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咸通三十五年,元昭皇后病重,含笑而逝。
其生前儉德兼備,上孝下慈,轄制六宮治理有序,妃嬪多言其賢良淑德。文宗時期,元昭皇后多次施恩民間苦難百姓,捐贈銀兩修建善所,所做善事無數,得聞其薨百姓莫不為之哀痛。
作者有話要說:
三車追尾!嚇死我了,小天使們出現注意安全,後面還有一章皇帝的番外,剩下番外還沒寫,先發這個
第40章 李怡番外
自古無情帝王家……
是不是這句話就意味著,無論君王是否心甘情願,卻總會失去生命中最為重要之人。
大明宮,
天色尚早,薄薄雲霧籠在輝煌宮殿的屋脊,艷麗漆畫布於樑柱,其間飛龍盤旋栩栩如生。偏殿內,富貴華麗的屏風橫在床前,隱隱露出床上女子雪白的手臂,她如墨般的長髮散開如扇。
妙宛……
她的名字聽著很別致。
一身圓領常服的李怡站在屏風前,他已然鬢髮微白面容露出老態,曾經挺直的背微微彎起,像是被歲月的力量壓折所有堅定,如同風燭殘年的老人,只能等待死亡的悄悄到來。
他只能看著屏風背後隱隱約約的人影。
那雙起褶皺的大手撫在細滑的絹布上,柔順的感覺如同少女嬌嫩的肌膚,令他想到女子婉轉動聽的歌聲。那些年輕才能有的生機與活力,他卻已經徹底的失去。
初見,是驚艷。
二十位佳人同殿起舞,她們笑顏如花,姿態婀娜衣袖紛飛,幾欲飛往九天。牢牢吸引他目光的妙宛,容貌絕世,眉宇間似曾相識,讓李怡完全移不開目光。
後宮不進新人,但皇后與賢妃會老。
兩相對比,妙宛在李怡的眼中更加動人,以至於打破多年陳規迎她入宮。
這個顏如荼蘼的女子,眉眼間帶著嫵媚春意,與李怡曾經見過的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同。在旁人眼裡她不是任何人的替身,所以李怡放心寵愛她恩賜無數。
妙宛毫無野心,她擁有著與艷麗外表不同的平易近人,李怡每次見她只覺心曠神怡。
只是,帝王無情。
李怡告訴自己,妙宛只是三好的替身,他眷戀的是妙宛身上另一個人的影子。這個曾經遍尋無所獲之後的意外之喜,這個愛妃一旦讓他神魂顛倒就是罪。
他的血有些冷,心卻是疼的。
“將德昭儀處死。”
李怡吩咐完慢慢離開偏殿,他也沒有想到,這個特意為妙宛留的住處,最後竟然成為她的喪命之所。
如果是三好,他能下狠手嗎?
