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灞河發源自秦嶺山脈,奔騰百餘里注入渭水。其中一段便是繞長安而過,在長安城東十餘里形成一道天然天譴。

  灞河雖在長安城外,但河流兩岸水土肥沃,草木豐美,自古而今,逐漸形成了綠樹如蔭,繁華似錦的美景。灞河河面上有一座春秋時期秦穆公下令修建的古橋,名為灞橋。

  若論長安城東灞橋兩岸的風景何處最佳,這灞橋左近必有一席之地。灞橋兩岸,自古而今也不知誰人植下數萬棵垂柳,每到春來,兩岸綠柳成煙,接天映水;柳浪聲中,鳥鳴鶯啼,柳陰中綠草如茵,是為長安盛景之處。

  灞橋一頭連接著通向長安的官道,另一頭是通向洛陽的官道,地理位置也可稱為要衝之地。自漢代而來,長安人每送人東去,必送至灞橋方回,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約定的習俗。有朋往東行,送者送至灞橋設宴踐行,遠行者喝了離別酒,上馬折柳徘徊,依依而別。

  漢樂府中有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便是描述這種情形。其後在灞橋兩岸發生的離別故事,寫下的優美詩句不計其數。

  正是因為此處既是風景絕佳之處,又是東出長安的要衝之地,更是充滿人文經典的風雅之所。所以,自大唐立國以來,除了長安城內越發繁榮之外,灞橋兩岸也成了大唐貴族高官們競相建豪宅,辟園林的場所。灞河沿岸十餘里,綠柳蔭中,紅牆碧瓦的華宇也比比皆是,綠廊長亭星羅密布,成了富貴豪奢之家的鄉間別墅。

  當然,畢竟灞河兩岸的地皮有限,真正能在臨水的岸邊修建別院豪宅的總歸是少數。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誰的權力大,誰的勢力大便成了能否在灞河岸邊占據一席之地的首要條件。甚至坊間笑言,要想知道如今大唐王朝中誰最得寵,誰最有權勢,只需去看一看灞橋岸邊的臨河別墅便知。灞橋兩側五六里地的絕佳河岸風景的地皮,只屬於十餘家權勢熏天之族。

  這十餘家之中,便有虢國夫人楊玉瑤的一處豪宅。地處灞橋西岸的平坦河岸之上,丈余高的圍牆圈了數里地,將數千棵垂柳樹圈成自家園林的一部分。這豪宅被楊玉瑤命名為「東園」。

  清晨朝陽中,王源和那僕役一起騎馬過興慶宮東側春明門出城,又沿著官道行了大半個時辰,前方驕陽照耀下一片綠柳如煙,並有隆隆流水之聲傳來。王源意識到前方便是今日的目的地了。

  沿著官道往前方百餘步,可見灞橋橋頭豎立的粗大木質燈杆,橋頭一側,長廊環繞,長廊內有幾桌酒席,席上人相互舉杯飲酒,依依之情溢於言表,顯然是正有人要離開長安東去,故而親朋好友在此設席踐行。

  王源正自看的入神,僕役在前方道:「王公子這邊走。」

  王源順他手指方向看去,之間一條官道左手一條往北的岔路通入綠柳蔭中,雖然比官道窄了不少,但竟然修建的比官道還要齊整,全是青石鋪就。王源忙撥馬上了小道,只見道旁柳樹下綠草如茵,柳樹枝葉縫隙中金黃的陽光斜射進來,景色美不勝收,不禁大為讚嘆。

  行了數百步後,忽聞前方有人聲喧譁,領路的僕役翻身下馬來抓著王源馬頭上的繩轡將馬兒拉到路旁的一塊方方正正的大青石旁,拱手對王源施禮道。

  「王公子請下馬吧,到了地方了,前面便是東園,此處禁止車馬進入了。」

  王源下了馬,那僕役牽著馬朝西側的另一條岔路上行去。王源整理衣衫,移步順著面前的道路往前走,十幾步後,垂下的柳枝之後猛現一座巨大嶙峋的假山石。那假山橫亘在前足有數丈方圓,甚至氣派,看正面石頭上斧鑿雕刻著兩個大字:東園。所有的喧譁聲便從假山另一側傳來。

  繞過假山東側,頓時人聲撲面而來,眼前也豁然開朗起來,一個方圓數十步的青磚鋪就的廣場出現在面前。前方一座高大的門樓聳立在廣場前方,兩道高大的紅色圍牆從門樓兩側延伸開去,消失在柳林深處。

  門樓前的空地上,紅男綠女數十人聚集在一起,放肆的說笑著,喧鬧著,不時傳來嬌呼嗔罵之聲。這些人的穿著都是華美高貴,珠光寶氣,豪奢之極。

  王源吁了口氣,邁步走去,那些紅男綠女們自顧自說話,誰也沒抬眼看王源一眼,王源打眼一掃,竟然一個不識。不過王源倒也不奇怪,他早知這次踏春會請的都是長安城中世家大戶的子弟和閨中女子。楊玉瑤請的是官二代和富二代們的聚會,自己則什麼都不是。

  「王兄弟,你終於到了。」有人在前方高聲說話,王源順聲音看去,只見一襲紫色華服的楊釗正笑容滿面的從圍牆大門內走了出來,朝自己拱手行禮。

  王源忙拱手還禮道:「度支郎,在下來遲了麼?」

  「不遲不遲,幾位國夫人還沒到,這不,大家都在這裡候著呢,他們應該很快就要到了。」楊釗上前來極為親密的挽住王源的手臂呵呵笑道。

  王源點點頭,楊釗湊在他耳邊低聲道:「莫緊張,這些個都是長安城中的公子哥兒小姐,咱們不用理他們,讓他們在這裡候著,我命人引你去園子裡等著。我在這裡迎候三妹妹和八妹妹,你且去用些茶水,一會兒我來找你。」

  王源拱手道:「有勞了。」

  楊釗一笑,招手叫來一名僕役吩咐兩句,那僕役上前來躬身道:「王公子請隨我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