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城防建設上,兩年的時間裡,在王源的強制命令之下,劍南隴右兩道的十幾座主要的州府城池的城防都大大的加強。城牆加高加寬,護城河挖寬挖深,城頭多建箭塔,瓮城也建了好幾座,基本上將原本顯得極為薄弱的一些州府的城防提升了一大截。

  物資儲備方面,成都府的二十座糧倉和物資庫都接近爆滿,兩年時間,柳熏直為王源將這些糧倉裝滿了便宜的糧食和棉麻布匹等物,儲備的糧食已經到了七百萬石的驚人數量。這也是王源心目中的理想數目。有了這麼多糧食,王源再也不必擔心軍糧的問題,而且這些糧食將會成為一粒粒的金子,在必要的時候派上大用場。

  總體而言,王源這兩年來看似清閒,但其實做了很多很多的瑣事。為了這些瑣事,王源可謂操碎了心,說破了嘴。很多時候手下的人都不明白王源為什麼這麼幹,王源也不能明說,便只能逼著他們去做,這樣也產生了許多矛盾和不理解。但王源相信,這種矛盾和不理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成了佩服和膜拜,因為普天之下只有他一個人知道,安祿山是要造反的,天下是要大亂的,一切的準備都是必要的。

  當然,這一切也讓王源幾乎傾家蕩產。從秦國夫人那裡借來的三百萬貫錢早在一年前便花了個精光。這還包括鹽礦產生的八十萬貫的利潤。這之後,王源不得不同劍南隴右兩道的富戶們協商,以個人和朝廷的名義逼著他們借錢。最後發展為王源開始用一種所謂的金券來大肆的朝這些富商大戶們發放空頭支票。

  所謂的金劵便是,王源以劍南和隴右的財稅為擔保,發行一種三年到期可獲高利的債券。王源當然為此制定了些細則,那便是購買一萬貫金劵的三年後可兌現一成的紅利,便是一萬一千貫。五萬貫可得兩成,十萬貫可得三成。王源也不管這樣的利率合不合理,只管用這些空頭支票吸金。這些半強迫半誘騙的辦法讓王源籌集到了另外的兩百萬貫民財。兩年時間,花掉了六百多萬貫的巨款,簡直讓人咂舌。

  當然,王源的這些出格的行為,自然也有人捅到朝廷中告發,但朝廷這兩年先是楊國忠清算李林甫,借著是楊國忠同安祿山爭鬥,鬧得不可開交,也無暇去管王源這些破事。楊國忠只是讓陳希烈以政事堂的名義給了王源一個警告,讓王源不要亂來,不要搞得劍南和隴右民怨沸騰云云,但這些話統統被王源拋諸腦後。

  王源還有最後一個辦法沒有實施,若是這個辦法實施了,怕是會嚇掉所有人的魂。王源打算如果真正到了無錢辦事的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將要在劍南和隴右進行一次針對豪門大戶的大清算。這種清算只有一個目的,殺人抄家,殺富濟己。關鍵時候,王源絕不會手軟,他任何辦法都會試上一試。

  好在王源沒有機會用這個辦法了。安祿山反了,反的正是時候,否則王源恐怕真的要激起劍南和隴右兩地的不少民怨了。

  朝廷的聖旨在王源得知消息之後的次日上午姍姍來遲。但這並不影響王源對事情的判斷。王源早已和手下將領們就此事商議了一個通宵,所有人都認為恐怕劍南軍和隴右軍即將出動平息叛亂了,連王源都做好了隨時出征的準備。然而,聖旨的內容卻讓王源大跌眼鏡。

  第706章 迷途

  聖旨居然只是要求王源抽調兵力交於高仙芝之手,由高仙芝去平叛,而非是自己親自領軍前往。這不僅讓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的王源有些意外,也讓麾下所有的將領感覺不快。打仗雖不是好事,但打仗也是升官最快的捷徑。而且這兩年的時間,邊境安寧並無戰事,大伙兒都在幹著枯燥的訓練新兵的事情,沒有任何的激情,對這些習慣了打仗的兵油子來說,早已渾身都痒痒了。

  況且,打仗才能真正顯示訓練的成果,這些新兵訓練的如何,最終需要在戰場上檢驗一番方知成敗。然而,聖旨卻只是要調派兵馬,並沒有讓大帥領軍前往,當真有些接受不了。

  王源看著眾將沮喪的樣子笑道:「關鍵時候,朝廷還是更傾向於我義兄一些。這也難怪,我那兄長可稱大唐第一名帥,當此緊迫之時,陛下第一考慮的肯定是他了。不過你們也不必沮喪,你們想打仗也是有機會的,抽調我劍南軍和隴右軍部分兵馬參與平叛,你們中的一些將領肯定是會跟著領軍去的。高大帥不可能換將領軍,劍南隴右的兵馬還是劍南隴右的將領統領才是正確的作法。」

  聞王源之言,眾將頓時眼光發亮,忙紛紛詢問大帥打算派誰領兵跟隨高仙芝去平叛。

  王源想了想道:「朝廷要我劍南和隴右出兵五萬。我是這麼認為的,既要出兵,便出一將所領的兵馬為好,這樣更利於作戰。譬如從劍南軍中出一些,從隴右軍中出一些,兩軍的訓練出自兩人,領軍的手段不同,作戰的風格不同,反而不易配合。但若是一名將領訓練出來的,那便如臂指使了。我便是這個原則。」

  此言一出,眾將頓時都明白王源希望誰去領軍隨同高仙芝去平息叛亂了。劍南軍總兵力也不過五萬人,那是絕不可能全部抽調走的,那麼只能是隴右軍了。隴右軍轄兵額七萬五千名,兵馬又是哥舒翰親自訓練統率了兩年時間,按照大帥所言的標準,必是哥舒翰領隴右軍五萬人去平叛無疑。

  果然,王源看著哥舒翰微笑道:「哥舒將軍好像是未仆先知一般,恰好你來喝小兒的滿月酒,又恰好在成都呆了幾日,正好趕上了這個消息。否則我還要派人去隴右通知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