李怡不能否認,妙宛與三好是差不多性子的人,容貌面相差異最大。三好希望他成為明君,妙宛溫順從不干政,但他對妙宛不能像對三好一樣的交心。
三好於他,是溫柔安心。
妙宛於他,是乖巧但危險。
世上常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這些話往往是說給手下人聽,用以收攏人心。用人需疑才可令對方不敢懈怠輕忽,而疑人更不能輕用,除非有把柄在手或利益牽扯,否則就是將好壞的結果教給你自己都不信任的人。
李怡身為帝王,他比普通官員要更為多疑。
與妙宛相處越久,那份日益積累的感情便越珍貴重要,他不敢去賭一個可能。面對牽動他心的妙宛,李怡只能下狠手,但這樣並非不痛苦。
他突然有些茫然。
這偌大皇宮,即便是尊貴如帝王也會心生惆悵。
李怡不知不覺來到立政殿,看著裡面的皇后和太子。
兩個人坐一起說著什麼,看上去母慈子孝,似尋常人家的母子般親近,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放伺候的宮女太監退下了。
小名無憂的太子李溫已然是大人,劍眉星目身形高大,也幫著李怡處理些許政事。
而在李怡眼中的金鈴,隱約有幾分初見時的影子,卻掩在溫柔的眉眼下,周身氣質看起來雍容華貴卻不失人情味。
她的嘴角帶著笑意,眼尾花鈿艷紅,依稀可見昔日的美貌,此時似乎被自家兒子的話逗笑了,眉眼彎彎。
“妙宛是個好女子,母后不會做傻事……”
李怡沒注意太子說了什麼,卻將這句聽得一清二楚。
大約是因為他寵愛德昭儀,賢妃曾面帶幽怨瞪他一眼,那時李怡並未在意。只是如今在立政殿門口,他忽然間就想起來,成為皇后的金鈴不曾為此在他面前進言。
想必是太子在其中勸慰。
之後李怡上朝神色一如往常,不曾因德昭儀之事有異樣。
然而或許是立政殿聽到的那句話,他總是會想著若皇后來勸會怎樣,面對著太子李溫難免有些不自在。這些不自在被他藏在心裡,輕易不肯表露出來,但時間一長往往會露出些許端倪。
李怡對二皇子李雅更加寵愛,但對太子嚴苛。
看在眼裡的人以為李怡不滿太子,連賢妃都來說了一通長幼有序的話,更何況一向疼愛孫子的太后。但李怡並未解釋,一直沒有等到金鈴到來的他,有一日去立政殿找他的皇后。
他喊她金鈴,問她擔心與否。
他以為金鈴是強顏歡笑故作端莊,可神情真摯的皇后面對他,並未有半點埋怨或者不忿,甚至對李怡這副態度莞爾一笑。
“臣妾心中並無半點擔憂,玉不琢不成器,皇上慈父心腸愛子情深。無憂與阿平因身份不同,所以受寵的方式也不同。若是皇上逼著無憂享樂卻讓阿平辦事,那臣妾才真的會擔憂不已。”
李怡看著她,這是他的皇后。
其生前儉德兼備,上孝下慈,轄制六宮治理有序,妃嬪多言其賢良淑德。文宗時期,元昭皇后多次施恩民間苦難百姓,捐贈銀兩修建善所,所做善事無數,得聞其薨百姓莫不為之哀痛。
作者有話要說:
三車追尾!嚇死我了,小天使們出現注意安全,後面還有一章皇帝的番外,剩下番外還沒寫,先發這個
第40章 李怡番外
自古無情帝王家……
是不是這句話就意味著,無論君王是否心甘情願,卻總會失去生命中最為重要之人。
大明宮,
天色尚早,薄薄雲霧籠在輝煌宮殿的屋脊,艷麗漆畫布於樑柱,其間飛龍盤旋栩栩如生。偏殿內,富貴華麗的屏風橫在床前,隱隱露出床上女子雪白的手臂,她如墨般的長髮散開如扇。
妙宛……
她的名字聽著很別致。
一身圓領常服的李怡站在屏風前,他已然鬢髮微白面容露出老態,曾經挺直的背微微彎起,像是被歲月的力量壓折所有堅定,如同風燭殘年的老人,只能等待死亡的悄悄到來。
他只能看著屏風背後隱隱約約的人影。
那雙起褶皺的大手撫在細滑的絹布上,柔順的感覺如同少女嬌嫩的肌膚,令他想到女子婉轉動聽的歌聲。那些年輕才能有的生機與活力,他卻已經徹底的失去。
初見,是驚艷。
二十位佳人同殿起舞,她們笑顏如花,姿態婀娜衣袖紛飛,幾欲飛往九天。牢牢吸引他目光的妙宛,容貌絕世,眉宇間似曾相識,讓李怡完全移不開目光。
後宮不進新人,但皇后與賢妃會老。
兩相對比,妙宛在李怡的眼中更加動人,以至於打破多年陳規迎她入宮。
這個顏如荼蘼的女子,眉眼間帶著嫵媚春意,與李怡曾經見過的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同。在旁人眼裡她不是任何人的替身,所以李怡放心寵愛她恩賜無數。
妙宛毫無野心,她擁有著與艷麗外表不同的平易近人,李怡每次見她只覺心曠神怡。
只是,帝王無情。
李怡告訴自己,妙宛只是三好的替身,他眷戀的是妙宛身上另一個人的影子。這個曾經遍尋無所獲之後的意外之喜,這個愛妃一旦讓他神魂顛倒就是罪。
他的血有些冷,心卻是疼的。
“將德昭儀處死。”
李怡吩咐完慢慢離開偏殿,他也沒有想到,這個特意為妙宛留的住處,最後竟然成為她的喪命之所。
如果是三好,他能下狠手嗎?
