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現在我們來研究這四句話,一般人學佛都以色見佛,就是「以色見我」。佛代表自己的我,也代表我們的我,兩重意義。一般人學佛都想見到佛在前面,用觀想法門的,拜佛的,都有人抱怨沒有見到佛。佛不現前呀!如果真有的話,第一你神經已經有問題了,第二血壓已經很高了,心臟也出問題,那是幻相,佛那裡可以以色相見呢?心經大家都會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有色相出現,那就是魔,不是佛了。佛在很多經典上都告訴你,不能著這個相,所以以色見佛是錯了。
還有些人是「以音聲求我」,打起坐來念咒子,五千塊錢傳你一個咒子。但據我統計起來,大概有一千四百多個咒子,如果一個咒子賣五千塊錢的話,我相當有錢了。咒子念一念說,喔唷,得定了,然後有些人念久了以後說:唉唷,我另外聽到一個聲音了。勸你趕快去看醫生吧!佛經告訴你,不能以音聲求我,因為音聲是耳根的幻化,屬於意識境界,是下意識的幻化,是最糟糕的事,人體裡頭本來就有音聲。
你要聽人體的音聲很簡單,用手把你的耳朵蒙起來就聽見了嘛!兩邊都蒙起來,心臟裡頭的血液咚咚的流行,再配合下意識作用,裡頭也聽到念咒子嗡啊嗡啊,□啊□啊,啊啊啊啊,就念出來了嘛!這都是幻覺,一般人不懂,以為音聲是有道,是另外一個音聲在念佛,都著相了,不得了。所以佛說,有人到了聲色這種境界,認為是學佛有進步得道了,佛說那「是人行邪道」,這個人走的邪路,著魔了,「不能見如來」,永遠不能見真正的佛境界。何況一天到晚去研究靈魂啊,還說為了研究才去看鬼,念念咒子就跳起來。好好一個人不去做,為什麼要去發抖,人真是奇怪。佛現在明白的告訴你,聲色兩樣都不是。
但是要注意啊!這是拿佛境界來講,如拿「我」境界來講,很多人都是以色見「我」,打坐坐的好的,忽然自己看到自己,坐在那裡頭歪歪的,都看得見。另外,好像「我」出來了,看到自己身體坐在這裡,許多人就認為自己可以出陰神了,千萬注意啊!若以色見我,這個身體本來已經是個假我,那個出來的是第二個假我,那個就是楞嚴經里所謂精神飛越。因為你打坐坐久了,身體上的血液循環,呼吸往來,生理作用並沒有停止,也就是說這個動力沒有停止。心念在靜,生理上的活動沒有停止,兩個一磨擦產生幻相,就成為另外一個投影,是凡夫之人貪著有「我」的這個意識的投影。所以,另外一個自己看到自己睡,看到自己在打呼,蠻好玩的,自己睡的姿勢不好,不過一動念就回去了,兩個又變成一個。
如果認為這樣是道的話,就是「以色見我」,錯了。
還有些人念佛念咒子,念著念著,虛空中也有個聲音在念,聲音大得很,甚至於很多聲音念。有人以為自己有功夫了,這個是道,這是以音聲求我,佛說的,注意!你們「是人行邪道」,走入魔道了,現在社會上很流行,一般人受這個迷惑蠻厲害的。
平常我們不在研究佛法的時候,有人問到我,我也只好一笑,為什麼不講呢?我有一個觀念,世界上的人都要吃飯,我為什麼說話妨礙人家吃飯呢?所以你問我對不對?我說不知道就好了嘛!因為我也要吃飯,人家也要吃飯,人家正把飯拿上來吃,我說那是不對的,這多缺德啊!那豈但沒有福德,還是缺德!所以不能講。
現在講到佛法的正念,要把重點告訴大家,這一篇問題多得很,我們先回過來看,從這一品的開始再來研究。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我剛才首先向大家報告,這一篇重點在「觀」字。「觀」是什麼?佛法的修法叫做止觀,修止觀,尤其修密宗,更須要修觀想,修觀修想。真能夠觀得起來,止得住,就可以得定了。要修佛法,先要能夠觀得起來,想得起來,止得住,定得住,入佛之門就快了。
