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佛是真的沒有說啊!但是他補充了一句,這個金剛經的經義不可思議。你不要以為金剛經文字看懂了,就以為懂了金剛經,它一層一層道理多得很。「當知是經義」,義是道理,這個理不可思議,不是你的知識範圍所能想像的。因此,這個經的果報,功德的果報,也不可思議。
第十六品偈頌
業識奔馳相續流 茫茫無岸可回頭 同為苦海飄零客 但了無心當下休
「業識奔馳相續流」,在佛學上說,我們生命的延續,就是一個業識的作用,業識是佛經專有名辭。首先了解佛學上叫「業」,業不是罪,業是一股習慣性的力量。這股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業;惡的,叫惡業。就是佛經上講的業報;像造業、作業這些名辭,都出於佛經。譬如我們有些小動作,有些人喜歡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頭呀,這個習慣,沒有什麼意識,無意識自然做出這些動作,就是習慣的力量。
無意識又是什麼呢?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在佛學上是第六意識背後的一面;譬如現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靈感呀,都屬於第六意識的範圍。超過了第六意識,有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業識。我們活著自然有觸覺的感受,這是業識。這個業識屬於第六意識的最後面,是第七八識的範圍;現在心理學就很難解釋,還在研究中。
人生壽命的長短,身體的好壞,甚至於應該生那一種病,或者環境上應該有那一種遭遇,都是這個業識的作用。業識分析起來非常麻煩,但是,我們至少有一個了解,我們坐在這裡活著的人,是身體在這裡起作用,渾身每一個細胞都是由於業識作用而存在,而活著。所以上一品佛講身布施,身布施很難,因為業識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譬如我們在座許多青年學打坐,為什麼心靜不下來呢?因為你身體血液還在流,身上的感覺還是有,是業識靜不下來;業識茫茫,靜不下來。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的作用,克服了這個業識茫茫,把身體的感覺放下來,當然大徹大悟;就算不大徹大悟,也可以小徹小悟吧!所以佛在前面講的以恆河沙等身布施,那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身體的感覺布施不了,越打坐病還越多。有些人,靜坐學佛,把那個業識的陳年老帳,通通翻出來了,這些非要還不可,把它還清了,了脫了以後,才能得解脫,才能夠開悟。這個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輕、中年、老年,業識的因果連續不斷。學佛的經常有一句話,回頭是岸,岸在那裡啊?
「茫茫無岸可回頭」,苦海茫茫,回頭是岸,這一句話大家經常說,卻沒有去想岸在那裡?岸就在回頭那裡,就是因為你回不了頭。
所以我們大家做功夫,譬如打坐的人,兩個眼睛開著也好,閉著也好,你總是注視在前面,沒有辦法迴轉來,所以,回頭是岸,這句話已經告訴你岸在什麼地方了。岸是什麼呢?是廣闊是空靈,到達了回頭是岸的時候是怎麼樣的情況呢?不要忘記金剛經的一句話:「此法無實無虛」。你說它空的也不對,說它有也不對,到這個境界你就找到了岸。假使不曉得回頭本身就是岸,那就是業識奔馳相續流,茫茫無岸可回頭。
「同為苦海飄零客」,所以我們有一個感嘆,我們眾生,當然我自己也在內,都在茫茫苦海裡頭翻翻滾滾。要怎麼樣才真得解脫?怎麼樣才真得道呢?
