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傍晚時分,王源得到了房琯在東街口被處斬的消息。雖然這個消息一點也沒有讓王源驚訝,因為王源預料到玄宗必會這麼做,因為玄宗不可能和自己翻臉,必是要以房琯的性命來平息自己的憤怒。但即便如此,玄宗如此快速的解決了此事,還是讓王源不得不佩服玄宗的決絕和果斷。

  畢竟是大唐一代帝皇,這一生經歷的風雨不計其數,雖然他已經是晚年,又經受了巨大的打擊。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薑還是老的辣,在處理此事上,玄宗的應對快速和果斷,讓王源也無話可說。而且玄宗成功的保護住了壽王,父子二人以房琯為替罪羊,成功了讓王源無法將此事牽扯到壽王身上,不得不說是一步老辣而厚黑的好棋。

  據現場觀看房琯行刑過程的人言道,行刑之前房琯大放厥詞拒不認罪,聲稱自己的是冤枉的。還對圍觀的百姓高呼王源是狼子野心之臣,挾持陛下殘害忠良,說什麼大唐遲早要毀在王源手中云云。這些話引發了周圍百姓的一片謾罵。監斬官似乎故意拖延時間讓房琯說出這些話來,但在百姓憤怒的謾罵聲中,生恐發生意外,故而才下令將房琯斬首。

  王源對此付之一笑。不管房琯是否在臨死前還要來上這麼一出,今日在散花樓中的那句話也必將會傳出來。實際上那句話既然已經說出了口,便將在眾人的心中紮根了。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王源對此除了無視之外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不過讓王源欣慰的是,刑場上百姓們的反應還是讓人滿意的,起碼在百姓們心目中自己還是值得信賴和擁戴的。王源看中的也就是這一點,至於其他人,王源並沒有那麼的在意。

  玄宗的果決也讓王源心中的警鐘敲響,若今日玄宗出言維護房琯的話,王源或許還對玄宗有一絲幻想。畢竟維護忠於自己的臣子,哪怕臣子犯了錯也該為他說些好話。然而玄宗做的決絕無比,他沒有維護,而是迅速的落井下石,撇清關係,這其實讓王源對他很是寒心,這樣的玄宗還有什麼值得讓人尊敬和忠心的呢?

  王源對玄宗的了解程度已經不斷的刷新,以前的玄宗是什麼樣王源不敢妄言,但如今的玄宗是什麼樣王源可是有發言權的。馬嵬坡上,關鍵時候將楊玉環推出去送死以保住自己的皇位和性命,那件事後王源便知道外表溫柔多情寬容仁厚的玄宗實際上是個徹頭徹尾寡情薄意且虛偽之人,或者說他是個極度自私只愛自己的人。當然自私無可厚非,但自私的人裝作大度人便很令人鄙夷了。為了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他可以捨棄一切心愛的東西,這一點是很可怕的。說白了,這便是冷血。

  馬嵬坡上楊玉環他都能捨棄,此刻的房琯他當然可以捨棄。他表現出的冷血和功利讓人心寒。當然,眼下只有王源能助他平叛,助他回到長安,重新成為那個坐擁大唐江山的人。從這個角度看,玄宗的選擇無比正確,但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是玄宗喪失了人性的表現。

  王源幾乎可以肯定,在玄宗心目中顯然對房琯要比對自己要信任的多,但就像馬嵬坡上那樣,玄宗的選擇從來都是對自己有利的那個選擇,而不會為了自己喜愛的人便放棄對自己有利的局面。這便是玄宗的可怕之處,這便是他能夠坐上皇位,且如今依舊在位的原因,這便是身為帝王的帝王之道。

  殺房琯的舉動,無疑是為了平息自己之怒,為了安自己之心。這一點玄宗比誰都清楚。所以當房琯說出那句話時,他其實便已經沒法活命了。因為玄宗要以房琯的人頭告訴王源,自己是信任他的,絕不允許有人詆毀他們的君臣關係。而王源之所以沒有當場宰了他,也是知道玄宗一定會替自己殺了他。結果,果不其然。

  房琯死了,這雖然是王源必須要達到的目的。但這件事演變至此,王源心中沒有絲毫的高興,反而更加的憂慮。房琯那句話雖然是情急之下的口不擇言,但這恐怕正是縈繞在他心中許久的話。不光是他,上至玄宗下至群臣,很多的人心中恐怕也是作如是之想。「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熟悉的話中包涵了多少驚濤駭浪,多少的敵意和仇恨。而這句話怕是自己從馬嵬坡迎駕之後,便已經在很多人的心中縈繞不休了。

  王源外表上雖然裝的不在乎,但其實王源心裡是很在意的。雖然忠君的思想王源是不屑的,但畢竟身在此時代,便要遵循這個時代的規則。而這年頭,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叛逆,便是不忠。王源自知自己桀驁不馴,但他真的並沒有想過要叛逆,要當不忠之臣。他的所有行為都是基於一個目的,便是不讓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命運受制於人。而為了這目標,王源的表現必然要強勢。

  現在雖然玄宗下令誅殺了房琯,但房琯這句話便是一頂大帽子死死的扣在了自己的頭上,時時成為玄宗和群臣心中念及的一塊心病了。而這塊心病一旦發作起來,自己便死無葬身之地。

  王源還沒想出能夠解決這個難題的辦法。他可以選擇恭敬,或者乾脆將兵權交出去。但王源知道,那樣的話自己會死的更慘。一直以來王源秉承的便是讓自己強大,掌握自己的命運的理念,一步步走到了今日。現在一旦半途而廢,一切的努力便將化為泡影,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也將成為別人隨意欺凌的對象,這是讓王源絕對不能接受的。這年代便是個吃人的年代,唯有你拳頭更硬,實力更強,才能自保。指望著他人的仁慈,那是不切實際之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