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
古代中國家族制度,大兒子當家,弟妹視長兄如父,所以當家的莫若長子,所以受之以震。在《易經》的象數中,震卦是長男,代表大兒子,同時震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動,也就是革命會有一個時期的動亂。
“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
也。”
這裡說明一個處事哲學,政治哲學。領導一個動亂的時候,要曉得時機,把動亂停止下來,所以是艮卦,艮也代表山,好像山一樣靜止下來。
“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
但是天下事不能永久停止下來不進步,《大學》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就是要不斷進步,不要滿足於眼前的成就,所以接下來的是漸卦。
“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
《易經》歸妹卦,是結婚卦,這裡是說,有進步一定有收穫,因此下面是歸妹卦。
“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
有了收穫,家庭興旺起來,擴大了,就是豐卦。
“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家庭擴大了,人口多了,房子也不夠住了,只好出國去,像我們民族龐大了,所以世界上到處都有華僑。講人生的哲學,過分擴大了就會忘記了本位。
“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外面跑跑,失敗了,也吃不開,只好買張飛機票回來,這是巽卦。
“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
這裡“說”音悅,就是《論語》上“不亦說乎”的“說”,回來就高興了。
“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澳,渙者離也。”
高興過度了,又散掉了,得意不能忘形,所以兌卦之後是渙卦,渙是水一樣散開。
“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
渙散之後,不能一直渙散下去,而終歸要節制。
“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有了節制就有中和的作用。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
中孚也是有信,有信往往矯枉過正,故受之以小過卦。
“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
既然過頭了,有正有反,有另外一個新的接觸,所以小過卦下面是既濟卦。
永無盡止
“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最後是未濟卦,永遠湊合不了,這裡產生二個哲學問題。《易經》中,孔子告訴我們一個歷史哲學,看懂了要哈哈一笑,人世間事情是永遠作不了結論的,永遠是未濟。宇宙永遠這樣發展下去,這個地球毀滅了,一個新的地球又會來,永遠停止不了,這是我們偉大的歷史哲學。我們文化寶庫里有這樣好的歷史哲學,可惜把它丟在倉庫里給書蟲去吃,這是中國文化可憐的地方。
同時,從這未濟卦上,也產生了我們個人的修養,說人生要作一個交代,那只是一個理論,因為最後是未濟卦,永遠完不了事的,這是一個觀念。
還有一個觀念,是研究六十四卦的方法,用中爻上下交互,最後的結果,除了乾坤兩卦外,不是既濟就是未濟,所以大家卜卦欲知過去、未來,也是這兩卦的作用,吉凶,對或不對,就是既濟或未濟,懂了這些,所以《易經》很好研究,並不深奧得那麼複雜可怕。
不斷的研究與求證
上面孔子研究序卦的這番理由對不對?作歷史哲學看,作人文文化看,理由非常充分。嚴格說來,孔子這篇《序卦傳》,只是解釋卦名而已,譬如他只解釋什麼是需,是需要的需。以現代經濟學觀點而言,人類活著就要飲食,這就是需,有了需要,人就會發生鬥爭,因此需卦下面是訟卦。孔子說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易經》的本身,是從象數來的,如果以象數來看需卦,我們這位聖人所說的理由,還是成了問題。只能說,孔子只是就易理上講道理,尤其是人文文化的理這一方面,講得非常圓滿。至於六十四卦為什麼這樣排列的科學性關係,他在《序卦傳》里並沒有說出充分的道理,也不足以使我們滿足,不必要因為他是聖人而我們就認為都是對的。
我們《四庫全書》里,發現古人對《易經》解釋的著作占有很重的份量,自成一個系統。後世的註解--自秦漢以後直到現在,所有解釋性的著作,有一個共通的概念,認為《周易》這本書中的意見都對。有的解釋不出來的,也要旁徵博引證明它是對的,著作人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如何去符合“都對”的那條理路上,像這樣做學問的態度,是不是正確,值得考慮。
