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請大帥應允,此乃天意,不可違之。」眾人齊聲叫道。

  王源皺眉喝道:「胡鬧,你們這是要將我在火上烤是麼?」

  高仙芝沉聲道:「大帥登基,乃萬民之望,眾望所歸。難道大帥希望天下萬民深陷於苦海之中無人拯救麼?」

  王源咂嘴道:「此事怎可如此倉促?當從長計議。須得徵求官員和百姓的許可,否則斷不可行。」

  高仙芝一擺手,一名鬚髮皆白的大臣從懷中掏出一疊文書道:「大帥,此乃天下五十六州官員所上奏表,各州百姓聯名所呈萬民書六十份。天意如此民意如此,大帥若再推辭,豈非傷了官員百姓殷殷期盼之心。懇請大帥三思,懇請大帥登基為帝。」

  「懇請大帥登基為帝。」所有人均高聲叫道。

  王源靜靜站在原地,夜風吹起他散亂的髮髻,吹動他身上的黃袍獵獵作響。良久之後,王源終於嘆了口氣道:「哎,既然如此,看來我只能答應你們了。」

  所有人均大喜過望,齊聲高呼道:「萬歲,萬歲,萬萬歲。」歡呼聲直破黑夜,聲震蒼穹。

  ……

  三月二十八日,長安城中張燈結彩喜氣洋洋。數十萬百姓聚集於皇城內外的大廣場上觀禮。

  巳時正,皇城內外,號角長鳴,龍旗招展。王源率文武官員拜祭天地,隨即正式登基太極殿。不久後發布告天下萬民詔,改國號大蜀,建元永安,廢洛陽以成都替為陪都,大赦天下,減賦三年。自此時起,大唐王朝成為歷史。

  隨即,新皇頒布詔書,大賞群臣。高仙芝、柳鈞、趙青譚平、劉德海宋建功杜甫王昌齡以及一干從龍有功之臣均官爵晉升,賜予要職。這其中,高仙芝被拜為相國,封安西郡王,領神策軍大統帥之職。柳鈞封忠親王之爵,領神策軍副統領,騎兵大統領之職。趙青譚平拜鎮國大將軍,統帥親衛禁軍左右營。其餘諸將均有厚賞,擁戴之臣俱有安置。

  午後,聖恩再臨,冊立東西宮雙後,李欣兒為東宮賢康皇后,公孫蘭為西宮靜儀皇后。冊立阮蘿竹、高墨顏、崔若瑂、楊蕤為皇貴妃。冊立蘭心蕙、黃英、青雲兒紫雲兒為貴妃。秦國夫人恢復欽命國夫人之名號,加賞「德儀」之號。楊蕤便是楊玉環,她不願再以楊玉環之名受冊,王源也不想弄得天下沸沸,故而讓其改名受冊。

  永安元年五月,李唐後裔聚集於萊州起兵而反,賊兵一度聚集三萬之眾。禁軍大將軍趙青率禁軍五萬前往剿之,兩月後,剿滅亂賊,殺李唐後裔李元李志李芳三人,梟首回京。

  永安二年春,回紇部派使前來欲拒絕履行豐州之敗後簽訂的陪償協議,言語傲慢之極。上命人查之,回紇部落暗中聯合突厥殘部東契丹奚族餘部,聚兵十八萬人意圖不軌。上拜右相高仙芝為帥,殺骨力裴羅質子祭旗。高仙芝率十萬大軍北上橫掃大草原。回紇聯合突厥契丹等北方部落殊死抵抗,三月後,高仙芝剿滅諸部。梟各部首領首級一百五十餘,回歸長安。

  永安二年秋,朝廷下旨命吐蕃國歸順統一,吐蕃國君臣不從,並聚集二十萬兵馬備戰。九月,吐蕃一部襲擾劍南鹽湖,殺大蜀守軍三百人。上大怒,命忠親王柳鈞率十五萬大軍攻入吐蕃。十一月中大軍抵近邏些城,虎尊炮轟城三日三夜,邏些城幾無片瓦完好。大軍隨即攻城,一日破城,擒吐蕃贊普及諸王公歸京。

  永安二年冬,朝廷下旨,設立漠北漠南漠東三座都護府,總領北方草原領地。分割吐蕃諸部,設藏南藏北藏東藏西四都護府,分駐兵馬,控制局面。

  永安三年春,南詔國國主閣羅鳳進京提出舉國歸順大唐。上經思慮,同意其請。遂設立南詔自治府,加封閣羅鳳南詔王,授自治府大都督。派兵一萬進駐,余制如故。

  自此之後,天下安定,再無紛擾。大蜀朝四海昇平,天下懾服。西域周邊,嶺南之南,大海之畔,諸多小國派使前來,紛紛表示願意歸順大蜀。

  永安三年夏。十五國國主齊聚長安,為大蜀皇帝祝壽,隨即共同推舉大蜀皇帝王源為十五國共主,稱之為:聖主。

  永安三年秋。帝下達改革之令,從官制軍制科舉商業等方面大刀闊斧進行改制,一掃冗餘龐大編制。廢除夜禁制度,廢除節度使制度,實行朝廷地方軍政分開,相互牽制監督。改御史台為監察院,設立監察巡視制度。鼓勵農耕開墾田畝,改革取士制度,不已文採為取士標準。除國子監外,設立國立研究院,吸收方士鑽研火藥冶鍊金屬等方面的研究。修建道路,水利大壩,礦場等等措施,所涉之事方方面面巨細纖毫不漏。

  初,朝野振動,妄言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帝不為所動,著力推行。一年後新朝上下氣象萬千,為翻天覆地之兆,始乃平息紛爭,萬民終見福祉。三年後,國強民富,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後世史書稱之為「永安盛世」。

  ……

  ……

  永安六年四月,一個春意融融花團錦簇的上午,王源正在御書房擬定大宋朝第二個五年計劃綱要。忽然內侍急匆匆的來稟,說監察御史杜甫求見。王源命內侍請杜甫覲見,片刻後杜甫小跑著進了書房,臉上洋溢著笑容。

  「陛下,好消息,好消息啊。您快隨臣出去見一個人。」杜甫上來便要拉王源的胳膊。

  王源笑道:「什麼人啊,這麼高興?神仙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