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是這種決定一旦做了,就沒有退路可走了。

  皇帝也沒想到,當初岳父送給自己的百花樓的契紙竟然會成為了別人的墊腳石,會讓自己糊裡糊塗地就成為了太上皇。

  皇帝退位,太子登基,傷心失望的太后拒不見任何人。

  當然,太上皇也是一樣。

  這個戲法到底是怎麼變的,誰也弄不明白,反正皇帝寫下了登基詔書,小雞崽子一樣地拎著兒子坐上了龍椅之後,整個人就消失不見了。

  傻眼的不僅是朝臣們,還有太子殿下,喔,不,是新鮮出爐的新帝。

  新皇的登基大典甚至比起他的父親更急地倉促,半個月的時間,禮部眾人忙成了狗,勉強地準備好了一切的儀式,在儘量的盛大中,讓新帝完成了登基儀式。

  登基這日,太上皇和太后自然也是出現主持了這個儀式的,看著母后熱淚盈眶,皇父神色複雜難辨,路生其實是懵逼的,他完全弄不明白,為何父皇和母后不過是吵架而已,就弄出了這麼個結局來,實在是無法接受的。

  可到底就算是他不能接受,如今也已經成為了事實。

  接下來,成為了皇帝的路生才覺得自己虧大發了,看著母后留下的手札,皇帝苦笑連連,自己能撂挑子不幹嗎?

  他的父皇,母后,竟然出洋去了。

  當然,事實的真相是,他的父皇,被母后挾持,然後離開了天、朝,去什麼歐羅巴大陸。

  林佑安寫這封信的主要目的不止是告訴兒子這個真相,而是上面列著一長串的名單,首位便是自己的堂侄兒明瑞。

  這個侄子,真心蠢的不能再蠢了,難道他就不明白,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麼東西是免費的嗎?

  想要得到,你總得先付出啊!

  可惜的是,明瑞也不知道是真不明白還是假不明白,所以才做出了這樣可笑之事來。

  母后對於那位婉瑜姑姑有感情,念著舊情,讓自己斟酌著處理,可路生沒有那麼多的感情付出,不過是個不相干的外人罷了,母后又何必費心呢?

  想想這幾年,前廢太子的那位側妃娘娘的所作所為,她只怕比誰都要厭惡明瑞吧。

  不過饒是如此,他還是吩咐人去宣了明玉和明瑩兩位侄女兒過來,這事兒雖然她們二人沒有摻和過,可到底明瑞是她們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所以需要她們了解了解這其中的內情,省的再有這樣那樣的屁事兒出來。

  皇帝不覺得自己有父皇母后的好脾氣,對著這些人念著舊情,寬和居多。

  明瑞其實就是個拎不清形勢的膽小鬼罷了,好好兒地嚇唬嚇唬他,保准後半輩子都是老老實實的。

  這次請了兩位侄女兒過來,為的便是她們心中有個數,好生地安慰一下在別院吃齋念佛的側妃娘娘。

  明玉和明瑩簡直要給明瑞氣死了,母親一輩子精明,自己姐妹倆也不笨,所以到底怎麼生出了弟弟/哥哥這麼個蠢貨來雖然皇帝的言辭還算平和,可明玉和明瑞倆人如何能掉以輕心?

  明玉去請了自家大姨媽出馬去安撫母親,明瑩氣不過,去找明瑞對峙去了。

  可惜的是,明瑞對於自己被人利用,做下的這些蠢事兒完全應下了,一點兒也沒有推辭,直接地將明瑩給氣了個半死。

  不提路生如何地處置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單說已經離開了京城的皇帝和皇后,哦不,是太上皇和太后。

  對於妻子這麼膽大包天,直接地軟禁了自己,模仿自己的筆跡,寫了禪位詔書,又逼著自己出席兒子的登基大典,皇帝自然是氣惱的。

  對於清河帝來說,心中的悔意簡直無法描述,他恨不得殺了這個女人,膽大包天,罪該萬死。

  可惜的是,現在的自己,萬事不得自專,即便是動手,他也打不過這個女人,更何況,他們現在是在茫茫大海上,這是否能平安抵達陸地都不知道,更何況是其他呢。

  皇帝的氣兒消的差不多了之後,林佑安總算是才願意和他說話了。

  之前夫妻倆待在各自的船艙,每天面兒都不一定能見著一面,皇后自己也是氣的半死,心中窩火的半死,怎麼可能會想著和他說話?

  現在,丈夫終於冷靜下來了,林佑安而已反省了一下自己的簡單粗暴,在徹底地離開了天、朝之後,才總算是坐在了一起。

  儘管之前慪的半死,可是現在麼,再說起那些,反倒是沒意思了。

  清河帝問起了自己夫婦的目的地,林佑安能知道多少?她不過是按著父親原先準備的路子再走而已,至於能走到哪兒,是不是會葬身大海這些,她統統都沒有考慮。

  若不是後來很是偶然地發現皇帝不過是在用那種幼稚的手段氣自己的話,說不定離開的就只是她自己,至於丈夫,留在京城做自己的皇帝好了。

  不過就算是如此,可這一切還是倉促的很,不過人在盛怒之下,總會有種種不理智的作為,所以即便清河帝想說點什麼,他也只能啞口。

  這一次,他總算是明白了岳父的老jian巨猾,這老頭,死了都不消停,竟然算計了自己一把。

  當然,對於妻子的彪悍,他有了更加明確的了解。

  夫婦倆儘管還各自地彆扭著,可到底也算是有了很大的改變,算是好消息。

  這條海上之路,其實是駱辰逸為自己,為林、駱兩家準備的後路。

  不過是因著一直都沒用上,也是因為故土難離,所以最終也沒用上罷了。

  不過他還是選擇了將這條路給留下,交到了女兒手上。

  他擔心佑安會為了林家委屈自己,所以當初出了這麼個餿主意,在強大實力面前,一切的陰謀詭計都是紙老虎。

  林佑安別的沒記住,偏生就記住了父親的這句話,儘管後來長大了,她也變的有些淑女了,可到底骨子裡還是那樣,絕對沒有任何的改變。

  儘管林佑安是他的第一個閨女,可有照顧和教養駱婉慧的經驗值,所以駱辰逸不想讓自家閨女受欺負的話,就只能將她往彪悍的路子上引。

  現在,佑安終於再一次地露出了自己的本性。

  清河帝看著這樣的她,心中忍不住地有些後怕,幸虧自己不過是做戲氣氣她,並沒有來真的,否則的話,這位惱羞之下是不是會將自己直接地給弄死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忍不住地慶幸啊。

