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們對新政之敵視,深入骨髓,百般詆毀。

  再加上影響力太大,若是放任,必埋黨爭禍根。」

  「可是你這般殺,豈不是讓其他人更怕你,也更恨新政?」

  隆正帝挑眉道。

  賈環淡淡一笑,道:「他們若投入新政倒也罷,若不然,最多三五年,他們再看人間,已經不是他們熟悉的世間了。

  到那時,無論他們恨不恨,都沒什麼關係。」

  隆正帝聞言,看了眼沿江兩岸林立的工廠作坊,點點頭道:「這倒也是,百姓們愈發富足了,對他們的敬畏心也就不存了。」

  賈環譏笑了聲,道:「他們到現在也想不明白,他們何罪之有。口口聲聲耕讀傳家,家風清正。

  卻從未想過,他們的耕讀,是靠免稅賦徭役的功名,收投獻之土地,招佃戶奴僕去耕。

  這些人不事生產,只理直氣壯的寄生在朝廷和百姓身上,吸血滋養,還整日裡故弄玄虛,指摘朝政,清談誤國。

  這樣的人不亡,皇朝焉能不敗?

  一代又一代,總是這樣循環。

  臣不懷疑若有外敵踏破中原時,他們中有人會跳江殉國,或是舉家反抗,寧死不降。

  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風骨人物。

  臣欽佩之。

  但是,卻也奇怪為何從沒人想過,這些人,也是致使國運衰敗的那群人之一。

  一碼歸一碼……」

  隆正帝道:「那你又為何將他們的典籍,都讓人好生收藏起來?一把火燒了不更好?」

  賈環呵呵笑道:「書中的道理其實許多都是沒錯的,都是我華夏文明的瑰寶……

  陛下不用這樣看臣,臣承認典籍之正,和殺那些人並不矛盾。

  前明聖人王陽明,宣知行合一,與宣知易行難的朱熹對立。

  講道理,誰心裡都知道王陽明說的對。

  實踐和真理並行才是王道,才是正道。

  可是您看看這世間,到底還是朱熹的理學大興天下。

  緣何?

  就是因為他們讀書人,大都讀的明白,卻做不到。

  而且他們讀書科舉,只是為了書中的黃金屋,顏如玉和千斤栗。

  千里做官只為財嘛。

  所以,儘管書里的道理其實大都是正確的,但讀書人本身卻從沒做到。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歲稚童都會背,可哪個士子真心憫農?

  便是這個道理。

  從他們的根兒上說,朱熹為什麼宣知易行難?

  因為他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結果自己個兒又招惹尼姑,又招惹兒媳,所以就叫知易行難。

  他知道,但做不到,知行不一。

  而臣之所以讓人將典籍收好,是希望日後能對萬民的教育有利。

  安排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工廠作坊可以使百姓富庶,這些典籍用的好,卻可教化百姓德行。

  兩者不可偏頗。」

  「這麼說來,你還是要讓儒家子弟做官?」

  賈環點點頭道:「就目前而言,只能如此。但肯定和之前的儒家子弟不同……」

  隆正帝譏笑道:「朕還以為,你會打算讓那些工廠作坊頭頭參政。」

  賈環面色肅然道:「臣從沒這種打算,也不允許他們參政。

  尤其是那些私人工廠作坊,更不可放縱!

  前朝晉商之禍,臣一日不敢或忘。

  商人天生謀利,這是本質。

  所以,不可託付於權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灌輸了華夏千百年。

  不能給有錢的人再加權,否則,必生亂事。

  可以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給他們尊嚴,但政事,最好少參與。

  尤其是商賈!」

  「你能想到這一點,朕就放心了。」

  隆正帝面色滿意的看著賈環,叮囑道:「不止大秦要如此,去了海外,同樣如此。

  你啊,太過重情義。

  是好事,但亦有隱憂。

  將好處一點不保留的分給了那幾家……

  你在時,自然極好。

  他們那幾家感你情義,受你恩惠良多,自然擁護於你。

  可再過百年,你不在了,怎麼辦?

  朕斷言,若不從頭羈縻,到時候必生大亂!

  需記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海外的規矩,從開始就要立好。

  大秦內,以贏秦天家為主。

  四海外,則以你賈家為主。

  哪邊都不能亂,否則,牽一髮而動全身。

  賈環啊,事關億萬百姓的命運,不可心慈手軟,更不可兒戲。」

  賈環點點頭,從後面蘇培盛手中接過斗篷,替隆正帝披上後,笑道:「陛下放心,臣心裡有數……

  陛下,臣準備以銀行的名義,將官府抄家得來的田宅,全部以正常市價買下來。

  再多建些宅子,用來安置從外省遷移過來的百姓。」

  「外省?」

  隆正帝皺眉道:「你要從哪裡移人?」

  賈環笑道:「從關中,或者,八桂之地。反正,多是貧苦之地。

  那裡的百姓,只能靠著幾畝貧瘠劣田為生,苦不堪言。

  咱們這裡如今空出來了那麼多宅子田地,何不惠及於民?

  又可解工廠作坊用工荒的難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