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刻,王源將這個消息稟報上來,玄宗雖然早已知曉,但還是很高興的。高仙芝的這封信進一步證實了安祿山的死訊,那個大逆不道的安祿山真的死了,妄圖搶奪他的大唐江山的逆臣終於被老天給收了。與此同時,玄宗對王源也頗有些歉意。當李光弼的密信幾日前抵達的時候,玄宗對王源是很憤怒的,因為他認為這件事王源一定是知道的,但王源卻對自己隱瞞不報。但現在,王源接到了高仙芝的來信立刻來稟報的舉動,才讓玄宗明白,原來王源是真的不知情。他離開長安郊外時安祿山死去的消息並沒有流傳出來,所以王源其實也是在今天才剛剛知曉。這麼看來,王源其實是被自己誤會了,這個人並沒有刻意的隱瞞消息。

  「哈哈哈,好好好,安祿山這個逆臣,終於遭受天譴而亡,此乃我大唐中興之兆。這等賊子,自有天收。這消息來得太好了。」玄宗朗聲而笑,儘量讓自己表現的如剛剛知道這個消息那般的興奮。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此事當真是件天大的喜事。叛賊賊首死了,於我平叛大局大大有利。」王源微笑道。

  玄宗心中一凜,他一下子想起了這件事會引發的影響。自己已經派了李瑁去和回紇大汗商談借兵攻長安之事,現在王源也得知了安祿山死了的消息會不會也覺得可以立刻趁亂攻擊長安。那樣的話,豈非讓神策軍先攻入長安,那可不是玄宗所希望的。

  「王源,你說安祿山這一死,我們是否可以改變既定計劃,趁機收復長安呢?」玄宗不動聲色的試探道。

  王源早知玄宗有此一問,在王源看來,玄宗自然是急迫的想要收復長安城。逢此大變,玄宗第一時間想要問的怕便是這個問題了。然而,王源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次自己的判斷卻和玄宗的想法背道而馳。玄宗要聽到的不是自己積極響應改變既定計劃即刻攻下長安這樣的話語,他反而希望王源不會這麼做。

  「陛下,臣所言的安祿山這一死於平叛有利,並非是說叛軍便會立刻土崩瓦解。陛下要知道,史思明所率的十餘萬兵馬其實只聽命於史思明。安祿山的生死其實對史思明所率兵馬的實力影響不大。安祿山雖然死了,但長安城的史思明大軍其實並不會混亂,因為他們聽命於史思明。此時攻城,和之前攻城的結果其實差不了多少,我神策軍並無勝算。」王源緩緩道。

  玄宗的心裡樂開了花,但他不能有絲毫的表露,反而面帶愁容道:「原來如此,你說的在理,朕也是心急了些。其實朕也明白沒有那麼簡單。你不要介意,朕只是詢問這種可能性。既然無法利用安祿山之死收復長安,便還按照之前的計劃,明年春天再攻長安便是。」

  王源對玄宗的通情達理報以微笑,點頭道:「陛下聖明,陛下的心情臣很理解,希望陛下再忍耐忍耐,明年夏天,陛下一定能回到長安,臣給陛下當面保證。」

  玄宗笑道:「徐徐圖之,徐徐圖之便是,朕不想給你壓力,反而壞了大事。那麼依你之意,似乎安祿山這一死其實對平叛大事並無太大助益是麼?」

  王源笑道:「臣正要為陛下分說。臣剛才說了,安祿山一死,對平叛大業是有很大好處的,好處不在於立竿見影,而在於叛軍內部的局勢。安祿山活著的時候,無論其手下將領多麼桀驁難馴,但他們卻對安祿山服服帖帖。很簡單,一則他們都是跟隨安祿山多年的部下,受安祿山提拔重用之將,當然對安祿山敬畏有加。包括史思明,和安祿山是總角之交,又受安祿山舉薦,這才從籍籍無名之人成為了平盧兵馬使。安祿山放手讓他統率平盧節度所屬五萬兵馬同契丹人呢作戰,可謂是成就了史思明。正因為如此,史思明才對安祿山死心塌地,甘願受他驅遣。」

  「確然如此,當初安祿山曾多次向朕舉薦史思明。朕甚至不知這史思明有何功績,但朕基於對安祿山的信任,故而准許他對史思明加以提拔。哎,朕當初也是被安祿山蒙蔽了雙眼,竟任由他提拔親信,拿朕的恩寵作為他私人的籠絡人心的籌碼。朕悔之不及。」玄宗嘆道。

  第910章 遺願(一)

  最近玄宗這種自我批評的話說的有點多,在王源面前就說過多次,王源知道這不過是玄宗的一種手段罷了。當真悔過的話便該向天下人悔過,而非私下裡嘮叨這些。當真悔過的話也不至於依舊暗地裡玩出那麼多的花樣來,這樣的話不過是說給自己聽而已,其實他一直都沒覺得自己是錯的,錯的都是別人而已。

  「陛下不用自責,往事已矣來者可追,往前看便是,無需再想那些事。目前的情勢是,安祿山死了,安慶緒即位為偽大燕國皇帝,情勢便不同了。史思明會聽命於安祿山是因為安祿山於他有恩,但安祿山一死,安慶緒怎能鎮住史思明這等桀驁之人?臣所言安祿山之死於平叛有利的話便是基於此的判斷。臣認為史思明這個人一定不會聽命於安慶緒,他們之間必生嫌隙。史思明手握十餘萬大軍,兵力幾可占叛軍兵馬的一半,且都是精銳驍勇之兵,怎會將安慶緒放在眼裡?」

  「你是說……史思明和安慶緒會翻臉?他們會窩裡鬥?」玄宗皺眉道。

  王源點頭道:「很有可能。臣還有隱情稟報,陛下聽了之後一定會和我有同感。」

  「哦?何種隱情?」玄宗忙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