李怡不能否認,妙宛與三好是差不多性子的人,容貌面相差異最大。三好希望他成為明君,妙宛溫順從不干政,但他對妙宛不能像對三好一樣的交心。
三好於他,是溫柔安心。
妙宛於他,是乖巧但危險。
世上常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這些話往往是說給手下人聽,用以收攏人心。用人需疑才可令對方不敢懈怠輕忽,而疑人更不能輕用,除非有把柄在手或利益牽扯,否則就是將好壞的結果教給你自己都不信任的人。
李怡身為帝王,他比普通官員要更為多疑。
與妙宛相處越久,那份日益積累的感情便越珍貴重要,他不敢去賭一個可能。面對牽動他心的妙宛,李怡只能下狠手,但這樣並非不痛苦。
他突然有些茫然。
這偌大皇宮,即便是尊貴如帝王也會心生惆悵。
李怡不知不覺來到立政殿,看著裡面的皇后和太子。
兩個人坐一起說著什麼,看上去母慈子孝,似尋常人家的母子般親近,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放伺候的宮女太監退下了。
小名無憂的太子李溫已然是大人,劍眉星目身形高大,也幫著李怡處理些許政事。
而在李怡眼中的金鈴,隱約有幾分初見時的影子,卻掩在溫柔的眉眼下,周身氣質看起來雍容華貴卻不失人情味。
她的嘴角帶著笑意,眼尾花鈿艷紅,依稀可見昔日的美貌,此時似乎被自家兒子的話逗笑了,眉眼彎彎。
“妙宛是個好女子,母后不會做傻事……”
李怡沒注意太子說了什麼,卻將這句聽得一清二楚。
大約是因為他寵愛德昭儀,賢妃曾面帶幽怨瞪他一眼,那時李怡並未在意。只是如今在立政殿門口,他忽然間就想起來,成為皇后的金鈴不曾為此在他面前進言。
想必是太子在其中勸慰。
之後李怡上朝神色一如往常,不曾因德昭儀之事有異樣。
然而或許是立政殿聽到的那句話,他總是會想著若皇后來勸會怎樣,面對著太子李溫難免有些不自在。這些不自在被他藏在心裡,輕易不肯表露出來,但時間一長往往會露出些許端倪。
李怡對二皇子李雅更加寵愛,但對太子嚴苛。
看在眼裡的人以為李怡不滿太子,連賢妃都來說了一通長幼有序的話,更何況一向疼愛孫子的太后。但李怡並未解釋,一直沒有等到金鈴到來的他,有一日去立政殿找他的皇后。
他喊她金鈴,問她擔心與否。
他以為金鈴是強顏歡笑故作端莊,可神情真摯的皇后面對他,並未有半點埋怨或者不忿,甚至對李怡這副態度莞爾一笑。
“臣妾心中並無半點擔憂,玉不琢不成器,皇上慈父心腸愛子情深。無憂與阿平因身份不同,所以受寵的方式也不同。若是皇上逼著無憂享樂卻讓阿平辦事,那臣妾才真的會擔憂不已。”
李怡看著她,這是他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