比如說《周易》為什麼乾坤兩卦以後,接下來就是屯卦?也可以說屯卦是乾坤兩卦變來的,水雷屯,坎卦是坤卦中間一爻由陰變陽而來,震卦是乾卦第二三兩爻由陽變陰而來,那麼為什麼是二三兩交變?這裡產生了一個思想了。
推開《易經》我們再看,西方的文化來源是由宗教而哲學。西方的哲學首推希臘,開始研究形上學--宇宙來源,說宇宙的第一個原始是水做的,當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水。以地質學而言,地球在沒有形成以前,太空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像颱風一樣,中國人稱它為氣。這個氣是液體的氣,就叫作水,慢慢在旋轉,不知旋轉了多少億萬年,這股水氣,凝結起來,就變成地球。突出的是高山,陷下的是海洋,海洋中的水是第二重的水,是後天的水,在地球形成以後,包圍了地球的氣所成的。印度人也講地、水、火、風,是水開始,中國人也這樣說的,五行道理,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也是水做的。那麼《易經》乾坤兩卦,這個乾坤--宇宙怎麼來的?水雷屯來的。可以說宇宙來源的開始,或者說後天的世界開始,是屯卦。看卦辭也是那麼說,因為乾卦外面一動,就變成震,震是一種能量,等於科學、地質學的解釋宇宙最初的動力,動起來以後,就慢慢成為中爻的凝結,就變成地球。這個現象,我們給它一個符號,叫作“水雷屯”。地球形成以後,還沒有萬物、人類和文化,慢慢山水蒙,屯卦一翻過來的現象,地球下面都是水,上面是高山,慢慢草木生長發芽了,人類生長了,人類來源是哪裡則沒有講。這樣一湊,又是“有道理!我們的《易經》偉大!”但這一套是我湊的。要捧自己的祖先就是這樣,把古今中外凡是有理的湊上去就對。好像到百貨公司買一副七巧板,很漂亮,可以湊成各種形象,就像以上所說的。可是我自己對於這樣的解釋,並沒有滿足。這樣講一套,大家聽起來,言之成理,可是我反問自己真的就這樣嗎?還是此心不安,大有問題。究竟它是怎麼來的?還是一個大問題。我在這裡把研究《易經》的經驗告訴大家,所以我不肯講《易經》,如果自己認為自己對《易經》的意見就是真理,那就錯了。文王、孔子都死了,欲向他們當面請教,又沒有辦法。所以研究學問,要用這樣客觀的態度,因此我說六十四卦的《周易》次序,為什麼這樣排列問題,求之於古人,沒有得到解決。
古代中國家族制度,大兒子當家,弟妹視長兄如父,所以當家的莫若長子,所以受之以震。在《易經》的象數中,震卦是長男,代表大兒子,同時震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動,也就是革命會有一個時期的動亂。
“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
也。”
這裡說明一個處事哲學,政治哲學。領導一個動亂的時候,要曉得時機,把動亂停止下來,所以是艮卦,艮也代表山,好像山一樣靜止下來。
“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
但是天下事不能永久停止下來不進步,《大學》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就是要不斷進步,不要滿足於眼前的成就,所以接下來的是漸卦。
“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
《易經》歸妹卦,是結婚卦,這裡是說,有進步一定有收穫,因此下面是歸妹卦。
“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
有了收穫,家庭興旺起來,擴大了,就是豐卦。
“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家庭擴大了,人口多了,房子也不夠住了,只好出國去,像我們民族龐大了,所以世界上到處都有華僑。講人生的哲學,過分擴大了就會忘記了本位。
“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外面跑跑,失敗了,也吃不開,只好買張飛機票回來,這是巽卦。
“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
這裡“說”音悅,就是《論語》上“不亦說乎”的“說”,回來就高興了。
“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澳,渙者離也。”
高興過度了,又散掉了,得意不能忘形,所以兌卦之後是渙卦,渙是水一樣散開。
“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
渙散之後,不能一直渙散下去,而終歸要節制。
