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源笑道:「請那蔡參軍逗留一日便是,明日一早我們帶著他一起去瞧瞧情形。當時便可做出決定,他也可以立刻回去回稟賀蘭進明。」

  顏真卿無奈,只得應允。

  一夜無話。次日清晨,王源等人起了個大早,踏著凌晨的薄露離開大隊人馬往南疾馳。滑州治所便在白馬縣城,距離白馬渡口不足三十里。這縣城原本有叛軍少量駐軍,但因為臨近黃河岸邊,被南岸郡縣唐軍襲擾嚴重,故而在被襲擊了數次之後便放棄了在此駐軍,只保留了少許的兵力象徵性的占領,人數不足百人。而靠近黃河岸邊的眾多州縣的百姓在賊兵來襲時均紛紛偷渡過河投往南岸大唐州府,或者大批逃難而走,故而這裡其實也早已毫無生機。

  那百餘名留守叛軍士兵得知平原城大批人馬南下,早已望風而逃,白馬縣城也只是一座空城。和前番經過的淇縣縣城一樣,殘垣斷壁滿目蕭索,跟座鬼城一般。

  巳時末,王源和顏真卿等人策馬抵達白馬渡附近。尚在兩座高大的土丘之後,便已經聽到流水湯湯的轟鳴之聲。待眾人策馬翻越土丘之後,眼前豁然開朗。黃河北岸的渡口方圓數里之地一片平坦,就像是一片點兵的校場一般。平地上搭著多出人工的土台,上面還有廊柱聳立,旗杆上還有破敗的旗幟在隨風飄揚。顯然這裡是兵馬渡河時臨時集結之地,這些高大的土台便是瞭望台,或者是將領們站立指揮渡河之地。地面上雖然土石平整,但車轍遍布,縱橫雜亂。這些都是兵馬經過的痕跡,古渡數百年來不知經歷過多少兵馬從此處渡河進軍,故而留下了諸多鮮明的痕跡。

  半炷香之後,王源等人已經駐馬黃河岸邊,眼前茫茫洪流正浩浩蕩蕩的往東流逝,水花翻湧,汩汩有聲。河面上雖然看似平靜,但可見水中漩渦遍布,暗流潛涌,氣勢著實攝人。

  王源緩緩策馬沿著岸邊的青石碼頭行了數十步,發現這裡河水幾乎漫到了岸邊數尺之處,水花拍岸,積聚了黃色的泡沫翻騰著,發出侃侃之聲。

  「前幾日暴雨傾盆,河水暴漲了不少。」北海郡錄事參軍蔡虎跟在王源馬後稟報導,他對黃河的水位是了解的,因為他已經在北海郡為官兩年多了,也算是半個黃河岸邊的人了。

  「你們便是乘坐這樣的船隻渡河的?是否即將用來渡河的船隻都是這種小船?」王源指著岸邊一艘烏篷小船問道。

  「啟稟王元帥,大多數是這種小船。船雖小了些,但能湊齊兩百多艘已經讓太守很是費了一番心思了。叛軍攻來時,北岸的船隻盡數被他們燒毀,北海郡所有的船隻都徵用了,才得了兩百餘條小船。雖然小,但渡過白馬渡卻是沒有問題的。賀蘭太守請了北海郡當地的漁夫掌舵,這一點當無問題。」

  王源皺眉朝四周張望,沉聲對顏真卿等人道:「諸位瞧瞧這裡的地形,這裡根本就無險可守。一旦我們的人集中在渡口這片區域,便將是毫無退路。想一想,三萬多人聚集在這裡,賊兵發動攻擊的話,那是怎樣一種情形?」

  眾人想也不敢想,這要是被包了餃子,但靠著薄弱的兵力和對方硬拼,那將是何等局面。敵軍只需四面合圍,便可將百姓們全部趕下水去。而周圍的幾座土山也根本無法作為防守的地勢加以利用。

  「瓦崗寨在何處?」王源手搭涼棚朝東面觀望。

  「在東邊十五里處。」蔡虎回稟道。

  「事不宜遲,咱們去那邊瞧瞧去。」王源拍馬便走,眾人跟隨其後往東疾馳,半個時辰不到便往東行了十餘里。但見沿岸的地勢開始變化,地形變得崎嶇不平,多沙土小山以及潮濕的低洼之地。窪地之中還生長著茂密的蘆葦。眾人在忽高忽低,忽干忽濕的地面上逡巡繞行,終於在一處稍高的地勢可以看到前方地勢起伏明顯,朦朦朧朧一片蒼翠之色,很像是一片連綿的小山。

  「此處便是瓦崗寨舊址,元帥請看,那裡便是寨門和寨牆所在了。」蔡虎手指前方指點道。

  眾人順著他的手指指點的方向看去,但見一大片蘆葦和水早掩映之下,一道爬滿綠藤的不注意看根本難以辨別的土牆在前方忽隱忽現,一頭通向黃河岸邊,一頭通向北邊的蒼翠灌木蘆葦之中。中間兩根柱子相聚約數丈寬矗立在地面上,上面爬滿了青藤。若不是蔡虎指點,還以為只是兩根枯死的樹木而已。

  眾人緩緩策馬靠近,腳下的路雖然藤蔓雜草叢生,但馬蹄踩上去依舊能偶爾聽到噠噠的清脆聲響,顯然雜草之下並非沙土,這條路通向寨門,顯然是當年瓦崗軍兵馬出入的要道,道路上肯定是鋪了碎石磚頭等物。

  抵近那兩道象徵性的寨門前,才發現道路和寨門之間隔著兩丈寬的一道溝渠。這當然不是天然的河流,而是圍繞在寨門前人工挖掘的護城河。見到這麼寬大的護城河,王源不僅大為讚嘆。那只是一幫揭竿起義的義軍而已,但種種跡象表明,他們將這座大寨建設的簡直如同一座城池一般格局。和王源想像中的山大王們的山寨截然不同,完全是有著嚴格組織的一隻兵馬。

  親衛們迅速動手,很快便用周圍的枯木搭建了簡易的橋樑,眾人得以走過護城河真正的來到寨門之下。眾人才發現,這寨門有多麼的寬大。兩根腐朽的木柱之間相隔達四丈之遠,也就是說,當年瓦崗寨的一道寨門竟有兩丈之寬,那是何等雄偉的一道寨門。腐朽的木柱下方可以看見埋在地里的青石上積蓄著淤泥污水的門臼痕跡。掏空裡邊的污物之後,那門臼居然粗如海碗,深達一尺余,可見當年大寨寨門的厚重和巨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