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品所講的是色、聲都不能見道,也就是整個金剛經上所講的不能著相。學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見得法身。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四大原則,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見得法身,所以說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都錯了。

  他為什麼不說以色見如來,以音聲見如來呢?是故意把這個「如來」用作「我」嗎?這個決不是翻譯的手法。所謂明心見性,最後就是宇宙同體,萬物同源的這個「我」的問題,是找到生命本來的「我」的問題。這一個離開聲色一切都不著,一切不住,就是大乘的心印,「無住、無相、無願。」金剛經大部分所說的就是這三個要點。到達了這個境界,離開了這個聲色,才能見道,真見到佛,也真見到「我」。

  但是這個見又是什麼見呢?是見「根本智」,就是實相般若法身之體,是見到根本智法身之體。當一切都無著,一切都不住,就是見法身之體根本智。但沒有大徹大悟,還沒有見「後得智」。拿禪宗來講,所謂破三關,到這個境界可以說是破掉了初關;這也就是後世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當然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什麼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一切都不著。

  我們用世間的現象來給它一個偈語的結論:

  第二十六品偈頌

  粉墨登場笙管濃  誰知檻外雪花重   推窗窺見清涼界  明月蘆花不定蹤

  「粉墨登場笙管濃」,人活在這個世間,乃至一切萬有活在這個世間,都是在唱戲。宇宙本來是個大舞台,我們不過是大舞台里跑龍套,搖旗吶喊的一批人。大家打扮一下粉墨上場,音樂也很鬧熱。但是這個戲台也分內外兩層,前台很熱鬧,一回到後台,把臉一洗衣服一脫,我還是我。除了前後台,還有個外台。

  「誰知檻外雪花重」,這是我當時在峨嵋山實在的境界,如果我們自己了解了,就知道一切都在演戲。像峨嵋山那個地方,到了冬天是白茫茫一片雪的世界,那個也是在演戲。當我們覺得戲的人生沒有意思,去修道打坐,一切皆空,清清淨淨的那個境界,認為比人生高明得多,認為已經悟道了,你不要忘記,你那個還是在演戲。你那個時候在演什麼戲?說一句笑話,你是在演和尚戲,出家的戲。心境已經出家了嘛!一切皆空,現在只有這個最好!這個還是戲。不過這個戲不同,窗檻外一片清涼,雪花萬朵的一個戲。你不要被這個色相迷住了,假使被這個清淨色相迷住了,永遠不能成道。

  所以明代禪宗憨山大師就講:「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廉下轉身難。」一個人學佛處處都是障礙,等於滿地荊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荊棘叢中下腳非常困難,但是一個決心修道的人,並不覺得太困難,充其量滿身被刺破而已!最難的是什麼呢?月明廉下轉身難。到了完全忘我、忘身,證得了空的一面,清清淨淨的時候,叫你不要入定,不要入清淨的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進入這個苦海茫茫中來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難的,做不到的。所以小乘的大阿羅漢果證得了,清淨境界證得了,淨土的境界到達了,在大乘戒律上是犯戒的,那是耽著禪定,功德不能圓滿。憨山大師這兩句話就是警告,到那個時候再想迴轉來就很難了,也許一墮落就是八萬四千大劫。因為在這個清淨境界進入羅漢大定,要很長的劫數里都不肯出定。

  「推窗窺見清涼界」,不肯出定不是究竟,菩提後得智根本還沒有影子,還沒有看見,自己只見到清淨法身一面,沒有見到法身起用的一面。如果我們在清淨的境界裡再轉一下,打開窗子看看這個天地,「明月蘆花不定蹤」,世界上沒有那一處不清涼,到處都是淨土,地獄裡頭都是淨土。真了解了法身,此身真到達了徹底的無住、無相、無願、空的境界,無往而不利,在煩惱中即是菩提。假使貪著了清淨的一面,菩提也即成煩惱,就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

  懸崖撒手

  上一次二十六品批駁不能著相觀的道理,我們提到為什麼後世禪宗採用金剛經作為禪宗的藍本,就因為它教育方法的原故。你看佛的教育方法,反正你這樣說不對,那樣說不對,正說不對,反說也不對,你說不對的更不對,你說對的還是不對,最後怎麼樣對?你的才是對,不是佛的才是對。所以全部的金剛經,是教我們所謂祖師們四個字,「自悟自肯」。要真正悟到般若的體相,自己肯定;所謂禪宗祖師的話,「懸崖撤手,自肯承當」,這是說參禪的。

  現在一般學禪學的特別要小心啊!禪宗為什麼特別叫做「禪」字,它同禪定兩個配起來,不可以分離,沒有禪定做基礎不談禪宗。要戒定慧到達了最高處,等於普通人在萬丈懸崖頂上站著,撒手跳下去,這個跳下去你還有命嗎?懸崖撤手,你要自肯承當跳下來,最高明處到達了最平凡處。

  要怎麼樣到達這個境界呢?不是理解到了就行,「絕後再蘇」,要大死一番,當然不是吃安眠藥的大死,是要你下一番功夫,大死一番再醒過來。所謂大徹大悟「欺君不得」,這個東西不是嘴巴上講理論,不能騙人的。假使說騙人騙自己說悟了,今天悟了明天靠不住的,那不是解脫的究竟;所以必須要切實下一番功夫。金剛經的教育手法,就是這個路線,佛對於須菩提的教育,四面八方圍過來打,你講這樣也不對,講那樣也不對,把他圍得頭都昏了,就是要他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成佛見道不能依賴他力,只有自己站起來,要你自己真是絕後再蘇,然後才成佛。當然其中先要經過懸崖撤手,懸崖撒手是什麼都丟光,不但人世間的一切都丟掉,連佛法也丟掉。一個人在高空撒手跳下來,什麼都沒有,一切都丟得乾乾淨淨,然後才能見到法身。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三界六道之外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叫須菩提,「汝若作是念」,你假使有一個觀念,認為「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認為不著相就可以見佛,就可以大徹大悟的話,他說須菩提啊,你千萬不要這樣想,不要認為沒有功德成就也能夠悟道成佛,你有這種觀念就錯了。

  前面我們明明聽須菩提講的嘛!不要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佛則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是佛現在又說,須菩提你不要搞錯了啊,假如你認為不具足一切功德圓滿就能大徹大悟的話,須菩提你注意啊!「莫作是言」,你千萬不要那麼想啊!千萬不能認為不要具足功德就可以大徹大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