  當然,儘管對於做皇帝沒有多少的興致,可是這種被人逼迫和自己心甘情願讓出去的感覺真的是不一樣的,所以清河帝自己心中還是彆扭了好多年。

  林佑安當然知道他心裡不痛快,可只要他不表露出來,自己就全當是沒看到吧。

  在歐洲的林佑安,日子過的如魚得水,這裡的女性不像天、朝那般地壓抑,甚至還可以參政,也有女王,雖然不是天堂,可對於女性來說,比天、朝要自在的多。

  接手了父親在這裡置辦的龐大產業之後,林佑安夫婦的歐洲生活也開始了。

  她過的如魚得水,清河帝就不一定了,反倒是不適應的很,飲食啊,氣候啊,這些都是小事兒,可是歐羅巴大陸的飛速發展襯得自己跟土包子一樣。

  他在懊惱氣餒的同時也生出了幾分危機感來。

  想想這裡開始的機械化,再想想天。朝的那種模式,如何能不讓他擔心?

  畢竟那是自己的帝國,呃現在應該說是兒子的帝國,可不管如何,他都不能撒手不管。

  有了事情做,皇帝的不適應倒是少了許多。

  林佑安想想父親的安排,帶著幾分狡黠地笑了。小樣兒,即便是我拿你沒辦法,可不見得父親也拿你沒辦法。

  天、朝在這父子倆的精誠合作之下,開始了日新月異的改革發展。

  機器代替了手工,女人進入了工廠,自然而然地就推動了女性的解放,為了生計,自然不會再將女子束縛在家宅後院了。

  明瑩也終於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她五十歲時,終於成為了朝堂上的第一個女性官員,這其中,她自己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家庭,虧待了子女,可即便如此,她也不後悔。

  明瑩心中的壓抑憤懣在這一刻消散的一乾二淨。

  有了明瑩這個代表,有了更多的女性開始不甘心了。

  反正只要能完美地解決自己的事情,皇帝也不在乎對方的性別,進入了職場之後,性別就是可以忽略的一件事。

  宮中的女官們是除了明瑩之外,第二批站在朝堂上的女性。

  這些人站立在朝堂上,有了身後家族的支持,也能大大地緩解明瑩的壓力,皇帝對此表示滿意。

  當然,明瑩對於表示感激。

  她更感激的是自己的那位舅舅,即便是死了也不消停,也能折騰出一朵花兒來。

  清河帝,林佑安夫婦倆在歐洲大陸上待了十來年的光景,兩人都是白髮蒼蒼,滿臉的褶子了,自然是想起回歸一事。

  這麼多年的忙碌下來,清河帝心中的那點子怨懟自然是早就消失了,心平氣和了許多,甚至是對於岳父的這一番安排帶著幾分感激的,畢竟如今的自己,真的可以和堯舜相提並論了。

  哪怕是無人這樣說,可他心中還是這般地認定了。

  皇帝帶著文武朝臣,與三月前就駐守在了進京的碼頭上,天天地盯著來往的船隻,希望能看到父母的身影。

  可是這都三個月過去了,別說是船隻了,便是消息也沒有一個,簡直要著急死人了。

  當然,皇帝絕對是不會承認,這是自己單方面將時間提前了,他就想第一時間看到自己的父母。

  終於火辣辣的六月,看到了大大的王旗,看到了高高的龍船。

  儘管兒子孝順是一件好事兒,可是這種勞民傷財之舉還是被自家父皇一頓批,皇帝只顧著高興了,完全沒當回事兒,罵吧,反正以後要罵的事情多了去了,自己是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癢。

  皇帝的心態不錯,可別人就不一定了。

  看著膩歪在一起的母子二人,清河帝只覺得礙眼的很,藉口自己累了,直接地將皇帝給攆了出去。

  小心眼兒的男人,林佑安撇撇嘴,完全沒理他。

  這麼多年的歐洲生活下來,回到了天。朝,雖然覺得親切吧,可到底還是覺得有些不便的。

  太上皇和太后一起出現在了朝堂上,聽政。

  其實就是各種挑刺兒,給兒子添堵。

  不過若是有人覺得這是有機可趁,能撈著好處的話,那就是大錯特錯了,肯定會讓兩代帝王,甚至是太后給罵成狗。

  他們並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只是為了這個國家好,想讓天。朝能發展的更快,當然,這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能規避的自然是要早早地規避,總不能走上別人的老路吧?

  太上皇和太后領銜的班子大部分都是從歐洲跟著回來的,算是各行各業的代表,是個大雜燴的集體。

  別的不好說,單單是挑刺兒,這些人簡直是一挑一個準兒,仗著太上皇和太后撐腰,便是皇帝他們也不怵的,更何況是大臣呢?

  又有明瑩領銜的娘子軍們對著他們的大力支持,他們的建議皇帝自然是會採納,慢慢的,這就像形成了一項制度,慢慢改變著皇帝一言九鼎的格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