“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有了節制就有中和的作用。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
中孚也是有信,有信往往矯枉過正,故受之以小過卦。
“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
既然過頭了,有正有反,有另外一個新的接觸,所以小過卦下面是既濟卦。
永無盡止
“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最後是未濟卦,永遠湊合不了,這裡產生二個哲學問題。《易經》中,孔子告訴我們一個歷史哲學,看懂了要哈哈一笑,人世間事情是永遠作不了結論的,永遠是未濟。宇宙永遠這樣發展下去,這個地球毀滅了,一個新的地球又會來,永遠停止不了,這是我們偉大的歷史哲學。我們文化寶庫里有這樣好的歷史哲學,可惜把它丟在倉庫里給書蟲去吃,這是中國文化可憐的地方。
同時,從這未濟卦上,也產生了我們個人的修養,說人生要作一個交代,那只是一個理論,因為最後是未濟卦,永遠完不了事的,這是一個觀念。
還有一個觀念,是研究六十四卦的方法,用中爻上下交互,最後的結果,除了乾坤兩卦外,不是既濟就是未濟,所以大家卜卦欲知過去、未來,也是這兩卦的作用,吉凶,對或不對,就是既濟或未濟,懂了這些,所以《易經》很好研究,並不深奧得那麼複雜可怕。
不斷的研究與求證
上面孔子研究序卦的這番理由對不對?作歷史哲學看,作人文文化看,理由非常充分。嚴格說來,孔子這篇《序卦傳》,只是解釋卦名而已,譬如他只解釋什麼是需,是需要的需。以現代經濟學觀點而言,人類活著就要飲食,這就是需,有了需要,人就會發生鬥爭,因此需卦下面是訟卦。孔子說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易經》的本身,是從象數來的,如果以象數來看需卦,我們這位聖人所說的理由,還是成了問題。只能說,孔子只是就易理上講道理,尤其是人文文化的理這一方面,講得非常圓滿。至於六十四卦為什麼這樣排列的科學性關係,他在《序卦傳》里並沒有說出充分的道理,也不足以使我們滿足,不必要因為他是聖人而我們就認為都是對的。
我們《四庫全書》里,發現古人對《易經》解釋的著作占有很重的份量,自成一個系統。後世的註解--自秦漢以後直到現在,所有解釋性的著作,有一個共通的概念,認為《周易》這本書中的意見都對。有的解釋不出來的,也要旁徵博引證明它是對的,著作人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如何去符合“都對”的那條理路上,像這樣做學問的態度,是不是正確,值得考慮。
比如說《周易》為什麼乾坤兩卦以後,接下來就是屯卦?也可以說屯卦是乾坤兩卦變來的,水雷屯,坎卦是坤卦中間一爻由陰變陽而來,震卦是乾卦第二三兩爻由陽變陰而來,那麼為什麼是二三兩交變?這裡產生了一個思想了。
推開《易經》我們再看,西方的文化來源是由宗教而哲學。西方的哲學首推希臘,開始研究形上學--宇宙來源,說宇宙的第一個原始是水做的,當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水。以地質學而言,地球在沒有形成以前,太空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像颱風一樣,中國人稱它為氣。這個氣是液體的氣,就叫作水,慢慢在旋轉,不知旋轉了多少億萬年,這股水氣,凝結起來,就變成地球。突出的是高山,陷下的是海洋,海洋中的水是第二重的水,是後天的水,在地球形成以後,包圍了地球的氣所成的。印度人也講地、水、火、風,是水開始,中國人也這樣說的,五行道理,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也是水做的。那麼《易經》乾坤兩卦,這個乾坤--宇宙怎麼來的?水雷屯來的。可以說宇宙來源的開始,或者說後天的世界開始,是屯卦。看卦辭也是那麼說,因為乾卦外面一動,就變成震,震是一種能量,等於科學、地質學的解釋宇宙最初的動力,動起來以後,就慢慢成為中爻的凝結,就變成地球。這個現象,我們給它一個符號,叫作“水雷屯”。地球形成以後,還沒有萬物、人類和文化,慢慢山水蒙,屯卦一翻過來的現象,地球下面都是水,上面是高山,慢慢草木生長發芽了,人類生長了,人類來源是哪裡則沒有講。這樣一湊,又是“有道理!我們的《易經》偉大!”但這一套是我湊的。要捧自己的祖先就是這樣,把古今中外凡是有理的湊上去就對。好像到百貨公司買一副七巧板,很漂亮,可以湊成各種形象,就像以上所說的。可是我自己對於這樣的解釋,並沒有滿足。這樣講一套,大家聽起來,言之成理,可是我反問自己真的就這樣嗎?還是此心不安,大有問題。究竟它是怎麼來的?還是一個大問題。我在這裡把研究《易經》的經驗告訴大家,所以我不肯講《易經》,如果自己認為自己對《易經》的意見就是真理,那就錯了。文王、孔子都死了,欲向他們當面請教,又沒有辦法。所以研究學問,要用這樣客觀的態度,因此我說六十四卦的《周易》次序,為什麼這樣排列問題,求之於古人,沒有得到解決。