大家學佛,幾個人能夠觀得起來?能夠把念頭止得住啊?大家打坐,不管你用那一種法門,能夠止嗎?更不要說定,定更談不上。此一心念能夠止於一樣東西上,或者止在空上,或者止在清淨上,誰能做得到?沒有人做得到!形式上好像在用功,根本都沒有上路;要止而後能觀,止觀雙運是正三昧,真正的定境界,所以叫做止觀雙運。佛告訴我們止觀的方法,如果拿止觀來講,八萬四千個方法都是止觀。譬如念佛,心裡念,嘴裡也念,你能不能雜念不起,只有一句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做到了,就是念佛法門的止。
止以後,並不是死亡,也並不是萬事不知道,而是清淨到了極點,智慧大開,所有佛法的道理都懂,也都知道,這叫做觀,就是淨土的一種。還有一種觀,譬如佛經上叫我們觀一個月亮,太陽,就是想,觀想。大家都看過月亮太陽,我們用意識起一個形象,觀在心窩裡也好,胃這裡也好,是觀想的,假的啊!一個月亮,太陽,開著眼睛也好,閉著眼睛也好,前面假想一個月亮,設法把這個假想止住它。或者假想一個佛像停在這裡不動,止得住,人就傻掉了一樣,不是瘋掉了,瘋掉了就有問題了,是傻裡傻氣的那麼想。等於人想鈔票啊,男同學們想女朋友啊,或者女孩子們想男朋友啊,好久不來信了,想得傻了!也就是西廂記上講的,茶里也是他,飯里也是他,就是那麼想著,止住,這就是觀。
密宗有很多的方法修止觀,但是告訴你,那只是方法,不是真正的佛法。方法是方便,叫我們把非常混亂的思想,先拿一個東西把它釘住,這就叫止觀的初步。如果說不用佛像好不好呢?當然可以!我們一念清淨,前一個念頭過去,後一個念頭不起來,當念即空,你永遠止在這兒,旁邊一切境界都知道,一切聲音都知道,一切動靜都知道,但是,與我毫不相干,清清淨淨,這也是止觀,並且是正止觀。
做到做不到?做不到!當然,所謂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那當然是做不到,當然叫凡夫嘛!做到了,凡夫那個「凡」字,中間一點可以拿掉,叫做「幾夫」,就是「幾乎」了,進入佛法就差不多了。佛進一步告訴我們,連最後觀起來的觀像都要舍掉,所以說不要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他這個問題,不是須菩提被他搞迷糊了,金剛經的前面,佛問須菩提,「可以具足色身見不」是講見,明心見性,見地的「見」。這裡是講做工夫的「觀」字的觀。所以讀書、讀經、做學問都要留意,不然,剛才我給大家也耍了一點花樣,把你帶領迷糊一下,過去這個問題講過的呀,須菩提答的對呀,現在怎麼又答錯了?須菩提沒有錯,由於同樣一個問題,上一次是問一個物理學家,下一次問一個化學家,回答當然不同,因為觀點不同。如果碰到一個數學家就又不同了;所以佛法的問題,我們讀經要非常小心,一字不能錯,錯了一字,你錯的問題就太大太大了,可能就完全搞錯了。
現在他問須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觀佛。這個佛有三十二相,眉毛中間鼓出來一點亮光放光,這是有成就的人。印度沒有成就的凡夫怎麼辦?女孩子們從小在兩眉之間挖個洞,拿個亮玻璃嵌進去,因為東方人認為,那裡有顆明珠,是智慧的成就,是福報的成就,相法上那是不得了的。可是佛的特殊相,不但眉間有一點珠子樣的亮光,同時還有根白毛,拉起來很長,收攏來剛剛貼在那裡,是一種特殊的相好相貌;這一根白毛還會放光,所以佛經上說白毫宛轉五須彌,這是講阿彌陀佛;這些都是三十二相之一,相好莊嚴。
