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晚李宓設宴給王源接風洗塵,等得知王源此來是去南詔宣旨的時候,李宓高興萬分。

  「早就等著朝廷趕緊給南詔宣旨了,和議中幾處羈縻州的設立我已經做了規劃,只可惜不能實施。這下好了,終於能做事情了。」

  王源笑道:「你這個南川總督終於能名副其實了,在弄棟城建立羈縻州以及重建安定城設立羈縻州的事情便交給你了。但我希望你不要走張虔陀的老路。對於南詔國,我個人的意見是和平相處互相尊重,我們需要南方的安寧,這樣才能集中精力對付吐蕃人。」

  李宓點頭道:「謹記大帥的教導,其實這也是我的想法。有件事我不知當問不當問。」

  王源笑道:「明日我便要動身了,否則你便沒機會了。」

  李宓道:「卑職的話或許有些敏感,卑職想問的是王尚書和羅御史遇襲的事情。他們怎麼會蠢到跑到野牛城去了。還有就是,大帥遇襲的事情。到處都在說是南詔國的刺客刺殺大帥,不知是否真的如此。」

  王源哈哈笑道:「李將軍,你想知道的事情我無法給你答案,你若一定要個答案的話,我便給你一個回答。」

  「未知是什麼回答。」李宓笑道。

  王源把手一攤聳肩道:「我的回答便是:天知道。」

  第519章 修好

  當晚兩人談談說說直到深夜方興盡而歸,王源次日便要離開姚州,李宓本想率兵馬親自隨行保護,因為見王源只打算率數百親衛進入南詔宣旨有些擔憂。王源微笑拒絕了他的提議。王源明白,真正的和平靠的不是武力,而是行動上的誠意。帶著大軍去往南詔固然可以耀武揚威,安全上也可保證,但大唐兵馬帶給南詔蠻族的陰影不小,見到大批兵馬到來,反倒會起到反效果。而且那也是一種不自信和不信任對方的表現,兵馬越多,越是顯得自己小家子氣。

  次日上午,王源率三百親衛繼續南下,進入蒼山諸峰之間,路過山峰間的平疇之地,看青草遍地野花爛漫之景,回想起數月前率軍南下討伐南詔國時的情形,不免有些感慨。景物依舊,但心情卻已迥異。當初受時限所制,一路上可謂心急如焚危機重重,而如今故地重遊,卻是另一番輕鬆的心態。

  過弄棟城歇息一宿,次日轉而往東,一路不緊不慢直到六月十二日方才抵達羊且咩城西的那片曾經的數月前的大戰之地。事前得到通知的閣羅鳳也率眾在羊且咩城迎候王源的到來。

  數月未見,閣羅鳳變了許多,面容黝黑憔悴了不少,但精神奕奕,給人以脫胎換骨之感。南詔國得以留存,又與大唐達成和議,和王源也約定了私下裡的條約,這些事對閣羅鳳來說都是好事。經過和大唐的這場大戰,他也成熟了許多,很多不切實際的想法早已拋到九霄雲外,變得務實了許多。

  兵馬行在羊且咩城中,王源看到這座當初被自己毀掉的城市正在積極地重建。成千上萬的蠻人正在建造新的房舍,修建新的街道,一片忙碌之景。而經過數月的時間,城中的塗炭之景也被綠意覆蓋,大自然以其不可阻擋的力量從廢墟上生出花樹野草,將戰爭的傷痕一點點的抹去,讓這座城池換發出新的生機。

  在閣羅鳳的安排下,眾人從羊且咩城去往太和城的途中,前往洱海之畔去看閣羅鳳為之前的大戰的死亡士兵所立的功德碑,這也是和議的一部分。顯然閣羅鳳完全按照要求立了這個功德碑。有趣的是,閣羅鳳立了兩個碑,一個為大唐陣亡將士而立,另一個為蠻族陣亡將士而立。兩碑並肩立於洱海之濱,周圍遍植蒼松翠柏之樹,甚是雅靜肅穆。

  兩碑之前的青石上刻著銘文,銘文是閣羅鳳親自撰寫,將這次南詔和大唐之間的大戰概括為是因為奸邪之徒從中作梗引發的一場戰爭。說南詔國本是大唐忠心屬國,之所以會和大唐作戰,完全是個別奸邪之徒的別有用心。所謂「嗟我無事,上蒼可鑑。九重天子,難承咫尺之顏;萬里忠臣,豈受奸邪之。」之句便有此意。

  雖然這個碑文有推脫責任之嫌,王源知道,當初閣羅鳳對大唐用兵可是抱著極大的野心的,但王源也不想在這時候去揭閣羅鳳的額短。畢竟整篇碑文還是積極的,表達了對這場戰爭的遺憾之情,對雙方陣亡將士的惋惜悼念之情,表示以此為鑑,今後兩國互為友好,永不互犯的立場。

  王源也當初寫了一篇祭奠雙方陣亡將士的祭文,親自誦讀,焚燒祭拜一番。至此,這場數月前的大戰終於可以稱之為以互解互諒的結果而結束。

  傍晚時分,閣羅鳳和王源抵達太和城,進龍首關後浩浩蕩蕩直奔王宮大殿。王源在太和城王宮大殿之上正式頒布大唐皇帝陛下給南詔國國主閣羅鳳的聖旨。

  玄宗也給足了閣羅鳳的面子,聖旨上對閣羅鳳大大的誇讚了一番,說他「應靈傑秀,含章挺生,日角標奇,龍文表貴」,對於數月前的雙方戰爭之事隻字不提。聖旨冊封閣羅鳳為雲南王,恩開府儀同三司。追已故老國主皮邏閣為洱海郡王,加太師銜。郡王的分封是皇家所獨有,玄宗這麼做便等於告訴閣羅鳳,他將皮邏閣當成了兄弟,所以才有郡王的追封。另外太師之銜也是大唐官職中的正一品的極品官職,那是無上的榮譽。就算李林甫這樣的位極人臣的右丞相,也不過是從二品的官職而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