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而,眾將從王源的臉上卻沒看到任何的沮喪和失落,王源身邊的人當然知道王源的真實想法。神策軍並非沒有奪回長安的實力,而只是王源不願以這種肉搏換命的方式來奪回長安。要將這十多萬精銳兵馬盡數投入長安之戰的絞肉機中損失大半,這代價對王源而言是無法承受的。當然,王源平靜的外表下其實也掩蓋著他驚訝的心思。千算萬算沒算到叛軍會投降。雖然事前自己也考慮過這個可能性,而且自己記得歷史上的安史之亂後期,史思明確實曾經歸降朝廷,但現在歷史的走向軌跡已經無跡可尋,自己也儘量不會按照歷史的走向來預測事情的結局。然而,這一幕還是發生了。

  王源認為,這並不能說明歷史上了正軌,因為消息稱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和部將所殺,史朝義和田承嗣的主導下獻城投降,而非史思明本人。這說明歷史的走向還是混亂無序的。

  現在的情形是,李瑁終於達到了他的目的,他搶先一步奪回了長安,而自己的神策軍便也沒有機會進入長安了。兩天時間,李瑁給自己下了兩道聖旨。第一道聖旨是要自己領軍逼近長安,隨時準備支援他的攻城。第二道聖旨是讓自己的兵馬不准進入長安,而借道長安南郊的官道去攻打潼關。兩道聖旨是自相矛盾,王源讀懂了兩道聖旨背後的轉變。第一道聖旨和第二道聖旨之間可能便發生了叛軍準備投降這件事,所以本來處於攻城窘境中的李瑁便立刻下達了第二道聖旨,不許自己染指分毫。

  當晚,在和高仙芝的商議之中,高仙芝也確認了王源的想法。事已至此,王源倒也沒有多少沮喪。反正自己並沒有打算付出巨大代價死攻長安城,那麼李瑁付出八九萬人的代價奪下了長安,也是他應該得到的成果。只能說自己沒他這麼心狠手辣,沒他這麼把人命當成草芥的魄力。自己終究還不是一個能為了目的不惜一切之人,跟這位大唐新皇帝比,這方面倒是一大弱點。然而,在王源看來,李瑁奪回長安也不是什麼太糟糕的事情。王源倒是很像看一齣好戲。

  現在的問題是,是否要遵照李瑁的旨意率兵攻打潼關。明顯經過長安大戰之後,李瑁暫時無力攻擊潼關。而若不奪回潼關和洛陽,長安其實還處在隨時被叛軍攻擊的位置上,李瑁也不會安穩。李瑁此舉便是利用自己的神策軍替他穩固局面。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即便如此,王源和高仙芝還是決定兵發潼關,這倒不是因為李瑁的聖旨的要求,而是這原本就是王源和高仙芝定下的計劃。無論如何,先平叛後解決其他問題已經是兩人的共識,哪怕就算被李瑁有所利用,那也只能先讓李瑁偷著樂去。

  決定下來後,次日上午,大軍從棗林鎮開拔。從長安城南三十里外浩浩蕩蕩的開過,直奔長安以東的潼關而去。在神策軍大軍通過長安境內之時,數萬回紇騎兵在十里外進行著嚴密的警戒,王源和高仙芝知道,那是用來防備自己的。兩人嗤之以鼻,神策軍絲毫沒有因為他們而做什麼應對,施施然途徑而過。

  ……

  十二月二十一日,神策軍抵達潼關,稍加休整,便開始了對潼關的猛攻。

  潼關的地勢,從西往東攻擊,地形險要易守難攻。但從東往西攻擊,那卻容易的多了。潼關以東地勢平緩,這座關隘本就是為了保護關中之地的都城長安而建,所以這樣的地形也不足為奇。雖然守關的叛軍在潼關東面修建了不少工事和防禦設施,守關的兵馬人數也有六萬之眾,但在面對神策軍的強大攻擊面前,這些都土崩瓦解。

  神策軍的神威炮一發威,霹靂彈數百顆一落進潼關內外的工事和城防內一開花,叛軍便立刻知道這關隘守不得了。這么小的關隘,兵馬又多,被神威炮這麼堵在裡邊轟炸,那豈非活活挨打。於是攻城戰開始的第二天,神策軍甚至沒有進行像樣的進攻,潼關守軍便分崩離析,守將帶著六萬兵馬逃之夭夭。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王源的大軍正式占領了潼關。此關收復,預示著長安城的安全得到了極大的保證,而且通向洛陽城的最後一道障礙被一腳踢開。東邊的大楚國都城洛陽城就像是被拔了衣衫的女人赤裸裸的暴露在攻擊之下。

  臘月二十五日,李瑁派人前來宣旨。嘉獎了王源和高仙芝一番後,聖旨下達了讓王源和高仙芝暫緩進攻洛陽的命令。說什麼年近年關,且待年後進攻,讓將士們安穩過個新年云云。在王源和高仙芝看來,這道聖旨是很奇怪的,攻破潼關後豈能不一鼓作氣攻擊洛陽,此刻停兵於此,豈非是給了叛軍準備的機會。而且很有可能會節外生枝。

  兩人商議下來,得出了唯一的可能,那便是李瑁根本不希望神策軍攻下洛陽,也不希望神策軍收復任何一座大城池。因為每收復一寸土地,王源的威望便高一分,功勞便大一分,民心便向一分,這恐怕是李瑁最不願看到的。

  王源倒是不在乎什麼軍功和奪城,王源只是憂心於事情有變。叛軍現在被逼到了牆角,很難說他們會做出什麼瘋狂的舉動來。趁勢追擊,哪怕便是將叛軍盡數逼在洛陽城中,也比呆在潼關讓他們自由自在的亂來要好。

  然而,李瑁既然下旨了,自己既然還不想在這時候和他撕破臉皮,那這聖旨便不能違背。王源只得下令兵馬在潼關駐守休整,一方面密切派人注意叛軍的動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