還有些人是「以音聲求我」,打起坐來念咒子,五千塊錢傳你一個咒子。但據我統計起來,大概有一千四百多個咒子,如果一個咒子賣五千塊錢的話,我相當有錢了。咒子念一念說,喔唷,得定了,然後有些人念久了以後說:唉唷,我另外聽到一個聲音了。勸你趕快去看醫生吧!佛經告訴你,不能以音聲求我,因為音聲是耳根的幻化,屬於意識境界,是下意識的幻化,是最糟糕的事,人體裡頭本來就有音聲。
你要聽人體的音聲很簡單,用手把你的耳朵蒙起來就聽見了嘛!兩邊都蒙起來,心臟裡頭的血液咚咚的流行,再配合下意識作用,裡頭也聽到念咒子嗡啊嗡啊,□啊□啊,啊啊啊啊,就念出來了嘛!這都是幻覺,一般人不懂,以為音聲是有道,是另外一個音聲在念佛,都著相了,不得了。所以佛說,有人到了聲色這種境界,認為是學佛有進步得道了,佛說那「是人行邪道」,這個人走的邪路,著魔了,「不能見如來」,永遠不能見真正的佛境界。何況一天到晚去研究靈魂啊,還說為了研究才去看鬼,念念咒子就跳起來。好好一個人不去做,為什麼要去發抖,人真是奇怪。佛現在明白的告訴你,聲色兩樣都不是。
但是要注意啊!這是拿佛境界來講,如拿「我」境界來講,很多人都是以色見「我」,打坐坐的好的,忽然自己看到自己,坐在那裡頭歪歪的,都看得見。另外,好像「我」出來了,看到自己身體坐在這裡,許多人就認為自己可以出陰神了,千萬注意啊!若以色見我,這個身體本來已經是個假我,那個出來的是第二個假我,那個就是楞嚴經里所謂精神飛越。因為你打坐坐久了,身體上的血液循環,呼吸往來,生理作用並沒有停止,也就是說這個動力沒有停止。心念在靜,生理上的活動沒有停止,兩個一磨擦產生幻相,就成為另外一個投影,是凡夫之人貪著有「我」的這個意識的投影。所以,另外一個自己看到自己睡,看到自己在打呼,蠻好玩的,自己睡的姿勢不好,不過一動念就回去了,兩個又變成一個。
如果認為這樣是道的話,就是「以色見我」,錯了。
還有些人念佛念咒子,念著念著,虛空中也有個聲音在念,聲音大得很,甚至於很多聲音念。有人以為自己有功夫了,這個是道,這是以音聲求我,佛說的,注意!你們「是人行邪道」,走入魔道了,現在社會上很流行,一般人受這個迷惑蠻厲害的。
平常我們不在研究佛法的時候,有人問到我,我也只好一笑,為什麼不講呢?我有一個觀念,世界上的人都要吃飯,我為什麼說話妨礙人家吃飯呢?所以你問我對不對?我說不知道就好了嘛!因為我也要吃飯,人家也要吃飯,人家正把飯拿上來吃,我說那是不對的,這多缺德啊!那豈但沒有福德,還是缺德!所以不能講。
現在講到佛法的正念,要把重點告訴大家,這一篇問題多得很,我們先回過來看,從這一品的開始再來研究。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我剛才首先向大家報告,這一篇重點在「觀」字。「觀」是什麼?佛法的修法叫做止觀,修止觀,尤其修密宗,更須要修觀想,修觀修想。真能夠觀得起來,止得住,就可以得定了。要修佛法,先要能夠觀得起來,想得起來,止得住,定得住,入佛之門就快了。
