾:“他中了突厥劇毒,且因為夾擊,全軍覆沒,他自知一敗塗地,不願苟且偷生,求我殺了他,不讓他死於突厥人刀下,原本該由我取賀燁頭顱,殿下,你改變了一切,但謝瑩仍然可以為了殿下,赴湯蹈火,因為這世間,只有我才懂得殿下心中抱負。”
十一娘笑了。
只謝瑩的動機不重要,眾臣也不在意她的生死,因為如果沒有韋海池的配合,單靠謝瑩及那一幫突厥餘孽,有什麼可能深入軍營遊說紀駐鋌?而且造成天子險些龍馭歸天的毒藥,可不是什麼突厥劇毒,那是公羊余的獨門毒術,僅管韋海池矢口否認,可眾臣其實更加相信公羊余的供辭不存詆毀。
仍然擔任穆宗被弒案的主審薛謙,意識到兩件要案之間的關聯,或許這回足夠將廢太后置之死地,在他看來,廢太后也的確死有餘辜,故而迫不及待地追問:“謝氏六娘,你可有其餘證據證實口供。”
“妾身為任氏收容,為防暴露行蹤,不宜於任氏面會,故回回聯絡都頗經輾轉並通過書信,妾身保留有任氏筆書,就埋藏在曾經住處,院內一棵桂花樹下,殿下可使人掘出。”
十一娘頷首,先令宮人將謝瑩帶出,拘禁在刑室,一邊傳審任氏,一邊下令大理寺卿親率金吾衛,去取謝瑩供述的書證。
而任氏自從被謝瑩說服,幫助她縱火脫身之時,便已經放棄了掙扎,故而當被盤問,也沒有半點隱瞞,兩番對楔、天衣無縫,眾臣其實均已相信廢太后的確行為了前後兩樁弒君大罪,尤其是馮繼崢,竟提議要把廢太后論罪處死。
他這時已經驚慌失措,似乎直到這時才突然醒悟其實他也是知情不報,如果再為廢太后開脫求情,大有可能一同陪葬,所以他心急於表明立場,與韋海池楚河漢界,因為皇后至今仍然願意給他機會在旁聽審,說明並無意誅連。
反而是陶葆儀,雖說其實已經確定韋海池罪證確鑿,但仍有顧慮,他直接提出:“聖上與殿下立意改革法制,強調論罪處刑,當重實據而輕口供,臣以為,便當先為表率,如今僅有口供,並不足以弒君之罪,對廢太后加以懲處。”
這話的意思是,相比法製革新,韋海池一條已入窮途末路的喪家之犬,生死實在無關要緊。
十一娘是打算徹底“處理”掉韋氏這一毒瘤的,但她當然也明白陶葆儀的建議極有道理。
就算人證紛紛指供,且謝瑩還提供了書證,但書證只能證實她與任氏之間的來往,沒有辦法證實韋海池的確指使了任氏行為弒君之罪,根據新法,韋海池拒不認罪,且又的確缺乏真憑實據,並不足夠將其定罪為弒君逆徒。
但做為執政人,十一娘當然有權將韋海池直接處決,然上行下效,帝後一旦濫用權力,又如何保障新法能夠在制度上真正約束官員不再貪贓枉法污,司法官員能夠大公無私?
所以十一娘聽從了陶葆儀的建議,反而對馮繼崢不以為然,非但沒有改變對其品行的定論,甚至對其更加不屑。
今後的朝堂,不再需要阿諛奉承之徒,更不容“一心圖私”的臣子,十一娘欣賞陶葆儀以及邵廣、林昔一類人的剛正不阿,他們不會揣度上位者的意願,敢於直諫,這才附和興盛治世需要的棟樑之才。
關於通敵叛國以及弒君兩大案件,十一娘沒有草率處斷。
結束會商之後,她終於給了謝瑩機會。
左右沒有閒雜,謝瑩也終於說出了心裡真正想說的話:“皇后殿下,應當是想效仿則天女皇吧?”
此時十一娘約談之處,是在紫宸苑內一處高閣,遠望有一片青瓦飛檐,山巒起伏間,似乎隱隱可見寶塔閒亭,又有雲層移卷,昭顯著時光無聲的流淌,這玄奇的變幻,凡世人坐得再高,仿佛也無法真正參透。
十一娘好半響才收回目光,迎向謝瑩的迫切,有稍急的東風貫穿高樓,傳來不知哪處垂銅的流響。
她說得很慢,那緩沉的語速,甚至帶著毫不經心的諷刺:“則天女皇?聞所未聞,何談效仿?”
到這地步,竟還在裝模作樣!
謝瑩反倒有些不耐煩了,她身體稍往前傾,目光甚至透出幾分狂躁:“我能感覺到,時勢原本不應如此,柳十一娘原本並不具備殿下此等智慧,她就是一個懦弱無知女流,當今天子早該死於甘州起事,死於韋海池及突厥人夾擊!沒有復興之世,賀周社稷在此時應當已經顛覆,是殿下改變了歷史,殿下與我一樣,應當都是來自千年之後,只有我們才不受男尊女卑約束,只有我們才不同於這一時代愚蠢無知女流,只有我們,才敢根本無視皇權,也只有我們,才能做到,改變這天下,隨心所欲操控歷史。”
原來謝瑩竟有此等誤會?這讓十一娘的確有些哭笑不得。
但她肯定不會當真笑出來:“原來如此,原來歸來者果然有更加玄妙之識覺,所以,你才知道紀駐鋌對聖上懷有仇恨。”
“賀燁原本應當死於紀駐鋌刺殺!”謝瑩的身體更加前傾:“他中了突厥劇毒,且因為夾擊,全軍覆沒,他自知一敗塗地,不願苟且偷生,求我殺了他,不讓他死於突厥人刀下,原本該由我取賀燁頭顱,殿下,你改變了一切,但謝瑩仍然可以為了殿下,赴湯蹈火,因為這世間,只有我才懂得殿下心中抱負。”
十一娘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