「但了無心當下休」,當下無心,無心不是沒有念頭啊!說它是念頭,把它壓下去也是不對的。能記住金剛經上一句話,無所住心,此法無實無虛,大致上說來,對真正的修行,可以找到一點眉目了。希望大家在這裡特別注意一下。
最後的結論也就是金剛經上這一品的原文,「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果報到達什麼不可思議?可以使你成佛,這是成佛的捷路。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現在金剛經講到第十七品了,梁昭明太子下了功夫研究,把它分成三十二品,現在已經講完第十六品,剛好是一半。一半就是半斤,半斤就是八兩,二八就是十六了,一半一半。這一半講完了,下面還有十六品,另起爐灶,這個分類是有一個道理的,不能不注意;這不像我們現在寫書,高興寫到那裡,拿個數字隨便來標一下就算了,這裡研究的,同易經數理的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現在第十七品,迴轉來,又是一個新的起頭。
發什麼願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你看,又回頭了!又是老問題,這個須菩提也同我們一樣,夠羅嗦的了!金剛經一開始,他就問佛這兩個問題,佛一路給他講下來,講到了現在,他老哥是等於為我們問話,老師啊!我還沒有懂咧!他說一個學佛的人,剛剛要發大乘心,要想成佛,想明心見性悟道,「云何應住」呀?我的心定不了啊,怎麼住?住在那裡呀!「云何降伏其心」呀?我的思想煩惱多得很啊,怎麼把它降伏下去呢?還是這個老問題。你看,很滑稽吧!假使把它當一個劇本,不要當佛經看,這個演員夠羅嗦的了!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十六品偈頌
業識奔馳相續流 茫茫無岸可回頭 同為苦海飄零客 但了無心當下休
「業識奔馳相續流」,在佛學上說,我們生命的延續,就是一個業識的作用,業識是佛經專有名辭。首先了解佛學上叫「業」,業不是罪,業是一股習慣性的力量。這股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業;惡的,叫惡業。就是佛經上講的業報;像造業、作業這些名辭,都出於佛經。譬如我們有些小動作,有些人喜歡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頭呀,這個習慣,沒有什麼意識,無意識自然做出這些動作,就是習慣的力量。
無意識又是什麼呢?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在佛學上是第六意識背後的一面;譬如現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靈感呀,都屬於第六意識的範圍。超過了第六意識,有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業識。我們活著自然有觸覺的感受,這是業識。這個業識屬於第六意識的最後面,是第七八識的範圍;現在心理學就很難解釋,還在研究中。
人生壽命的長短,身體的好壞,甚至於應該生那一種病,或者環境上應該有那一種遭遇,都是這個業識的作用。業識分析起來非常麻煩,但是,我們至少有一個了解,我們坐在這裡活著的人,是身體在這裡起作用,渾身每一個細胞都是由於業識作用而存在,而活著。所以上一品佛講身布施,身布施很難,因為業識不容易布施的原故。
譬如我們在座許多青年學打坐,為什麼心靜不下來呢?因為你身體血液還在流,身上的感覺還是有,是業識靜不下來;業識茫茫,靜不下來。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的作用,克服了這個業識茫茫,把身體的感覺放下來,當然大徹大悟;就算不大徹大悟,也可以小徹小悟吧!所以佛在前面講的以恆河沙等身布施,那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身體的感覺布施不了,越打坐病還越多。有些人,靜坐學佛,把那個業識的陳年老帳,通通翻出來了,這些非要還不可,把它還清了,了脫了以後,才能得解脫,才能夠開悟。這個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輕、中年、老年,業識的因果連續不斷。學佛的經常有一句話,回頭是岸,岸在那裡啊?
「茫茫無岸可回頭」,苦海茫茫,回頭是岸,這一句話大家經常說,卻沒有去想岸在那裡?岸就在回頭那裡,就是因為你回不了頭。
所以我們大家做功夫,譬如打坐的人,兩個眼睛開著也好,閉著也好,你總是注視在前面,沒有辦法迴轉來,所以,回頭是岸,這句話已經告訴你岸在什麼地方了。岸是什麼呢?是廣闊是空靈,到達了回頭是岸的時候是怎麼樣的情況呢?不要忘記金剛經的一句話:「此法無實無虛」。你說它空的也不對,說它有也不對,到這個境界你就找到了岸。假使不曉得回頭本身就是岸,那就是業識奔馳相續流,茫茫無岸可回頭。
「同為苦海飄零客」,所以我們有一個感嘆,我們眾生,當然我自己也在內,都在茫茫苦海裡頭翻翻滾滾。要怎麼樣才真得解脫?怎麼樣才真得道呢?
「但了無心當下休」,當下無心,無心不是沒有念頭啊!說它是念頭,把它壓下去也是不對的。能記住金剛經上一句話,無所住心,此法無實無虛,大致上說來,對真正的修行,可以找到一點眉目了。希望大家在這裡特別注意一下。
最後的結論也就是金剛經上這一品的原文,「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果報到達什麼不可思議?可以使你成佛,這是成佛的捷路。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現在金剛經講到第十七品了,梁昭明太子下了功夫研究,把它分成三十二品,現在已經講完第十六品,剛好是一半。一半就是半斤,半斤就是八兩,二八就是十六了,一半一半。這一半講完了,下面還有十六品,另起爐灶,這個分類是有一個道理的,不能不注意;這不像我們現在寫書,高興寫到那裡,拿個數字隨便來標一下就算了,這裡研究的,同易經數理的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現在第十七品,迴轉來,又是一個新的起頭。
發什麼願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你看,又回頭了!又是老問題,這個須菩提也同我們一樣,夠羅嗦的了!金剛經一開始,他就問佛這兩個問題,佛一路給他講下來,講到了現在,他老哥是等於為我們問話,老師啊!我還沒有懂咧!他說一個學佛的人,剛剛要發大乘心,要想成佛,想明心見性悟道,「云何應住」呀?我的心定不了啊,怎麼住?住在那裡呀!「云何降伏其心」呀?我的思想煩惱多得很啊,怎麼把它降伏下去呢?還是這個老問題。你看,很滑稽吧!假使把它當一個劇本,不要當佛經看,這個演員夠羅嗦的了!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