大家學佛,幾個人能夠觀得起來?能夠把念頭止得住啊?大家打坐,不管你用那一種法門,能夠止嗎?更不要說定,定更談不上。此一心念能夠止於一樣東西上,或者止在空上,或者止在清淨上,誰能做得到?沒有人做得到!形式上好像在用功,根本都沒有上路;要止而後能觀,止觀雙運是正三昧,真正的定境界,所以叫做止觀雙運。佛告訴我們止觀的方法,如果拿止觀來講,八萬四千個方法都是止觀。譬如念佛,心裡念,嘴裡也念,你能不能雜念不起,只有一句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做到了,就是念佛法門的止。
止以後,並不是死亡,也並不是萬事不知道,而是清淨到了極點,智慧大開,所有佛法的道理都懂,也都知道,這叫做觀,就是淨土的一種。還有一種觀,譬如佛經上叫我們觀一個月亮,太陽,就是想,觀想。大家都看過月亮太陽,我們用意識起一個形象,觀在心窩裡也好,胃這裡也好,是觀想的,假的啊!一個月亮,太陽,開著眼睛也好,閉著眼睛也好,前面假想一個月亮,設法把這個假想止住它。或者假想一個佛像停在這裡不動,止得住,人就傻掉了一樣,不是瘋掉了,瘋掉了就有問題了,是傻裡傻氣的那麼想。等於人想鈔票啊,男同學們想女朋友啊,或者女孩子們想男朋友啊,好久不來信了,想得傻了!也就是西廂記上講的,茶里也是他,飯里也是他,就是那麼想著,止住,這就是觀。
密宗有很多的方法修止觀,但是告訴你,那只是方法,不是真正的佛法。方法是方便,叫我們把非常混亂的思想,先拿一個東西把它釘住,這就叫止觀的初步。如果說不用佛像好不好呢?當然可以!我們一念清淨,前一個念頭過去,後一個念頭不起來,當念即空,你永遠止在這兒,旁邊一切境界都知道,一切聲音都知道,一切動靜都知道,但是,與我毫不相干,清清淨淨,這也是止觀,並且是正止觀。
做到做不到?做不到!當然,所謂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那當然是做不到,當然叫凡夫嘛!做到了,凡夫那個「凡」字,中間一點可以拿掉,叫做「幾夫」,就是「幾乎」了,進入佛法就差不多了。佛進一步告訴我們,連最後觀起來的觀像都要舍掉,所以說不要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他這個問題,不是須菩提被他搞迷糊了,金剛經的前面,佛問須菩提,「可以具足色身見不」是講見,明心見性,見地的「見」。這裡是講做工夫的「觀」字的觀。所以讀書、讀經、做學問都要留意,不然,剛才我給大家也耍了一點花樣,把你帶領迷糊一下,過去這個問題講過的呀,須菩提答的對呀,現在怎麼又答錯了?須菩提沒有錯,由於同樣一個問題,上一次是問一個物理學家,下一次問一個化學家,回答當然不同,因為觀點不同。如果碰到一個數學家就又不同了;所以佛法的問題,我們讀經要非常小心,一字不能錯,錯了一字,你錯的問題就太大太大了,可能就完全搞錯了。
現在他問須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觀佛。這個佛有三十二相,眉毛中間鼓出來一點亮光放光,這是有成就的人。印度沒有成就的凡夫怎麼辦?女孩子們從小在兩眉之間挖個洞,拿個亮玻璃嵌進去,因為東方人認為,那裡有顆明珠,是智慧的成就,是福報的成就,相法上那是不得了的。可是佛的特殊相,不但眉間有一點珠子樣的亮光,同時還有根白毛,拉起來很長,收攏來剛剛貼在那裡,是一種特殊的相好相貌;這一根白毛還會放光,所以佛經上說白毫宛轉五須彌,這是講阿彌陀佛;這些都是三十二相之一,相好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