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當時場面很大,維摩居士就講話了,他說這個飯不是普通的飯,是佛甘露法味的飯(甘露味是形容,不是說用甘露水作的),吃了可洗淨煩惱,永遠得到清淨。

  甘露不是普通的露水,中醫熬藥有用陰陽水,這陰陽水有很多種,有河水同井水,也有雨水同井水合起來煎藥。還有用無根水,那就是接下來的雨水。講究茶道的,用什麼水來泡茶,也是大有學問。修道的人有很多丹藥,要用露水來熬才有藥效。漢武帝為了自己煉丹藥,用了國家經費建了一個承露台,是一個很高的台,台上有個柱頭,柱頭上塑一個人,手中拿一個盤,用來接露水。

  甘露並不是露水,真正的甘露諸佛菩薩有,我們自己也有,但是一定要禪定到了某個程度才嘗到。在定中天人合一境界,肉身與天地交通,像莊子所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那時就不是口水,而是有種甘甜的液體,從頭頂上流下到口中,源源而來。這正如朱熹的話「為有源頭活水來」。密宗所謂的灌頂,也就是用自己的甘露灌頂。到了這個境界,頭頂就隨時是清涼的,乃至有種快活感覺貫通全身。

  所以真正的甘露是很難得的,要如何才能成就甘露灌頂呢?就要注意下一句話「大悲所熏」。不是你小器心態,只顧自已修道可以得到的,縱然你偶爾得了一點清涼境界,也是不算數的。要大慈大悲無量功德圓滿了,才能到那個境界。維摩居士也提醒當時在座大家,不要拿人世間的意識、有限度的心量,來吃這一碗飯,否則你吃下去也不消化。

  這一段經文一看就懂,但它文字的內義,卻是要配合真實的修持。我們凡夫學佛,通常都是以有限度的意識在修,為自己在求,頂多為自己成道而已,嘴中念慈悲,心中一點不慈悲。這樣是無法成就菩薩大願大行的功德。沒有大乘的心量,吃了香積佛的飯也不會消化。 永遠吃不完的飯食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異聲聞是小乘聲聞中特別的一種,是異部聲聞,雖然是學佛,但是見解有偏差,也可以算是外道。《大藏經》中就有部經典,叫作《異部宗輪論》,佛過世以後,聲聞弟子分了很多門派,對於五蘊的解釋和修持的經驗,各有不同,因此形成了二十個宗派,彼此互不同意。這些爭論,很多也保留了下來,這是佛教偉大的地方,能包容不同見解,《異部宗輪論》中,也有他們獨到的見解。當時在座有異聲聞的小乘人,聽到維摩居士請大家用飯,心中就想,那麼多人怎麼分這一碗飯?你們要注意,小乘的人是不容易發大悲心的。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當時這異聲聞的人一動念,化身菩薩就知道了,就告誡他,你不要用聲聞人的小器量小功德智慧,來推測佛的無量福德智慧,這不是你能推測得到的。講到這兒,我們先岔進來一個故事。

  達摩祖師到了中國,還沒找到傳人,在嵩山面壁打坐入定。二祖神光以最至誠的心來求道,達摩祖師沒理他,他就一直合掌站在雪地里等。書上沒講他站了多久,可是提到降雪都超過他的膝蓋了。那有多辛苦啊!但是他毫不動搖,結果達摩祖師回頭問他究竟來求什麼,二祖神光就說,要請大師開示無上大法甘露法門。為什麼他不說求別的,而只求甘露法門?達摩祖師回答:「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禪宗雖然講不立文字,可是我們當年看了這些文字,幾十年都能背下來的。你只看過了有什麼用?不但要背下來,還要把每一句話回到心裡檢查自己。

  因為《維摩詰經》這裡講到「小德小智」,所以我引述了達摩祖師這句話。大家覺得自己學佛很誠心,甚至出了家受了戒。但這些都是表面文章,你沒有至誠的心理和行為,都是在用禪宗祖師罵人的「偷心」來學法。偷就是偷巧,做一點小小的功德,表示一點小小的恭敬,就認為自己不得了了,就想得到大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達摩祖師說,無上大法是要「曠劫精勤」修來的,要從無始劫以來,發心精進勤勞修行而來。像你這樣合個掌站在雪裡等,能算什麼?小忠小信而已!不是恭敬,是輕心,還有慢心。如果是我們,聽了一定不服,格老子,我非搥你達摩祖師不可!我已經這麼辛苦了,你還這樣講。

  但二祖神光不同,被達摩一罵,就在此時斷臂。他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可以供養的,沒有什麼可以表示自己的誠心,急得只有抽出戒刀,砍掉一條手臂供養了。二祖沒出家之前學問就已經高超,為人講《易經》。出家之後,在湖南打坐修定好多年了,現在仍然要求菩提大道。你們能把這些祖師和密勒日巴祖師求道的過程,整理出書,相信大家讀了都會掉眼淚的。達摩祖師要他那條手臂幹什麼?但到了這個時候,才開始接引他。

  《金剛經》上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樣的人才能聽到如來般若空的道理,所以就有那麼難!一般人常常認為,佛經就是佛經嘛,我們修行過來的,才知道佛經的每一句話都很真實。

  所以化身菩薩就罵異聲聞的人,想用聲聞乘的小德小智,來稱量無上佛道,他說:

  「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摶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你不要小看這碗飯,四大海水有乾的時候,這一碗飯是永遠吃不完的!就算一切人來吃,把飯搓成像須彌山那樣高大,用了一劫數的時間,這碗飯都不會見底的。

  前面講過有四種飯要吃,佛境界的飯是什麼飯?這一碗飯是最重要的一種食,我們的生命不是只靠吃大米青菜。不過營養愈好,愈會吃出毛病。美國報導有一種實驗,一組老鼠給予過量的營養,一組老鼠給予正常定量的營養,一組老鼠經常挨餓。結果營養好的老鼠死得最快,正常營養的,活得比第一組長些,但是後來多半生癌,只有餓飯的這一組活得最長。所以出家同學守過午不食的戒,原來還可以長壽。而《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也以減食為生病時的湯藥。

  孔子也說過,「食氣者神明而壽」,修道的人食氣可以長壽,可是我再三告誡你們不要自己亂練,你真會食氣(這個當然不是空氣的氣),就可以吃到香積佛飯,甘露味來了,就永遠長壽。孔子又說,「不食者不死而神」,最高成就不需要吃了,就永遠不生不死。你說這句話四書五經沒有寫的,要知道,孔子的話不止是在四書五經之中,這一句是出自《孔子家語》。所以稱孔子是萬世師表,是至聖,不是隨便說說,這些道理他都懂,不過他不向這個路上走,他走的是一肩挑起仁道的路子。

  「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為什麼這碗飯吃不盡?這裡要注意,學佛大小乘修持共通的步驟: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解脫以後所見叫做解脫知見。學佛第一步要持戒,因為持戒可使自心不散亂不昏沈,才能修定。戒律持不好,要想修定必無是處。「戒」就是莊子提到過,也是孔子對顏回說的「心齋」,從起心動念做起。齋同戒是一個東西,得了定才能真發起智慧,智慧成就了,才能解脫煩惱,煩惱解脫了,才能去除無始以來煩惱的根根,由解脫所知所見,才能了一切之源。光解脫,沒有發起解脫知見還不究竟,由此可知見地的重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