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玄宗就在這樣的矛盾的心理之中度著日子。特別是來成都之後,情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雖然群臣依舊尊崇有加,外表上看不出什麼區別。但玄宗心裡清楚的很,大唐到了如今的地步,自己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在臣子們心中,自己已經不是他們心目中的那個英明神武的聖主。自己寵信安祿山釀成驚天大禍,自己在馬嵬坡為了求生而下旨殺了貴妃,這些行為已經讓自己以前積攢的所有威嚴和口碑都消耗殆盡。現在的自己不過是王源庇護之下的一個偏安之主罷了。

  但玄宗內心裡是不甘心的,他不能忍受如今的局面,不能讓自己淪落今日的地步。曾經自己一手締造了當世第一強盛之國的輝煌,曾經的自己是所有人心中的豐碑,怎能容忍自己落入今日的窘境?若自己不曾是萬人敬仰,不曾是英明神武倒也罷了。但經歷過數十年的輝煌,忽然從雲端跌落塵埃,這種巨大的落差讓人痛徹心扉。

  玄宗咬著牙告訴自己,必須要重振威望,重新回到那個俾睨天下億萬人仰望的時候。想當年武帝當朝,李唐子孫朝不保夕的時候自己都挺過來了,硬生生奪回了大唐皇位。那麼現在自己為何不能重新回到往日的榮光歲月。越是在危難之時,便越是能強烈的激起人的潛能。雖然數十年的安逸時光將激情和雄心已經磨滅殆盡,但到了眼下這個節骨眼上,激情之火卻重新的在玄宗心中燃起,讓玄宗已經變得遲鈍和混沌的腦子轉動的更加的靈活。

  玄宗認真的分析了眼下了局勢,其實要恢復往日的榮光,要做的事情不外乎兩點。第一便是平息叛亂,迅速的穩定大唐局面,之後再進行制度上的調整。他已經意識到了節度使權力過大帶來的巨大災難,若是能重新穩定局面,節度使的權力一定要大幅削減。當然前提是要平息這場叛亂。第二件事便是要擺脫王源的控制。建立絕對忠於自己的力量,讓自己重新擁有無上的權威。

  自從來到成都之後,玄宗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壓力的來源方方面面,但最大的來源便是這個王源。玄宗承認,王源是有大功於己的,若不是他,自己還不知處境如何。若不是他,自己現在要麼已經被李亨篡位架空,要麼已經流落不知何所。但王源既是大唐臣子,他做的一切也都是他該做的,而自己也給了他足夠的尊重,他身為人臣應該表現的謙卑而感恩些。然而王源似乎永遠跟自己若即若離,給玄宗的感覺是這個王源永遠都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成為自己忠心的臣子。

  特別是來到成都之後,玄宗清楚的感受到了,在這裡百姓們對王源的愛戴遠勝於己,官員們對王源的尊敬也遠勝於己。這顯然是玄宗絕不可接受的。一個臣子的威望會蓋過皇帝,這便是一種大逆不道。功高震主倒也罷了,功高蓋主,甚至在名望和聲譽上超過主人,那這便不是一個好的臣子。這便是權臣,一個讓人感覺到了巨大威脅的權臣。

  更何況王源手握著現在大唐所有的兵馬,那是他一手經營了數年的神策軍。雖然名義上是大唐的兵馬,但玄宗知道,這支兵馬只有王源才能調動,甚至包括自己都沒有調動他們的可能。這是極為可怕的。有安祿山的前車之鑑之後,玄宗早已如驚弓之鳥。如果王源和安祿山一樣懷有異心的話,那將比安祿山更為可怕,因為自己甚至連逃的可能都沒有。自己立足的是王源的地盤,身邊是王源的兵馬,自己插翅難逃。

  若王源表現出如忠犬一般的忠誠倒也罷了,偏偏這個王源不斷的挑戰著自己的底線,不斷的逼迫著自己做出不願做的事情,這讓玄宗心中越發的覺得不快和憤怒。

  當然,玄宗也明白不可同王源撕破臉皮。王源手握重兵的威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玄宗也意識到自己要想平叛回歸長安,則必須依靠王源。不得不說,王源是目前大唐的中流砥柱,若不是他,十幾萬叛軍早已攻入蜀地,自己早已不知又要逃向何處。通州一戰,六萬兵馬大敗十八萬叛軍,那是何等的氣魄。那一戰之後,形勢當即逆轉,玄宗也真正看到了平叛成功的曙光。所以玄宗儘量讓自己隱忍,儘量讓自己表現的對王源寵信有加,這既是形勢的需要,也是一種策略。

  玄宗不惜殺了房琯以平息王源之怒,雖然在這件事上,玄宗感覺到了巨大的屈辱。玄宗不惜以相國之位相加,從而表現出自己對王源的恩寵和嘉獎,事實上玄宗根本就不想讓王源成為大唐相國。玄宗以一種極為低調和隱忍的方式來迷惑王源,但暗地裡他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能夠突破這種被王源的陰影籠罩之下的方法。

  房琯欲重建禁軍的想法便是玄宗急於要做的事情,玄宗知道要想擺脫這種陰影,自己必須要有忠誠於自己的兵馬。但房琯這個蠢貨把事情辦砸了,他怎麼敢挪用大軍的軍餉,這讓玄宗不得不殺了他。當然殺他的理由也僅是私自挪用軍餉,破壞平叛大計。這一條已經足夠殺了他。然而從那時起,玄宗便埋下了伏筆,殺房琯的罪名並沒有說因為他倡議重建禁軍而獲罪,也就是說組建禁軍是沒有過錯的,錯在挪用軍餉。

  數月前,當李光弼和郭子儀回到成都時,玄宗欣喜不已。在和二人深談之後,玄宗感受到了李光弼和郭子儀對王源的不滿。在自己有意無意的將自己抵達成都以來的種種事情都告知二人後,玄宗從兩人的臉上看到了壓抑不住的憤怒。玄宗知道,自己可以信任和重用這兩人了。於是乎玄宗授意李瑁,讓李瑁提出讓李光弼和郭子儀去河東朔方募集兵馬組成北路平叛兵馬的建議,並且很快便答應了他們。授予兩位官職,讓他們即刻去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