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四章 提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皇上見閔峰面色不佳,微微眯起了眼。隨後卻又看向顧誠玉,指了顧誠玉來答。

  「回皇上,微臣之前對《大衍律法》琢磨一段時日。應凡軍官軍人犯罪、律該徒流者、各決杖一百、徒五等、皆發二千里內衛分充軍。流三等、照依地里遠近、發各衛充軍。該發邊遠充軍者、依律發遣、並免刺字。若軍丁軍吏、及校尉犯罪、俱准軍人擬斷、亦免徒流刺字。」

  顧誠玉答得很流暢,中間並無停頓,皇上對刑部的刑罰還是清楚一些的。顧誠玉所說分毫不差,沒有任何不對之處。

  皇上滿意地點了點頭,「看來你對律法鑽研地多了,這可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做到的。」

  閔峰聽了不由皺起了眉頭,皇上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他之前說顧誠玉來找他共同探討會典一事,現在被自己的話打了臉。

  皇上的意思是說顧誠玉對這些書籍鑽研已久,只是例個序目,又何須來找他閔峰?

  「閔編修,那朕且問你,失時不修隄防該如何定罪?」皇上忽然點了閔峰,又問起了關於律法中的工律。

  閔峰一聽,心中就是一沉,律法他當然也是看過的。先前科舉時,他一心撲在四書五經上,有些閒暇時間也花在了詩賦上,對於《大衍律法》只胡亂翻過幾回。前段時日進了翰林院,因為要編撰會典,他才撿起認真翻閱過。

  可這工律他卻是沒仔細看的,因為書太多,他自然來不及每一本都仔細翻閱。只匆匆看過一回,哪還能記得?閔峰努力回想,額角上的細汗變成了汗珠滾落。

  閔峰出列,好半晌,才朝著皇上躬身回道:「回皇上,微臣之前雖然翻閱過律法書籍,可是看的書太多了,資質終究還是差了些,竟是忘了。」

  他真的盡力回想了,可是腦子裡一點印象也沒有。越是慌亂,就越想不出來,他的臉上不由自主地燒了起來。

  前幾日老師還給他選了幾本最重要的書籍,其中就有律法,和他說其他的書只需大致看過即可,可律法這些就必須背下來。

  只是他剛進翰林院不久,白日裡的活計也不少,只能晚會上回去再看,這就不免耽誤了。沒想到皇上今兒竟然會考他,這可真是流年不利。最麻煩的是,顧誠玉答出來了,他卻答不出來,明眼人都能看出他說謊了。

  閔峰只能硬著頭皮回了皇上,說是忘記了。若是問別的,他沒準還真能都答出來,科舉上歷來很少出律法相關的考題,就是考生沒答出來,也只是影響些排名。

  大衍重文輕武,科舉最重要的是策論,對律法考生們自然不會過多關注。

  這話一出,顧誠玉覺得御書房的氣氛驟然冷了下來。皇上冷哼一聲,這探花郎也和那夏清乃是一丘之貉,可夏清好歹還有幾分真才實學,才幹也無可挑剔。這閔峰看著還沒夏清的本事,卻將夏清的手段學了個十成十。

  「顧愛卿,你來說。」皇上冷哼過後,看著而站在御書房內戰戰兢兢的三人,又點了顧誠玉作答。

  顧誠玉朝前跨過一步,恭恭敬敬地答道:「回皇上,按《大衍律法》中所述,凡不修河防、及修而失時者、提調官吏、各笞五十。若毀害人家、漂失財物者、杖六十。因而致傷人命者、杖八十。」

  說到一半,語氣頓了頓,見皇上神情比將才緩和了幾分,接著又道:「若不修圩岸、及修而失時者、笞三十。因而淹沒田禾者、笞五十。其暴水連雨、損壞隄防、非人力所致者、勿論。」

  顧誠玉答得胸有成竹,語氣連貫,一氣呵成!而顧誠玉越說,閔峰的臉色就越發難看。

  皇上連問兩題,顧誠玉都答得毫無錯漏之處,就連張亥也不由得暗自點頭,他早就知道顧誠玉此人十分有才幹,自然是欣賞的。只可惜他今兒走錯了一步,只怕顧誠玉心中已經對他不滿了。

  「難道顧愛卿已經將律法一書全都背下來了?」皇上有些驚訝,看顧誠玉的樣子,好似不管他問什麼,他都能答得上來。

  「啟稟皇上,微臣之前已經將會典相關的書籍大部分都仔細翻閱了一遍,因此對您問的問題十分有印象。且微臣還做了更為詳細的序目,還請皇上過目。」

  顧誠玉自袖中掏出了那本冊子,恭敬地遞了上去。

  「哦?德安!」其實到現在皇上若還是看不明白,那就是傻子了。

  顧誠玉好歹還是閔峰的上峰,可閔峰奪功勞都奪到了上峰頭上,還不是因為他是夏清的弟子?皇上將目光在閔峰和顧誠玉只見來回掃視了一眼,突然心中有了個主意。

  他倒要看看,教出這樣的弟子,夏清還怎麼有臉來求官職。

  德安上前接過冊子,深深地看了眼顧誠玉。他也看出名堂來了,看來顧大人和閔大人共同探討是假,閔大人想占顧大人功勞是真。

  張亥這會兒也知道露了餡兒,他雖然心中忐忑,可他開始說時,畢竟是留了一手的。責罰肯定會有,要說摘了烏紗帽卻是不能夠的。

  不過,這閔峰倒也不是個傻的,他可是直接說那是顧誠玉作得。因此,雖然在場的人都心知肚明,可誰也拿不住他的把柄。

  皇上接過冊子,打開一看,只見這是一份更為詳細的序目。每個衙門下的大致內容都作了簡單的敘述,連出自哪本書都寫得一清二楚,這一本冊子比之前那本不知厚了多少。

  可以看出,那本是自這本上摘錄下來的。皇上粗略地翻了翻,字寫得很小,就像是書中所作的註疏。

  「你這冊子倒是可以拿給那些編撰的官員作為參考,作得十分詳細。有了這些,編撰會典的進度就能快些了。」

  皇上對這本冊子十分滿意,那些翰林院的官員做事拖拖拉拉,按照他們往日的速度,沒個大半年,肯定完成不了。會典不比實錄,編撰的速度比實錄要快得多。可那些人拖拉慣了,總要他敲打敲打才能加快速度。

  如今有了這本冊子,省了那些官員好多事,有目的地在書籍中查找,總要比原來快得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