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戰場之上是最快速完成蛻變的地方,這裡是恐懼和懦弱泛濫的溫床,同時也是勇氣和血性滋生的土壤。

  東城城牆陷入鏖戰的同時,南城處也是血與火交織的修羅場。指揮南城七萬兵馬攻城的是董元舒。他要立功恕罪,戴罪立功,所以此戰他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準備。戰前他便告訴手下將領,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情形,哪怕是只剩一兵一卒,也不准撤退。無論誰敢撤退,自己都將親自率督戰隊將其斬殺。進或可生,或可立功,而退必死。

  在董元舒嚴厲的軍令前,七萬兵馬從戰事一開始便像瘋了一般朝著城下猛攻。董元舒手頭的攻城車只有兩百多架,他的士兵也只有萬餘只連環盾的裝備,但董元舒認為,這已經足夠了。因為對方城頭的守軍數量不多,董元舒認為自己可以比東城早一步攻破通州城,從而立下大功。

  守衛南城的是宋建功魏光中所率的兩萬五千名神策軍步兵兵馬,雖然人數比對手少了四萬多人,看似實力懸殊。但和東城的兵馬數量對比比起來,這已經很不錯了。東城牆上目前只有四萬餘兵馬守城,而他們要面對的是十八萬敵軍,相較而言,顯然東城壓力更大。

  宋建功和魏光中分守東西城牆兩側,董元舒的兵馬如潮水般蜂擁而至的時候,神策軍在他們衝到城牆下方之前便幹掉了一萬多人。王源將三十架床弩分配給了宋建功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床弩居然是的連環盾的克星。粗大的弩弓射出,只要命中便將連環盾陣打的七零八落,讓他們暴露在密集的箭雨之下。

  在這種情形下,董元舒果斷捨棄了事前李光弼教他用的這種衝鋒陣型,他認為這種辦法簡直是多此一舉,這盾陣便是拖慢進攻速度,讓對方的床弩射殺的活靶子。最後董元舒下令全軍衝鋒,一窩蜂衝到城下,憑藉兵力的優勢攻上城頭為好。李光弼的那些自以為是的想法都是一些狗屁沒用想法。

  然而,神策軍強大的遠程殺傷力還是讓董元舒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七萬兵馬衝到城下時,半路上死傷超過萬人,比之東城進攻的兵馬死傷還要多。但無論如何,董元舒達到了他希望的快速抵近城牆攻擊的目標。士兵們架起雲梯開始瘋狂的朝城頭攀爬,五輛衝車也迅速抵近南城城門開始轟擊城門兩側的城牆。在很短時間內,董元舒的這種瘋狂竟然收到了奇效,東側一處城牆居然在攻城半個時辰後被數十名士兵突破登上了城頭。雖然登城的士兵很快便被絞殺,但此舉大大鼓舞了董元舒的士氣,讓他看到了率先奪取城池的曙光。

  南城激烈廝殺的同時,東城的情勢更是險惡。滾木和礌石不能有效的殺傷城下之地,這讓對方的攻城更為肆無忌憚。七百多架雲梯上,攻城士兵密密麻麻的往城頭沖,雖然不斷被掀翻落下,但總有顧此失彼之處。好幾次對方的士兵便越過城垛進入城牆,並且還曾短暫的占據了一小段城牆。這種形勢在李光弼的第二梯隊六萬兵馬涌到城下後變得更為惡劣。

  第二梯隊的六萬攻城兵馬幾乎沒有遭受任何的阻擊便堂而皇之的抵達城下,城頭的四萬守軍忙著對攻城士兵的防守而無暇顧及他們。簇擁著二十五架衝車的第二梯隊兵馬帶來了更多的加強打造的雲梯,他們抵達城下後,東城城牆上的攻城雲梯數量增加到一千六百多架。遠遠望去,雲梯上人頭蠕動密密麻麻,就像是擁擠在一起的蜜蜂,又像是東城城牆上被滿是藤葉的爬山虎覆蓋一般,只不過這爬山虎正以極快的速度朝著城頭上蔓延過去。

  對付雲梯攻城,一般的手段是用長叉將雲梯整個推離城牆,掀翻雲梯。讓雲梯上的攻城士兵摔落下去。這種辦法,一般七八人便可對付一架雲梯,再加上左近輔助的幾名長槍手對雲梯上的攻城士兵加以刺殺,便可以在很長時間裡讓對方爬不上來。然而,如今的攻城雲梯已經有了各種花式,一種最豪華的版本便是名叫雲樓的攻城雲梯,那是一座移動的木塔,和城牆等高或者高於城牆,雲樓上藏匿士兵,下方士兵推動前進靠近城牆,雲樓中的士兵可以對城頭的守軍進行弓箭壓制。在接近城牆厚,可以躍上城牆進行攻城。

  當然,李光弼手中並無這種雲樓攻城車,他也沒時間和資本去造出這種攻城雲樓。但他造出的雲梯中有加強版的三足雲梯。這種雲梯其實和普通的雲梯差不多,只不過一般雲梯只有兩根柱腳,加強版的則有三根。這種雲梯架設完畢後,從中段伸出的第三根木柱便是另外一根支撐腿。牢牢的將雲梯抵在城牆上。這種設計的目的,顯然便是為了防止用木叉將雲梯推離城牆的手段。

  在雲梯頂端的鐵鉤勾牢城牆縫隙,以及下方三角形的支撐之下,神策軍守軍要想掀翻一座雲梯,那將要付出極大的氣力。那需要幾十人的合力才可以做到。而幾十人為了一座雲梯耗費氣力,顯然是不明智的,因為沒等你掀翻雲梯,上面的士兵便已經冒頭了,等於白白給了對方安全爬上來的時間。與其如此,還不如用弓箭用石塊滾木直接殺敵來的方便。

  所以,目前的攻城局面便是,對方源源不斷的沿著雲梯往上爬,城頭上的守軍只能對爬到上端的對手進行砍殺劈刺,或者是用滾木礌石將他們砸下去,對雲梯卻基本沒有什麼辦法。這種情況下周而復始,一千六百架雲梯總有人能突破城牆,總有人能攻上城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