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崔景榮立即站起來反駁:“陛下臣認為應該派人提醒張之棖,應該仿效遼東和朝鮮的做法。才是長治久安的上上之策。廣西遷徙過去的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臣附議將廣西官員半數派遣去交趾。呂宋所需官員從廣東調撥也比較好。”

  趙秉忠看著崔景榮在周嘉謨跟前也不氣餒,不禁就感到自己還有太遠的路要走。每次老部堂抓他去對那些前輩,他都是心有餘悸,不敢據理力爭也不敢犯顏直懟。

  朱由校考慮一下說:“封爵之事待下次的小朝會再議,調撥官員之事也留待下次的小朝會再議。今天先把遷徙百姓的事情定下來。從哪裡遷、具體怎麼遷,是不是沿用四丁抽二之舊策。”

  一番討論之後,小朝會決定採用成熟的四丁抽二的移民舊策,在戶部核查了要移民的各縣人口黃冊後,就派給各省立即執行。

  因為遷徙之事涉及到太多的縣,所以周嘉謨作為吏部尚書建議朝廷,取消對地方官員考核中的人口孳生這項指標,用遷徙出去多少百姓、占剩餘人口的比例來替代。

  周嘉謨的這項提議,雖在這次小朝會的議題之外,也立即獲得了通過。

  隨著各縣遷徙人口數量下達的同時,官員隨著調派去幾個新布政司也成為定論。移民比例成為考核地方官員的執政能力的新指標,一時間各地都非常重視移民之事了。

  到了秋天的時候,延安府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成功將飛蝗控制在了本府一境。收到延安府的臨近幾府,沒有被飛蝗影響了秋收的報告後,朱由校才把提溜了三個月的心放回了肚子裡。

  與此同時,陝西各地官員紛紛將自己管轄區域,出現大小不等旱災、雖極力抗旱、沒有造成明顯歉收的奏摺,也如雪片一般飛到京師。

  徐光啟在小朝會上提出建議:“陛下,陝西今年飛蝗成災只涉及延安府。但臣考據了千餘年飛蝗成災年份的所有地方志。有飛蝗大面積成災的前一兩年,通常會略略呈現出偏小規模的旱災。在飛蝗形成之後,往往會連續兩、三年以上的、甚至持續更久的大旱。

  臣根據這些經驗總結,建議將除了渭河、涇河等水流量比較大的流域外的百姓,就是今年已經因降雨不足出現旱情、且耕地不能得到附近河流有效灌溉的縣府,將這些縣府的百姓即時、主動地向外遷徙,可以避免在遭遇持續旱災的情況,因歉收出現大量流民的。

  同時臣認為,現在已經進秋,再把陝西百姓往遼東、朝鮮遷徙,不僅會因遷徙路途艱難、越走越冷出現生病、死亡等意外,還會因為冬天到遼東難安頓,出現更多的死亡。

  因此臣建議將陝西百姓加快遷徙出境,目的地是去南方。最好能在山東乘船去新元省。”

  徐光啟做了多年的工部侍郎,他的精力主要投注在做實事上,甚少在小朝會上參與民政方面的事情。但他只要開口,就是拿數據和實例來說話的。他這一席話立即就將所有人的心弦繃緊了。

  是啊,連續的乾旱才會出現蝗災。歉收後的流民,會把沒出現旱災的府、省也衝擊的失去秩序。

  朱由校立即拍板:“徐卿言之有理。反正陝西這幾年也在往外遷徙百姓,今冬就不要停歇了。把平涼府、鳳翔府的百姓優先遷到新元甚至呂宋去。呂宋四季溫暖,一年三熟,甚至遷徙去瓊州,也是一年三熟之地。總好過接下來的幾年,朝廷要不停地賑濟陝西。”

  黃克纘嘆道:“這幾年要不是有番薯等,怕陝西今年就要出流民了。”

  李起元站起來說道:“陛下,今年江蘇、河南豐收,津門之地稻穀收成尤其喜人,可略略補上常平倉補從榆林衛調撥的糧食。”

  “兩湖兩廣呢?湖廣熟,天下足。”

  見天子問起湖廣,李起元就回答道:“陛下,兩廣兩湖是一年兩熟,上一季的收成很好,這第二季的收成還要再等一個月才有結果。”

  朱由校扶額,“朕這些日子忙暈頭了。朝政只能有賴各位卿家了。”

  葉向高笑著拱手,“臣恭喜陛下。”

  其他人也跟著想天子道喜。

  雖帝後年輕,太子又肥壯聰明,但是天子多生幾個兒子,對朝臣和百姓來說都是值得慶祝的喜事。

  朱由校在說了幾句“同喜”後,留了群臣一起用膳。

  皇后上次有妊就是中秋節筵席後,由進宮領宴的各家誥命夫人傳出來的。那次是已經顯懷了。這次卻是因為筵席間人多、氣味糟雜引起孕吐,才被眾誥命們知曉再度有妊,。

  天子不往外公布皇后再度有妊之事,臣子們就當沒這回事兒。從那以後,天子就經常在小朝會的議題不緊張的時候,把太子帶到養心殿來,抱在懷裡與朝臣們一起議事。經常見到太子的重臣,都恨不能自家兒孫也是太子這麼康健。

  可是皇后一反上次沒什麼過分的孕吐反應,這次是吃什麼吐什麼,連天子熬的白粥都不管用了。偏皇后吐的時候給太子看到了,太子抱著皇后哭得不撒手,朱由校連著幾日都在坤寧宮裡哄太子了。

  不到兩歲的孩子知道心疼親娘,當爹的除了哄他,還能做什麼呢!

  天啟帝算是朝臣眼裡這幾十年來最勤政的皇帝了,而且在國事上也大有作為。特殊情況下,才疏忽了一些事情。一頓美食再說說笑笑,關係更是融洽,群臣同心要讓大明更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